(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九:如何理解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差异?》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肆意滥用关税手段,造成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陡增。从出口相关指标来看,当4月2日美方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出口数据的“信号噪音”陡然放大——海关口径的出口额4月同比由前值12.3%缓降至8.1%,但工业端的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3月的7.7%骤降至4月的0.9%。什么是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两者统计的差异区别有哪些?影响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背离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这两个统计指标的挖掘解析,理解当下市场关切的出口指标出现的数据分歧,在指标不同走向中摸清出口真实脉搏,及时准确跟踪贸易形势变化。
什么是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从指标定义来看,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分属不同范畴。出口交货值属于工业统计范畴,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发布,反映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端交付出口的货值。出口金额则属于海关统计范畴,由海关总署统计发布,记录所有实际完成跨境通关、并引起境内物质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货物价值。
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有三大核心差异:首先是统计时点,出口金额以海关报关为准,出口交货值以工业企业实际销售时间为准,因此二者在报告上存在时间差;其次是计价方式,出口金额按货物离岸价格(FOB)作全值统计,而出口交货值对于本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按实际销售平均单价统计,对于来料加工产品,仅按加工费收入统计;最后是统计范围,出口交货值仅覆盖规上工业领域生产端,而出口金额反映全经济领域流通端。两者统计范围差异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企业覆盖度;二是商品覆盖度;三是贸易链条覆盖度。
影响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背离的因素有哪些?从统计角度看,两者背离可归因于时间差异和统计范围两大核心因素。时间差异方面,由于出口交货值反映当期生产和发货行为,而海关出口则可能受库存积压和消化影响,因此两者可能存在时间差。实证数据也表明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之间或存在滞后相关。统计范围差异方面,出口额在统计覆盖范围上宽于出口交货值,而非工、规下和来料加工等出口表现可能存在对出口额的单方面影响,从而造成与出口交货值的背离。
如何理解今年4月出现的数据分歧?今年4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速8.1%(前值12.3%),出口交货值增速则从前值7.7%跌落至0.9%,与出口额增速出现较大背离。从统计范围差异来看,首先可判断来料加工和非工业出口并非核心影响因素。按照贸易方式拆解的出口额中,来料加工贸易4月当月同比出口增速12.9%,整体好于同期出口总额,支持出口额相比出口交货值的走高逻辑,但近年来料加工贸易占比较低,占总出口额比重仅2%,而一般贸易占比66%,事实上对出口总额增速影响已经不大。而农产品4月同比由前值10.5%回落至3.1%,并不支持两个指标背离,且4月农产品出口占比2.68%,而农产品外的其他非工出口占比约5.5%,相对较小,对总出口影响不大。
综合来看,企业规模的统计口径、库存消化和基数效应共同支撑了4月的数据背离。首先,企业规模因素或可部分解释数据背离。2025年4月私营企业出口额同比增长9.86%,好于整体增速,而私营企业出口占比也提升至65.26%。民营企业中多为中小企业,相比出口交货值,或对出口额增速形成更大支持,支撑背离逻辑。从4月的企业PMI来看,虽然4月大、中、小型企业均处于收缩区间,但大型企业相比3月超预期跌落荣枯线以下,由于出口交货值只统计规上企业,大型企业回落或更多影响出口交货值,从而带动与出口额的背离。l 其次,从时间因素来看,4月出口或存在库存消化逻辑。2025年4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3%,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降4.3个百分点至44.7%,创2023年以来的新低。受4月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外需预期面临明显压力,一方面,产成品库存持续收缩反映企业仍在主动降低库存水位,另一方面,新出口订单在3月短暂反弹至49%后骤降,受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等外部因素冲击明显。反映在出口指标上,出口额增速或受库存消化而有所支撑,但本月新出口订单可能已经深刻影响了当期用于出口的生产量,使出口交货值与出口额增速背离。
第三,从其他因素影响来看,基数效应也支撑了4月的数据背离。去年4月,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增速出现反向背离,出口额增速1.33%,而出口交货值则高达7.3%,二者的基数差异也推动了本次数据背离的形成。
风险提示:测算偏差和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的风险;外需走弱的风险;国内经济增速超预期下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