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国、欧盟、巴西发起成立碳市场开放联盟|碳中和周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8 16:51:26

(原标题:中国、欧盟、巴西发起成立碳市场开放联盟|碳中和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诗媛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1、中国、欧盟、巴西发起成立碳市场开放联盟

11月11日,在COP30中国角举行的“中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与经验分享”主题边会上,中国、欧盟和巴西共同发起成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该联盟首批成员包括英国、加拿大、智利、亚美尼亚、赞比亚、法国、墨西哥和德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该联盟旨在建立跨国合作框架,协调各国碳定价机制、排放交易体系及相关政策,推动实现“互通、透明与可信”的全球合规碳市场网络。他强调,中国愿与各方分享在碳市场制度设计、系统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通过市场化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 碳市场开放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全球碳市场建设从规则制定迈向实践合作新阶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市场,深度介入将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2、国家能源局:推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与多产业协同发展及多元化非电利用等重点任务。文件明确,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显著提升。

《意见》构建了“左右集成”“上下集成”“前后集成”三维协同框架:通过多能源品种协同提升可靠性;推动新能源与产业升级共振;加强非电利用拓展消纳路径。文件特别提出与“东数西算”工程结合,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促进“电算双网”融合。同时,支持以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等模式构建低碳零碳园区,并明确推动新能源制氢、供热等非电利用,为化工、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开辟路径。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 该政策标志着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系统融合,多路径协同破解高比例消纳难题。“电算双网”“氢热替代”等方向能够提升能源韧性,催生新产业生态,为“双碳”目标提供系统性支撑。

3、中国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

当地时间11月10日,在COP30中国角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中国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名额。

黄润秋强调,面对全球气候治理逆风,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化团结协作。他介绍了中国在南南合作方面的三项重点举措:在物资援助方面,实施“非洲光带”旗舰项目,与肯尼亚和马拉维签署合作协议;在预警系统建设方面,通过援赠微小卫星系统、气象站等设备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在低碳示范区建设方面,与老挝、柬埔寨等国合作打造绿色低碳示范社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 中国通过系统化的南南合作体系,将气候援助从单点支持升级为能力建设、技术转移和基础设施并重的综合模式,展现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大国担当。

1、武汉:14项绿色低碳科技项目签约落地

近日,武汉举办2025年“武创荟”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活动,14项绿色低碳科技项目集中签约落地,覆盖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武汉大学团队研发的熔盐二氧化碳捕集与电化学转化技术(MSCC-ET)亮相,该技术可直接处理工业烟气,并利用新能源电力实现碳资源化利用,已建成全球首条万安级示范产线。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表示,武汉市正从生产和生活两个维度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工业领域推进武钢等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生活领域通过碳普惠平台将市民低碳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碳资产,用户规模已近200万。同时,作为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武汉市正推动湖北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拓展业务范畴,并深化碳普惠实践。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技术研发+市场机制”双轮驱动,展现了武汉作为超大城市绿色转型的系统性路径。碳普惠与碳市场协同创新,为公众参与碳减排提供了可持续激励模式。

1、远景科技:发布全球最大AI电力系统

11月12日,在2025赤峰零碳产业大会上,远景科技集团发布全球最大、由能源大模型驱动的AI电力系统。该系统以“远景天机”与“远景天枢”两大核心模型为引擎,覆盖规划、预测、调度、运营四大环节,通过AI技术将电力物理逻辑与数字规律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

该AI电力系统已在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成功应用,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产业基地。项目实现风电、光伏、储能与工业负荷的深度融合,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2个月,多次成功应对连续16小时无风无光的极端挑战。同时,远景面向钢铁、化工、有色等150余家高负荷企业推出四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包括绿电直连、零碳产业园等,助力高载能行业绿色转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 AI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工业减排路径。远景科技通过物理人工智能实现可再生能源系统级优化,为高载能行业提供了兼具经济性与稳定性的零碳解决方案。

2、嘉实基金韩晓燕:绿色算力成AI时代投资新风口

近日,嘉实基金ESG投研负责人韩晓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绿色算力正成为资本关注的新赛道。她指出,数据中心运营阶段碳排放占比高达90%,其中外购电力是主要排放源。在“降碳即降本”逻辑下,提升能效和使用绿电成为两大核心路径。

在能效提升方面,降低PUE(电能利用效率)直接影响运营成本,北京、上海等地已对高PUE项目实施电价加价政策。在绿电使用方面,政策要求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内蒙古等地实践表明,绿电比例提升可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此外,通过选址优化与自然冷源协同,可进一步降低能耗成本。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算力正在完成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转变。能效提升与绿电替代的双重驱动,既响应了政策导向和客户需求,也重塑了数据中心行业的成本结构,为资本市场开辟了新的投资机遇。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