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
2025-11-19 19:07:07
(原标题:逆势上涨!风格再次切换)
11月19日,A港股市场继续震荡,沪指收涨0.18%,创业板指涨0.25%,恒指收跌0.38%,恒生科技指跌0.69%。
板块中,能源金属领涨,石油、化工、银行等传统红利资产走强,“三桶油”A+H股同时发力,带动港股通红利ETF广发(520900)逆势涨1.39%,明显跑赢大市。
四季度以来,科技股步入估值调整,同时市场资金开始向红利资产转移,形成了一次风格切换。比较典型的高股息红利资产,譬如石油化工板块里的“三桶油”相继发力,10月以来平均上涨幅度超过23%。
“科技”与“红利”近几年轮流唱戏,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并顺应风格切换,比押注单一风格更为重要。
稳健的资产配置,是为投资加上一道保险的重要策略,大多数操盘多年且取得亮眼成绩和得到市场认可的投资大佬,无论是在什么行业,他们的配置策略中都会选择较大部分的稳健龙头作为压舱石。
典型如股神巴菲特,其长期投资配置结构完美诠释了“以稳健龙头为压舱石”的资产配置逻辑。其前十大重仓股长期占据组合市值的70%以上,且几乎均为消费、金融、能源等领域的绝对龙头,这些标的长期为他贡献了持续且稳定的收益。
比如自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后便长期持有,至今已达37年,其百年品牌形成的壁垒、全球分销网络带来的稳定现金流,让巴菲特累计获得超70亿美元分红。再如持有美国运通长达61年,其高端客户群体和全球支付网络构建的抗周期能力,使其年化回报率约20%,成为组合中持续盈利的关键标的。
即便是科技领域的苹果,巴菲特看中的也是其兼具科技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全球生态系统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和高分红政策,而非单纯的技术迭代红利,即便2024年有减持动作,也仅是出于税收考量,并非长期看衰,苹果至今仍是其第一大重仓股。
在国内,同样的逻辑也非常适用。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超9%的增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化率从36.22%飙升至2024年的66.16%,在其中,能源、公用事业、通信、金融作为经济的关键基石,成为这场发展浪潮的直接且长期受益者。
同时,这些行业中,央企国企凭借政策保障、资源掌控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主导力量,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它们构成了国内股市里“稳健增长+持续分红”投资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是能穿越周期的核心资产。
比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化)作为国内炼化龙头,2000年营收仅3600亿元,2024年已突破3万亿元,24年间增长7.5倍;净利润虽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但长期保持稳定,2000年至2024年累计实现净利润超1.8万亿元。
中国石化自2001年上市以来,累计派发现金红利超6500亿元,截至2024年末,股息率连续10年稳定在5%以上,远超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
中国石油同样表现亮眼,2007年上市后虽经历油价周期调整,但2020至2024年累计分红仍达3200亿元,在保障国内原油供应占比超50%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靠回报。
还有作为煤炭行业央企龙头的中国神华,2007年上市至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了近十倍,累计实现净利润超1.2万亿元,累计分红超7000亿元,分红比例长期维持在60%以上,2024年股息率达6.8%,在煤价高企的年份,其股息率甚至可以达到8%-10%,是市场上公认的“现金牛”。截至2025年11月,其总市值稳定在8400亿元以上,即使在煤炭行业周期性低迷时期,其盈利水平也远超行业平均,印证了核心资产的稳定性。
在通信行业中,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堪称行业典范。2000年,其移动用户数仅1亿户,营收不足500亿元;2024年,用户数突破10亿户,其中5G用户达8.2亿户,营收增至9800亿元,二十四年间营收增长近20倍。目前中移动的A股市值高达2.34万亿元,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通信企业。分红方面,中国移动同样慷慨,2020至2024年累计分红超3000亿元,2024年股息率达7.2%,超越多数银行股。
中国电信的2024年的营收6200亿元,也比2000年增长了15倍,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800亿元,股息率稳定在6%以上,也是高股息央企的重要代表。
这样的代表行业和公司还有很多,尤其是公用事业,工业、金融、交通运输等领域。
风格切换在A股市场并不罕见。近几年,“科技”与“红利”共同繁荣的规律性特征也越发显著。这让投资者们意识到,“科技”与“红利”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共存的投资选择。
风格轮动是股票市场一个显著特征,理解并顺应A股市场的风格轮动规律对于投资者选择标的和择时至关重要。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当科技股表现优异时,高股息资产就会被边缘化。但事实恰恰相反,科技股的短期爆发并不会削弱高股息资产的长期吸引力。
回顾过去十年,A股市场中的投资风格经历了多次转换。
以中证科技指数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型股票,通常在经济增长期或技术革新时期表现出色。例如,在2015年,中证科技指数曾以86.45%的惊人涨幅大幅超越其他风格指数。
而当市场情绪转冷、流动性收紧时,如2016年,科技指数下跌约18%,此时智选高股息指数(932305.CSI)凭借其稳定的分红能力和较低的波动性,显著跑赢科技板块。2022年再次验证了这一规律。当年中证科技指数跌幅高达32%,而智选高股息指数仅下跌约7.19%,显示出更强的抗跌性。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起,智选高股息指数进入了长期上行通道,累计涨幅显著,尤其在2020年之后,其年度涨幅多次超过10%。到2024年底,该指数累计上涨幅度已达959.96%,充分展示了其长期配置的价值。
此外,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722.CSI)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看待红利策略的表现。这只指数聚焦于具备稳定分红能力的央企及国企,特别是在港股通渠道下的优质标的。数据显示,该指数在2021年至2024年间表现稳健,2021年上涨19.89%,2022年小幅下跌2.11%,2024年更是大幅上涨23.73%。截至2025年11月19日,该指数年内仍保持15.25%的涨幅,证明了其强大的抗跌性和持续增长潜力。
这些数据共同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便在科技股风光无限的时期,红利资产依然能够提供稳健回报,并且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它们往往更能吸引资金流入。
原因就在于两者满足的是不同的投资需求。科技股追求的是未来成长性溢价,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而高股息资产提供的是确定性的现金流回报,更适合稳健型资金。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共存的投资选择。
这就使得,投资红利股、高息股资产成为了近年来市场越发认同的共识策略。
比如聚焦A股高股息资产的高股息ETF(159207),跟踪标的指数为中证智选高股息策略指数,选取50只连续分红且现金分红预案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成分股,权重主要侧重资源品、基础设施与金融行业,近9日连续获资金净流入。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跟踪中证智选高股息指数的ETF,目前只有高股息ETF(159207)这一只。
从年度收益来看,中证智选高股息全收益指数在2020-2024年五年间,每年均实现正收益。从近5年来看(2017.1.1-2025.11.18),中证智选高股息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111.54%,大幅跑赢红利低波100全收益指数、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沪深300全收益指数。
有意思的是,由于港股长期存在“估值折价”,在同类红利或高息资产中,港股股息率往往比A股高得多。比如中远海控,截至11月19日,其H股的最新动态股息率12.4%,A股的为10.4%,差值达2%;中国交建的H股的最新动态股息率6.35%,A股的为1.88%,差值高达4.47%。
因此这通过ETF布局港股市场上的优质红利资产也深受资金的青睐。
以港股通红利ETF广发(520900)及其场外联接(022719/022720)所跟踪的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为例,该指数聚焦高股息国资央企资产,指数前三大行业(及权重)分别为石油石化(29.7%)、通信(21.2%)、交通运输(13.5%);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占比合计达72.4%,涵盖能源领域的“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通信领域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龙头央企,呈现出显著的价值风格和防御性特征。
从历史表现看,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长期超额收益显著,自指数发布以来至今(2017.6.28-2025.11.18),其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达119%。其中,中石油、中移动、中国神华、中国海油等多家巨头自2022年以来都实现了市值翻倍,显著跑赢大盘。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指数明显增长的同时,该指数还长期保持了长期维持在4%以上较高的股息回报,最新股息率5.83%,充分体现"长期持有、稳健增值"的投资价值。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一定会遵循相似的规律和逻辑发展。
从长期视角来看,科技赛道资产与红利高息资产的周期轮回和螺旋向上,是不变的规律。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科技树不断点燃的新发展格局下,无论哪一个投资方向,未来的成长空间注定让人期待。
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是每一个投资者的必修课。(全文完)
证星观察
2025-11-19
证星观察
2025-11-19
证星观察
2025-11-19
证星观察
2025-11-19
格隆汇
2025-11-19
证星观察
2025-11-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