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AI眼镜爆发“酝酿期” 轻量音频类产品有望率先跑通规模化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19 14:28:59

(原标题:AI眼镜爆发“酝酿期” 轻量音频类产品有望率先跑通规模化)

随着全球科技公司对“AI+可穿戴”新入口的集体押注,智能眼镜作为常戴、常用、常开的设备,正成为最有可能承接下一代AI交互方式。这带领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以60%的同比增长狂飙,一场关于人机交互入口的战役打响。

AI技术的渗透,使眼镜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变革。不过AI眼镜产业依然面临技术门槛高、场景未充分被定义、行业生态仍在积累等“卡点”,这使智能眼镜产业“iPhone时刻”节点晚于预期,业内整体判断目前产业仍处在“机遇酝酿期”。

当下中国的AI眼镜产业正分化为三大形态阵营,优劣势各异。如何突破卡点,需要产业玩家共同破局。业内共识是,能耗续航难题的解决、交互体验的优化等,都是重要突围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轻量化音频类产品被寄予率先跑通规模化链路的预期,这有望给产业链各大节点带来新机遇。

下一代AI交互终端

2025年被视为AI眼镜元年。ID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已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到2029年,这一数字或将突破4000万台。

随着各大厂和中小玩家的陆续进入,AI智能眼镜行业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基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全球约26亿近视人群,墨镜年销量约10亿副,智能眼镜正成为下一个仅次于智能手机的消费电子大品类。

一方面是政策助力。例如,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就明确,将AR/VR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业内预计未来三年有望撬动数百亿级社会资本投入。

另一方面是技术加持。多模态大模型、芯片升级、光学技术优化等进步,成为AI眼镜技术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多元玩家快速入局。小米、雷鸟等跨界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和价格策略快速崛起,出货量位居前列;灵伴等品牌在AI眼镜细分市场推陈出新,并持续拓展功能和适用场景;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品牌也纷纷入局。这使AI眼镜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据记者梳理,目前市场上的AI眼镜主要分为三大形态阵营,各有不同的技术路径和市场定位。

一是VR/AR视觉增强类眼镜以沉浸式体验见长,适合专业场景应用。例如,雷鸟X3 Pro、Rokid等产品搭载了先进的显示技术,支持AR导航、AR提词器等进阶功能。

二是视频记录类AI眼镜以Meta的Ray-Bans为代表,主打摄录、AI相册整理和瞬时记录功能,社交属性强。这类产品解放了用户的双手,实现了“第一视角”拍摄。

三是AI音频眼镜作为轻量化的主流趋势,看起来更像普通眼镜,具备AI助理、音频播放和信息辅助能力,更符合“AI常伴身边”特性。

各类阵营优劣势有所差异。例如,有些产品面临笨重、续航短、发热、价格高等挑战,限制了日常佩戴的适用性。还有一些品类隐私争议、续航有限和场景受限成为发展瓶颈,同时摄像头的加入也让BOM成本水涨船高,形成了千元级别的价格分水岭。

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逐步明晰的应用场景,使AI眼镜正处于爆发前夜。不过截至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爆款尚未出现。

杨勇是长期关注消费电子投资的机构人士。在他看来,之所以产业尚未全面爆发,在于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AI眼镜行业仍处于机遇酝酿期。”

Xreal创始人曾对媒体表示,当一个行业可以被称为“百镜大战”时,说明这个行业的门槛是低的。从智能眼镜来看,AI、系统以及与手机连接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真正的用户体验与应用场景还有待提升,市场爆发还需要时间与积累。

技术门槛高,体积、重量、续航的物理矛盾难以解决,依然是悬在产业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AR四小龙曾面临核心微显示屏和光机占据BOM成本一半的困境,而色彩、亮度却始终不能完美匹配需求。

场景未充分定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多体验仍停留在探索阶段,例如,用户习惯未完成迁移,从手机屏幕到“无屏交互”的生态仍未成熟。

基于此,当前多数厂商普遍采取“跟随策略”,期待先行者完成市场启蒙。“行业生态处于‘关键积累期’,算法、芯片与端侧AI仍在快速迭代。供应链完备性已非主要制约因素,用户习惯培养和差异化场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一家互联网大厂人士对记者表示。

破局者猜想

当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镜产品功能侧重不同、技术路线繁多,基于音频转换、视频录制、大模型交互、AR/VR等不同功能设计的产品在形态、技术难度、售价上差异巨大。

在前述互联网人士看来,在多种技术路径中,轻量、音频类产品可能率先跑出规模化路径。“音频形态不依赖复杂显示模组,重量轻、成本可控、适合长时间佩戴。”

杨勇认可这一判断。他的理由是,匿名式交互不需要举手、不遮脸、不打扰社交,这些特征使其能成为未来最接近手机的AI终端之一。

音频眼镜确实也正成为一些产业玩家重点发力的方向。11月18日,小米生态链公司蜂巢科技发布界环 AI 音频眼镜特别版,分别包含钛无框款、钛眉框款、钛半框款三款框型,售价1699元起。

但音频眼镜也并非能抢占全部市场份额,且自身也将处于持续优化的进程之中。杨勇猜想,未来AI眼镜或更多会采取双芯片的设计方案,主芯片负责高强度视觉处理任务,如摄像头拍摄、实时视频防抖、多模态AI识别等,附属芯片专注于AI音频处理与低功耗优化,通过综合型的解决方案延长续航时间。

无论轻量化如何演进,智能化加持都是AI眼镜的核心要义。

在最新升级中,界环AI音频眼镜特别版搭载了全新升级的 Superhexa VUI 2.0 ,让AI真正从“响应指令”迈向“理解意图”,借以成为用户身边更聪明、更贴心的“超级秘书”,覆盖线上会议、现场交流、学习、通话及音视频等多场景录音需求。

杨勇认为,这些功能将牵引AI眼镜从“尝鲜”变成“刚需”,进而真正打通规模化链路。“这说明,AI音频眼镜正从硬件创新走向AI服务能力主导的市场阶段。这折射出行业演进的趋势信号:厂商开始从硬件竞争转向AI能力竞争。”

IDC中国分析师叶青清将AI眼镜归纳为两大技术路线。未来,重技术的AI眼镜针对更加细分和专业的市场,为未来多模态交互的空间计算宇宙奠定硬件基础,具有长期战略价值。而轻量级AI眼镜则更符合现下主流消费市场需求,为市场主要玩家提供了短期内更有利于商业化的发展路径选项。

产业链新增量

主流判断认为,AI眼镜不是“可穿戴的下一个尝试”,而是“AI时代下一代入口”的必然演化路径。

杨勇表示,当下AI眼镜行业已经处在拐点前夜。轻量化形态成熟、大模型端侧化、用户需求累积,使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正在逼近。

对于各类玩家而言,如何促进消费起量是持续坐在牌桌的关键。因此,各AI眼镜制造商除了制造端,在渠道端也在发力,通过线下合作等方式加速普及。

传统眼镜渠道的加入,为智能眼镜带来了触达大众的全新路径。数据显示,部分品牌门店的智能眼镜相关收入占比已过半。

例如,截至2025年11月,蜂巢科技旗下的界环已合作入驻2000多家线下眼镜店,陆续与大明眼镜、王鹏眼镜、千叶眼镜等多个连锁眼镜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其中,通过与博士合作,界环AI音频眼镜入驻博士眼镜全国100家线下门店,这些门店遍布北京、深圳、成都等多个主要城市。这无疑为传统眼镜服务商带来了新增量。

此外,随着AI眼镜产业进入技术与需求同步抬升窗口期,倘若轻量、音频类产品率先跑出规模化路径,也将给光学、结构件、音频模组、电池、连接芯片、AI算法、内容服务等多个细分赛道带来增量。

杨勇认为,AI眼镜有望打开千亿元级市场空间,带动新一轮数字消费升级。“未来几年是AI眼镜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过渡的关键节点,打磨产品和开放生态,或成为各类玩家的关键词。”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