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1 23:21:19
(原标题:COP30会场闷热?腾讯翟永平:中国科技开出“清凉处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诗媛 北京报道
近两周,在巴西贝伦灼人的热浪与拥挤的会场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如火如荼地进行。
“会议大厅里,第二天、第三天就已经是人山人海,几乎挪不动步。”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顾问翟永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参与COP30大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热”!这既是亚马逊地区天气的真实写照,也映射出全球对气候议题的关注热度。
《2025 年全球临界点报告》显示,地球已跨越首个气候临界点。联合国秘书长呼吁COP30开启“加速和落实的十年”,这场大会被寄予厚望。在这场聚焦气候行动的全球聚会上,中国的身影尤为瞩目。
翟永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中国角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每小时一场的边会吸引着全球参会者扎堆涌入,只为探寻中国最新的气候政策举措与企业技术方案。据悉,在COP30期间,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腾讯在现场展示了游戏科技、碳LIVE等多项数字化成果助力气候行动。
《21世纪》:本届COP30在巴西贝伦举行,现场氛围异常火热。在这样一个人潮涌动、关注度空前的场合,你主要关注哪些核心气候议题?本次参与又有哪些新的感受与收获?
翟永平:参加在巴西贝伦举行的COP30大会,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热”。一方面,当地季节炎热,会场通风与空调条件不佳,使人真实感受到高温。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高,来自全球的数万名参会者涌入会场,第二天、第三天便已摩肩接踵,几乎难以走动。
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延续了以往的气候谈判框架,重点仍是推动各国提交并提升国家自主贡献(NDC),并就资金安排、公正转型、全球碳市场机制等展开讨论。而会场中,中国角尤为引人注目,其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内容涵盖国家政策、研究成果、国际组织合作及企业解决方案展示。大家高度关注中国提出了哪些新政策举措、中国企业带来了哪些具体的技术方案。此外,与往年相比,AI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共同议题。几乎每场边会,无论主题是融资还是公正转型,都会提及AI,既讨论它带来的节能减排新机遇,也关注其自身是否成为新的排放源头。
《21世纪》:在大会现场,腾讯的展台与“碳LIVE”等数字化应用吸引了不少参会者驻足。能否结合本次展示,重点介绍一下“碳LIVE”以及它支持的“UNSH”“CTS”平台,它们在实际中如何助力减碳?
翟永平: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作为科技企业,我们也在思考自身如何贡献力量。我们观察到,企业、初创公司等需求方寻找资金和技术场景,与资金方寻找可投资的项目,过程如同盲人摸象,缺乏一个公正、公开、非商业利益驱动的对接平台。因此,从2022年我们开始设计搭建“碳LIVE”,旨在成为一个连接技术提供方、应用方与资金方的数字化技术底座平台。
该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在COP28时,我们与主席国阿联酋合作,将国内版升级为初步的国际版。今年,我们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UNFCCC)达成合作,支持他们推出联合国解决方案平台,即UNSH平台。另外还支持不同国际组织,推出了全球低碳技术联合搜索(CTS)、“绿览非洲”平台等应用。碳LIVE”及其支持的UNSH、CTS、“绿览非洲”都是公益的,基于“碳LIVE”底座,用户通过访问UNSH平台,就可以发布需求、寻找技术解决方案乃至对接资金来源。在UNSH发布现场,我在发言时专门提到:如果我们想解决会场此刻的闷热,该采取怎样的方案和低碳技术、有哪些创新企业,都可以在UNSH平台上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希望平台能实现的赋能价值。
《21世纪》:在支持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这一关键议题上,科技企业如何兼顾技术应用的“效率”与“公平”?我们也注意到腾讯发起了“碳寻计划”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哪些类型的低碳技术更有可能入选并获得资金支持?
翟永平:该计划旨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前沿低碳技术,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低碳转型。例如,碳寻计划第二期,我们聚焦于碳移除CDR、碳寻制造CCU、钢铁行业CCUS、长时储能LDES等四个关键领域公开征集方案。我们收到了超过660份气候创新方案,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国际团队,上个月刚公布全球50强名单,后续还会对他们进一步评估考察,确定最终名单。
我们评估技术看重三个方面(3个“i”):创新性(innovation)、减排潜力(impact)、落地和降本潜力(implementation)。一些早期技术成本高昂,若无初始支持将永远无法走向商业化应用。对于有潜力的技术,我们通过公益资金扶持其完成示范项目,验证其可行性,待其具备商业价值后,吸引商业资本,从而实现规模化减排。目前,我们更多是从案例来衡量减排成效,例如,某个CCUS技术在示范阶段能达到百吨级或千吨级的封存量,并评估其未来规模化后达到亿吨级减排量的潜力。而对平台整体的宏观减排量评估,需要更长时间去衡量。
《21世纪》:本次大会上,腾讯等中国企业也将游戏互动作为气候传播的创新方式。这种互动形式能否真正转化为减排行为?
翟永平:目前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在依靠传统保护模式之上,我们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打破行业边界,寻找能连接科研、政策与公众的创新力量。
电子游戏在全球拥有超30亿玩家的数量,而电子竞技在全球也已拥有超过10亿的参与人数,两者均拥有广泛而持续的用户影响力。游戏作为腾讯的核心业务之一,我们深知,实现保护气候目标需要动员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持久参与,而游戏、电竞作为独特的用户触达渠道,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游戏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把绿色低碳发展和保护气候理念贯穿其中。使大众在享受娱乐的过程中获得绿色低碳知识、提升保护气候意识,激发全民参与尤其是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在实践中,我们也有很多的尝试和突破。以游戏行为为引,腾讯投入自有资金或筹集善款,直接用于如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栖息地保护等项目。通过用户反馈和社区互动,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游戏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的意识建立,更多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小到少开一次车、多种一棵树,涓滴成流,都可以是改变的力量。
《21世纪》:AI也成为今年COP30讨论的重点。在AI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数据中心能耗问题备受关注。作为科技企业,腾讯在推进数据中心“零碳”方面,采取了哪些重点措施?
翟永平:如今,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在激增,这不可避免会导致碳排放增加。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将从目前的1.8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3亿吨。
对于企业来说,腾讯计划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的目标不会改变。我们主要有几个重点内容:首先是数据中心本身要高效节能,包括选址在利于节能的地区,采用如间接蒸发冷却等高效制冷技术,可比常规技术降低约20%能耗,使用T-Block等预制化建造技术减少建设过程能耗。其次是采购绿电,2024年我们采购了约13.6亿度绿电(属于绿电、绿证“证电合一”),加上自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占我们总用电量的约22%。未来这一比例还将逐年提升,以确保完成我们到2030年的碳中和目标。
《21世纪》:近期,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多项新能源的政策。《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提到“创新新能源集成发展模式,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如何看待零碳园区的发展?
翟永平:我认为,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直接并网,在增加绿电供应的同时,其间歇性特征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日益显现,这是零碳园区逐步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零碳园区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在园区内实现发电与负荷的匹配,并配置储能,可以有效吸纳可再生能源并减轻电网压力。同时,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在园区内使用可溯源的绿电,有助于应对欧盟CBAM等绿色贸易壁垒。
近些年来,腾讯也在进行零碳园区的相关实践。我们对外提供数字化管理平台,例如,我们与港华能源共建智慧能源生态平台,帮助其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实现精准碳管理与能源调度。另外,我们自身也在实践在河北怀来的数据中心园区,我们自建了“源网荷储”微电网。
在“算电协同”方面,我们也在响应国家“东数西算”政策。通过模型模拟和实地试点,研究如何将非瞬时性、离线算力任务(如部分AI模型训练、视频转码)调度到绿电资源丰富区域的数据中心。
目前我们正与远景集团在内蒙古赤峰零碳园区进行合作,部署了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柜进行试点,探索算力与绿电协同的具体技术路径、成本和可行性,希望未来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1世纪》:你刚才提到腾讯在怀来自建了微电网,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实际规模与运行成效?未来这类项目是否具备扩大规模的潜力?
翟永平:腾讯怀来东园“风光储”(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数据中心微电网项目,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智能管理模式的数据中心微电网项目,实现了风电、光伏、储能和负荷的智能协同,目前已经正式并网发电。通过这套微电网,腾讯怀来东园数据中心一年能减少近8000吨碳排放、节省超350万元电费。这套微电网的光伏、风电装机规模约11兆瓦,加上和1.25兆瓦储能,基本实现自发自用。未来这样的试点能否扩大,一方面取决于储能等技术成本持续下降的同时,能否满足数据中心极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标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策环境的演进。如果未来微电网的应用规模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意味着对电网的需求模式将发生变化,电网的角色将不仅只是稳定的电量供应者,更将是提供保障性容量的“后备军”,这需要相应的电价机制改革。目前试点规模尚小,未影响现有电网运营格局。这是一个技术与政策良性互动的长期过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智通财经
2025-11-21
观点
2025-11-21
和讯财经
2025-11-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