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利润承压,阿里全面转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6 21:11:32

(原标题:利润承压,阿里全面转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 

在利润承压的背景下,阿里巴巴正加速向AI驱动型公司转型。

11月25日晚间,阿里巴巴(NYSE:BABA;HKEX:9988)发布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财报。在2026财年第二季度(自然年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营收为2477.95亿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为206.12亿元,同比下滑53%。在强劲的AI需求推动和公共云收入增长带动下,阿里云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至398.24亿元,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9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即时零售业务收入达到229.0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143.21亿元增长60%。

与此同时,新加坡国家AI计划宣布放弃Meta模型,转而采用阿里千问技术,标志着阿里AI生态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当前处于构建AI技术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电商大消费平台的关键投入期,短期利润承压是为长期壁垒铺路,集团不排除在已承诺的三年3800亿元AI+云投资外追加投入。

中信建投此前发布研报称,进入四季度后,随着奶茶类订单因季节性因素减少,以及平台逐步回归理性运营,预计外卖补贴竞争或将持续缓解。

减少烧钱,一定程度上,也为平台加大技术投入留出了空间。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巴巴正在B端C端全面进击,重投AI赛道。

从2月宣布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到9月宣布向超级人工智能(ASI)进发至上周开启千问APP正式公测,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密集布局,加之持续投入的进取姿态,正推动其业绩增长与资本市场估值重回巅峰。

在2026财年第二季度,在强劲的AI需求推动和公共云收入增长带动下,阿里云季度收入继续加速增长34%,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9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随着阿里AI战略在今年全面铺开,一条从AI算力、云平台、大模型再到应用层面的完整布局的全栈AI能力已清晰浮现。

11月17日,千问APP正式上线公测,截至目前,最新下载量已超过1000万。吴泳铭指出,一方面,Qwen3-Max的模型智能水平、工具调用能力都已达到全球领先;另一方面,AI和阿里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生态的协同是更大的想象力。基于AI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千问App有望率先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

近期,阿里云与NBA、万豪、中国银联、博世等标杆企业也已达成在AI领域的合作。无论在核心的云业务板块,还是在集团层面,阿里都明确将面向未来的长期布局与可持续增长置于短期利润之上。

徐宏表示,阿里巴巴将利润及自由现金流投向未来布局,短期盈利能力预计将有所波动。

不过,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此前提到的3800亿资本开支,仅是一个为期三年的规划数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无法很好地满足需求,我们不排除会进一步增加投资。”吴泳铭对于投资的态度仍然十分积极,在三年之内,AI的需求还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事情,所谓的AI泡沫应该不太存在。

从财报来看,淘宝闪购在经历快速的规模化增长后,已进入在保持市场规模前提下,持续实现效率优化的新阶段。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过去两个月平台的高笔单价订单占比提升,非茶饮的订单已经上涨到75%以上,闪购最新笔单价环比8月份上涨超过两位数。 

蒋凡表示,淘宝闪购在第一阶段完成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第二阶段的经济效益优化符合预期,这为外卖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加了在即时零售长期投入的信心。 

在谈到下一阶段消费者补贴是否会维持原有强度时,阿里巴巴集团CFO徐宏表示,闪购无论对用户活跃度,还是对相关品类的成交拉动,都有明显作用,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更好地进行远场和近场的协同,并把这种协同效应体现出来。“随着整体效率的提升,包括单位经济模型的显著改善和规模的稳定,我们预计下个季度的投入将显著收缩。同时,也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动态调整投资的节奏和规模。”

“从全国维度看,即时零售可能是一个存量的渠道转移。但对个体参与者而言,无论是品牌商还是平台方,都已无法回避这一趋势。当前即时零售已经是万亿市场,若未来持续扩容,未能抓住机遇的企业将面临市场空间流失,届时原有货架电商、线下零售店铺等渠道的份额必然被蚕食。对企业而言,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迫使各方必须主动出击争夺用户。”新潮传媒CEO张继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随着电商在即时零售赛道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曾因行业调整而一度收缩的互联网广告投入,如今已显著回升。

招商证券分析称,未来看好阿里巴巴电商主业稳固竞争力、外卖业务成长空间以及云与AI业务长期增长潜力,预计FY2026-2028年Non-GAAP归母净利润,分别能达到1069亿元、1666亿元、2018亿元。

巨头集体选择牺牲短期利润,背后则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考量。相较于传统电商,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典型的高频、刚需业务。巨头们投入重金,核心目标之一是获取这个宝贵的流量入口。通过高频的即时零售业务,可以有效地带动主站App的月活跃用户和日活跃用户,并期望将用户引流至利润更丰厚的传统电商业务,实现“高频带低频”。京东的数据也显示,其外卖业务带来了明显的交叉销售机会。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