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海证券《银行业“量价质”跟踪( 十三):资金端降息效应强于投资端》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投资要点:
核心观点: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发布会宣布全面+结构性“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扩容等多项措施,属于政治局会议部署集中落地。降息效应涉及除存款外的大部分计息负债与生息资产。按照贷存联动的规律,预计国有行新一轮存款降息窗口逐步打开。考虑到银行负债端降息效应较此前政策更广泛,同时5月LPR潜在降幅较为温和,不排除国有行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待LPR累计降幅达到20bp以上才会启动。总体来看,本次政策组合对银行息差较为友好。
政策组合直接覆盖的货币政策工具规模较大,对银行负债端成本具有积极影响。
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现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约为1.62%,若全部用来置换高成本负债,如MLF利率约2%、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利率约1.75%等,则每年可节约成本13~38亿元(高成本负债利息支出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若全部用来投放生息资产(参照四大行平均水平,假设平均收益率为3.1%),则每年可净增加利息收入148亿元(生息资产利息收入扣除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
各类结构性工具利率下降25bp,超出OMO降幅的部分应为补降。3月末结构性工具余额约为5.9万亿元,测算每年可节约利息支出147.5亿元。发布会披露的规模为150-200亿元,区间上限应是考虑了结构性工具扩容因素。
OMO利率下降10bp。由于OMO期限较短,存量规模相对其他工具较小且波动较大,其利率下调对银行负债成本的直接影响微弱。
除直接影响外,政策组合有望带动MLF与买断式逆回购利率、资金市场及债券市场利率、以及贷款利率下降。贷存联动规律下,国有行新一轮存款降息窗口逐步打开。
4月末,MLF与买断式逆回购余额合计为92570亿元。预计中标利率平均水平将随着OMO下降。假设降幅为10bp,每年可节约利息支出92.57亿元。
Q2以来资金市场偏紧的局面明显改善,降准降息实施后,流动性预计进一步转向宽裕,资金利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考虑到年内债券市场长端利率下降较为充分(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幅大于本次政策利率降幅),在进一步降息之前,下降空间或有限。综合看,本次政策组合下,银行资金端的降息效应或强于投资端。
贷款端,预计5月LPR同步调降。存款端,按照贷存联动的规律,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窗口逐步开启。考虑到银行负债端降息较此前政策更为广泛,而5月LPR潜在降幅较为温和,不排除国有行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待LPR累计降幅达到20bp以上才会启动。
投资建议:本次政策工具组合对银行资金端的影响大于投资端,总体上对息差较为友好。另外,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银行对贷款定价更为理性。预计2025年息差下行压力将明显小于2024年。财政部注资国有银行、头部银行分红稳定对中长期资金吸引力较强、房地产及城投等重点领域风险放缓等积极因素支撑下,银行估值修复逻辑有望持续。零售资产风险拐点有待进一步确认,但参照此前制造业、对公房地产业不良周期,预计整体资产质量依然稳定。建议继续关注国有大行及头部中小银行。
风险提示:贷款利率单边下行致息差大幅收窄;信用卡、经营性贷款风险快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