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媒汇
2025-11-20 20:59:16
(原标题:对付中国车,丰田、本田等合资厂不玩老一套了)
文源:源Auto
作者:潘卓伦
又到广州车展进行时。
作为每年的最后一个A级车展,广州车展不仅是车企和经销商们冲刺年度销量目标的战场,更是观察车市风吹草动的好机会。
今年的广州车展,因为碰上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退坡,不少车企都已经提前将年内重磅新车推向市场抢夺订单,所以在车展上市的新车数量有所减少。据了解,以小米、华为鸿蒙智行、“蔚小理”、极氪、岚图、智己等为代表的主流中国品牌,在广州车展上都没有发布全新车型的计划。
相比之下,合资品牌的动作要更大一些。
不完全统计,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上汽奥迪、一汽奥迪等合资品牌均将旗下重磅新车带到广州车展,其中部分新车会官宣上市。
表面上看,这符合业界年内一直在鼓吹的“合资大反攻”主旋律,但如果深入了解,会发现丰田、本田、大众、奥迪等布局有两家甚至以上合资车企的外国品牌,正酝酿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
01
“一车两吃”,OUT
一直以来,在国内布局两家合资车企的外国品牌在产品层面都奉行“一车两吃”,同一个车型底子做两套不同包装,例如一汽丰田卡罗拉和广汽丰田雷凌、东风本田CR-V和广汽本田皓影、上汽大众帕萨特和一汽-大众迈腾等,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最大化规模优势,能够让车企在定价和销售时掌握更多主动权,同时也降低了新车型的试错成本,即使一款车卖得不好,也可以通过调整对应“兄弟车型”的包装尽量找补。
这样的模式在合资品牌不愁卖的时候很吃香,但到了中国品牌百花齐放、合资车型的市场需求急转直下的今天,却成了束缚。
据第三方终端零售数据,近一年(2024年11月—2025年10月)合资车型销量TOP 20里,只有大众帕萨特和迈腾以及丰田卡罗拉锐放和锋兰达两对“兄弟车型”上榜,包括丰田卡罗拉和雷凌、本田思域和型格等昔日耳熟能详的畅销车型,都已经跌落神坛。
究其原因,无非是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眼睁睁被中国品牌抢走,而“一鱼两吃”的产品策略,则加速了市场份额的流失——假如一名消费者看不上丰田卡罗拉,自然也不会再去看雷凌了。
既然如此,这些国外品牌开始让合资车企之间产品“脱钩”。
以丰田为例,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带来的铂智7是一款基于广汽新能源整车平台打造的车型。显然,这款车是不会衍生出一汽丰田的版本。
事实上,广汽丰田今年表现最抢眼的新车铂智3X也是一款脱胎于广汽平台的车型,但其已经成为丰田在华首款月销破万的纯电动车。假如铂智7再获成功,相信广汽丰田乃至丰田对这条“魔改”造车方程式的信心会更足。
反观一汽丰田,其本届车展的重磅新车有第六代RAV4荣放、新款卡罗拉以及bZ3智享家。其中,第六代RAV4荣放是根正苗红的丰田全球车型,经过加长的新款卡罗拉虽然是中国特供,但依然脱胎于丰田TNGA架构,而bZ3则是e-TNGA的产物。
短期来看,广汽丰田依然会继续推出一汽丰田的“兄弟车型”,例如在广州车展上就会亮相对应第六代RAV4荣放的全新威兰达。但结合近期行业动态,不排除广汽丰田未来会逐步减少这种产品策略下的新车。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消息称广汽丰田即将停产两款主力燃油车,对此广汽丰田内部人士回应称公司没有在2026年停产主力燃油车的计划。
02
真正的合资大反攻
除了丰田,大众和奥迪也有迹象在进行相似的产品策略调整。
本届广州车展大众品牌展台关注度最高的新车,预计将会是大众与小鹏汽车合作研发的与众08。作为一款基于小鹏汽车整车平台研发的新车,与众08是擦亮大众安徽品牌的关键,也不可能会衍生出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也有定位或稍高于与众08的新车——ID.ERA,不过该车目前还处于概念车状态。作为一款全尺寸增程式SUV,ID.ERA基于大众MEB+平台研发。
至于奥迪,上汽奥迪的字母标“AUDI”系列就是其试验田。在推出与上汽智己共享部分技术与零部件的E5 Spotback后,有消息称上汽奥迪下一款字母标“AUDI”新车已经呼之欲出,将会是一款中型纯电SUV。
可以预期,上汽奥迪未来的新能源车型矩阵将由“AUDI”系列唱主角,而一汽奥迪则主要跟随奥迪在海外市场的节奏推出新能源车。在本届广州车展上,一汽奥迪就带来了A6L e-tron、Q6L e-tron等全球化车型的本土化版本。
另外,同属日系车阵营的本田虽然未在本届广州车展上秀出有“脱钩”迹象的新车,但此前曾有消息称东风本田将不再采用本田技研(中国)的后续纯电产品开发和规划,转用东风体系内部的热销EV方案。
而广汽本田方面,其日前获得本田、本田中国以及广汽集团三方的增资,注册资本由5.41亿美元增加至约8.67亿美元。
如此背景下,未来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走出截然不同的新车技术路线,完全不足为奇。
放在以往,合资车企不要说基于中方技术打造新车,就是推出一款中国特供车,也会招来很多的非议。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中国新能源车技术走到全球车市最前沿,合资车企用中国品牌的技术甚至整车平台研发新车,已经成为市场验证可行的破局方程式。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1-2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1-20
格隆汇
2025-11-2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1-20
观点
2025-11-2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