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六朝古都荆州:楚都四百年,三国古战场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17 14:18:25

(原标题:六朝古都荆州:楚都四百年,三国古战场)

文博时空 作者 汪天飏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在唐代之前,荆州连接中国南北、东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一度是成为古代中国的十字路口。同时,荆州适宜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水利、农业的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安康。

 

荆州人杰地灵,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可谓是“宰相之城”。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也在荆州吟诗作赋,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

 

荆州是一本书,翻阅荆州和前人留下的脚注都会令人心驰神往。因此,这次我跟随“时光旅行社”来到荆州,走进深厚悠远的历史现场,一读再读。

 

玉虎 新石器时代·后石家河文化 荆州枣林岗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长江中游一带在古代有崇虎的习俗。有学者认为,虎头像颛顼的人字形冠实际上是“皇冠”,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和权力。后石家河文化为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距今4600-4000年,主要分布于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玉受沁变为黄棕色。旋涡形耳,两耳窝内各钻一圆形孔,圆眼,宽鼻。左右两个侧面对钻一隧孔。

 

玉蝉 新石器时代·后石家河文化 荆州枣林岗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荆及衡阳惟荆州

《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大禹治水而成后,将中国大地划为九州,其中之一便是荆州。

 

《禹迹图》 清拓宋 画心纵96,横90厘米 镇江博物馆藏 《禹迹图》绘刻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原石有两块,一方保存在陕西西安的碑林,为南宋时刘豫伪齐政权阜昌七年(1136年)刻石,另一方藏于江苏镇江博物馆,为南宋绍兴二十年(1142年)刻石。该图详细刻划了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水系的分布情况,比例准确,且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世界地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指出:楚,丛木也。一名荆。从林疋声。荆、楚同物异名,本意是一种柔韧性较好的木本植物。自古,荆、楚便是一体。楚人自称颛顼后裔,至春秋早期,楚国迅速崛起,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将国都迁至郢(即荆州纪南城),至秦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荆州一直是楚国的中心。

 

《尚书·禹贡》九州示意图 摄于吴文化博物馆


这趟时光旅程我们首先抵达的是纪南城,荆州地处楚国中心,楚国的都城郢便建于此地。纪南城宫殿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与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相当。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开始,纪南城(楚纪南故城)为楚国的郢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纪南城被秦将白起攻陷废止,郢都迁陈(河南淮阳),后又东迁寿春(安徽寿县)。纪南城作为楚的郢都,楚国先后有20代楚王在此定都,历时411年。

 

楚郢都——纪南城遗址示意图 摄于吴文化博物馆


“荆人畏鬼”且“信巫鬼,重淫祀”。楚国青铜礼制脱胎于周礼,但逐渐创造了不同于中原奇数列鼎(如九鼎)制的“偶鼎制度”,即一些铜鼎的制作和使用时多以偶数成组,同组鼎的形制、大小、花纹皆一致。其中,楚升鼎是楚国特有的一种最具楚文化特征的铜鼎,相较于周鼎,升鼎没有大小之分,在祭祀仪式中专门用来盛放牲肉。

 

铜升鼎(附匕) 战国 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荆人这种崇拜鬼神的原始信仰体现在其装饰审美和仪式活动之中,静动之间勾勒出他们对于日常的规训和对于生命的祈愿。其中,楚人尊龙崇凤的信仰和观念也体现在象生形玉佩中。在楚式象生玉器中,龙凤结合是最为常见的题材,特别是凤鸟的形象和元素,更是无处不在。这些凤鸟有的以具象呈现,有的以简化表达,其造型有龙体附饰凤鸟、龙体凸饰凤鸟、龙凤同体和凤首龙身等多种形态。

 

玉龙佩 战国 荆州雨台狗獾子山M14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玉龙佩 战国 荆州熊家冢墓地南殉墓M8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玉龙佩 战国 荆州马山院墙湾M1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这一玉龙佩龙身呈W形,背部高而宽平,长尾作简化凤首形,龙身边缘还有三个弯钩形凸饰,也属于简化凤首。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以谷纹为主,卷云纹和蝌蚪纹也较多,龙上下颌边缘饰纹丝状陶纹。龙背如风字形,龙尾和边缘凸饰作简化凤首形,上下颌边缘饰陶索纹,三者均流行于楚式玉龙佩。

 

凤纽双联玉璧 战国早期 荆州熊家冢墓地南殉墓M10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该玉璧为青白玉质,上方由两只回首相顾的连体凤鸟,与璧构成三角形纽,以备穿系,下方两小璧并联。这种玉饰主要出于湖北荆州和河南淅川楚墓,不见于非楚文化区。楚人最重玉璧,认为玉璧是财富、地位、身份等级的象征。

 

以玉石作佩饰在原始社会时既已蔚然成风,商周时期,随着玉石加工技术的提高,佩玉之风更加盛行,加上礼乐之制的规定,玉石被赋予了更多人格化的解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道德色彩。在众多玉器中,又以玉佩最为多见,以至于在诸侯的宾礼中往往以玉佩相赠,以示友好。

 

相传楚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了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将其进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砍去了和氏左脚。很快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进献此玉,武王则命玉工鉴定这块玉石,但仍认为和氏所献的是一块石头,砍去了和氏右脚。和氏悲痛欲绝,恸哭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文王得知此事后派人除去裹在玉外之石,终发现绝世美玉。和氏璧由此成为了楚国国宝,也为日后“完璧归赵”的故事埋下了铺垫。

 

旅途中我们所遇的楚人穿着华丽,身着直裾(裾为衣服的前襟)长衣,织造精细,色彩鲜艳,纹样华丽。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能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蚕业,同时广泛吸收各国经验于人才,楚人的纺织技术早已在这时跃居列国之首了。

 

一凤二龙相蟠纹绣绢 战国 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楚人浪漫,好巫又好酒,酒的品种主要有菁茅酒、醴酒、瑶浆、琼浆、桂酒、椒浆和楚沥等。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国家,楚国常年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发源地之一,也便为酿造业打下了基础。来此之前,我已经对楚人喝酒的讲究有所耳闻,不料东道主拿出的彩绘浮雕蟠蛇漆卮后依然难免感叹,让人联想到“画蛇添足”中的一卮酒,其大小极有可能与此器容量相当。

 

彩绘浮雕蟠蛇漆卮 战国 荆州雨台山M471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我们喝的是菁茅酒,即用一种菁茅过滤而成。菁茅酒盛于耳杯之中,耳杯也许就是屈原描述的“羽殇”,屈原在《楚辞》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殇些。”楚人所制耳杯着实精美,这一鸟云纹漆耳杯古朴秀丽,我也将其中佳酿一饮而尽。

 

鸟云纹漆耳杯 战国 荆州黄山M485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配合饮酒的菜肴放置于浮雕龙纹漆豆上,豆是盛菜肴的器皿,上部为盘,下部为便于上菜时手持的柄。全器由盘、柄、座三部分组成。上菜时,我被这浮雕龙纹漆豆所吸引了,器表由盘至座共浮雕出三龙四凤四蛇,构成一幅极为复杂的立体图画。画面中,或龙凤对峙、或凤爪抓蛇、或龙与凤争夺蛇尾、或蛇埋头逃逸等,呈现出一派龙腾风舞、动物相斗的生动场景。

 

浮雕龙凤纹漆豆 战国 通高24.4厘米,盘口径18.4厘米,底径17.2厘米 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他们还不忘将香草、香木用作香薰,据说有净化空气、除菌消毒、清洁衣被的功效,正好免去了南方水乡潮气重容易导致居室、衣服、被褥容易生霉菌的情况。

 

铜熏杯 战国 荆州雨台余家山板栗林M79出土 荆州博物馆 藏 熏香用具。口微侈,斜直壁,三兽蹄足。杯外壁上下各饰六组对称的兽面勾连云纹,其中兽面嵌有绿松石。杯中部饰镂空勾连蟠螭纹,其上铸细密的三角雷纹、圆涡云纹和圆点纹。杯底饰四组镂空云气纹。


欲借荆州自古难 

旅途的时光机带我们离开楚地,时光也让楚地几经辗转成为华夏大一统的组成部分。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作为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荆州横跨包括今天湘鄂两省及豫桂黔粤的一些部分。司马彪《续汉书》记载,东汉荆州全境共辖7个郡,包括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以及长沙,这一区域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份的一些地区。

 

这时的荆州,依然延续着楚人的“小传统”,包括以红、黑色调为主的楚地漆器。荆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漆树生长,为大量漆器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汉代的漆器,也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鼎盛,包括饮食、化妆、家具等各种类型的漆器,但主要是以饮食器皿为主的容器。

 

漆盂 西汉 荆州谢家桥M1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漆壶 荆州谢家桥M1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山字纹铜镜在这时依然可以见得。作为楚镜中最为盛行的纹饰,山字纹的出现或与其五岳崇拜有关。楚式镜常采用地纹映衬主题纹饰的表现手法,山字纹镜又一般以羽状纹为地纹,其上饰“山”字等主题纹饰。

 

四山八叶四花瓣纹铜镜 秦末至汉初 荆州博物馆藏 圆形,三弦钮,方钮座。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个左旋的“山”字纹。方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片小叶,小叶顶端再向上、左、右方各伸出一条组带纹,分别与四叶花和其他小叶相连。卷缘。


此外,自战国晚期流行起来的蒜头壶也沿用至西汉中期。蒜头壶最大的特点就是壶口部有形似“多重蒜瓣”的凸出部。蒜头壶则是秦文化代表器物之一,随着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其形制传至各地方。蒜头壶作为酒器,使用功能较强,它们的颈部顶端往往有一个小孔,配有对应的青铜塞或陶、木塞,在盛酒时,可从小孔注入,后盖上塞子,酒便不会洒出,饮酒时则可以从曲颈的顶部开口倒出。

 

铜曲颈蒜头壶 西汉 荆州沙市徐家台M1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当然,新的元素也在原先的基础上得以被发明。同为蒜头壶,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的时候仅是一种储存酒或直接饮酒器物,当时蒜头壶垂腹稍圆。至西汉,蒜头壶腹多呈扁圆状,并迅速向“礼器”方向发展,而脱离实用器的范畴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铜蒜头扁壶 西汉 荆州鸡公山M249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到三国之时,荆州已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沟通中原的交通要塞,也成为群雄逐鹿之地。诸葛亮在隆中答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这时的荆州,下辖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夏、南郡等八郡,辖境大致为今湖北、湖南二省及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部分地区。

 

荆州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悄然诉说着三国的硝烟与传奇——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欲取荆州,同时东吴政权将荆州视作立国屏障,刘备更是把荆州视作“匡扶汉室”的理想之地,可以说谁取得了荆州,谁便夺得了天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对荆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荆州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度是曹操占据襄阳、南阳;孙权占据南郡、江夏;刘备则占有长江以南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和江夏的鄂县、夏口等部分要地。

 

三分荆州示意图 摄于吴文化博物馆


荆州城郊四公里外有一处点将台和拍马山,相传是关羽镇守荆州时,临攻前,点将和拍马演练的地点。关羽曾北攻樊城,在沔水与曹军遭遇。关羽大胜曹军,沿街凯旋,百姓夹道欢迎,此街也由此得名“得胜”。

 

董陵铜弩机 三国 荆州博物馆藏 弩机是冷兵器时代除弓箭以外的一种远射兵器。作为远射器具,起源较早,最早发现于春秋晚期的楚地区。弩装上铜质弩机后,不但便于瞄准,可延时发射,而且坚固耐用,可将箭射的更远。


事实上,荆州与孙吴的根据地扬州地理关系密切,没有险峻的巫山和三峡作为屏障,同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交通便捷,因此联系也更为紧密。因此荆州早已在孙吴的战略中。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仅指南郡)“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曹联合打败关羽。随着江陵失守,刘备借荆州计划趋于破产,从此以后,原来为三家所分隔的荆州,为曹魏、孙吴政权所瓜分,直到西晋一统天下。

 

孙吴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基础,而朱氏家族本身是江南著名的世族之一,朱然的舅父朱治本是帮助孙坚据守江东的开国功勋。朱然本名施然,原本是朱治姐夫施氏之子,初时朱治未有子嗣,而施然当时十三岁,朱治向孙策请求过继施然为嗣。朱然又与孙权为少时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因此当年轻的孙权接替孙策统领江东事务后,朱然被任命为余姚长,时年19岁,尔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才华出众深受孙权赏识,在东吴军界是仅次于陆逊的二号人物。

 

即便朱然身长不足七尺(161cm),他的文韬武略颇为出众。朱然终日都以恭敬的态度生活,经常在战场上遇到急况能够大胆镇定地应对,卓绝过人。即使眼下没有战事发生,但每天早晚都严厉地击鼓,在军营的士兵都会身穿装备列队,以此举动迷惑敌军,令对方不知什么时候应该防备,所以朱然多次出兵都获得战功。

 

木刺 三国·吴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木刺呈长条形,正面直行墨书,字体隶中带楷。木刺行文为:“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
铜熨斗 三国·吴 马鞍山市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烽火连绵的时代,征战之余贵族也懂得如何生活。这趟旅途中,我们曾见赋诗饮酒、梳妆、对弈,也有驯鹰、出游,这些似乎都成了一种短暂避世的奢侈。

 

使用耳杯饮酒作赋是这时贵族们的一大雅趣。耳杯也称作羽觞,事实上也是由战国时期指称酒杯的“觞”演化而来,因其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如鸟之双翼,故名为“羽觞”,同时也逐渐世俗化称之为“耳杯”。为了进一步彰显其奢华的地位,这一耳杯以犀皮漆为工艺,将黄、赤、黑三色填入犀牛皮、虎皮,并附以鎏金铜釦的装饰。

 

朱然墓出土的犀皮黄口羽觞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朱然墓还出土了两件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杯口沿和杯耳镶鎏金铜扣,耳杯胎体为皮胎,正面髹黑漆,背面纹饰以黑、红、黄三色相间,表面光滑,形成的花纹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匀称而富有变化。吴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铜扣耳杯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女子用来盛放梳妆用具的容器为奁,这类漆器形式、功能多样,大体有圆形、方形和椭圆形三类。同时也有单层、双层和多子之分。多子奁即一个母奁中有多个子奁,不同形状的子奁用于盛放不同的梳妆用具和用品,比如白粉、油彩、胭脂、假发、粉扑、梳簏和茀。


彩绘凤鸟纹三层漆奁 西汉中期 江陵纪南高台M28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对弈时,两男子分坐两边,中间置一棋盘,前有矮足圆盘,上置食物。自战国时盛行开来的博戏用具,主要由棋盘、棋子、骰子或箸组成。六博是一种掷采下棋的比赛,棋盘上有行棋的曲道。行棋之前要投骰子或箸,根据投的结果,决定行棋的步子。

 

漆六博盘 战国 荆州黄山M112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驯鹰时,两位驯鹰者对坐,手臂前举,各架一鹰,中间置矮足圆盘,上置食物。驯鹰一般在室内,设置有门窗和屏风。出游者有时也会在山丘原野间骑羊漫游。

 

这样的场景也被记录在了饮食器中,贵族们的生活与之日常所见之物形成互文,经由工匠们精湛的工艺被复刻成生活的艺术。正如体现贵族生活的漆盘,工匠用笔简练,以流畅的线条描绘出贵族生活的闲适惬意,该盘用色讲究,层次清楚,完美地表现了三国时代吴地漆器彩绘的高超工艺水准。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 马鞍山市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博物馆藏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是一个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的三国时期的漆木器。这件作为陪葬品的贵族生活图漆盘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器,其为木胎制成,色彩为黑红二色,盘上共绘有12个人,有骑马人,有对镜梳妆人,有宴兵图,还有跪坐宴饮人。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这一时期,漆器在生活中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并在上层社会中流行。除饮食外,漆也用在制作质地坚硬的木屐上。这种木屐在汉代、魏晋盛行于中国。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三国·吴 马鞍山市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博物馆藏 在三国孙吴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此物的发现向世人展现了1700年前中国木屐的实物,也证明了中国2世纪前后就已创造了发达的漆工艺。日本人引以为国粹的“木屐”根子在中国。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统皆以荆州为国都。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晋室南渡及唐宋末年,人口大量迁入荆州,荆州成为了仅次于金陵的重镇。明清以降,荆州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水草纹青釉瓷罐 南北朝 荆州鸡公山M691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青瓷灯 南北朝 江陵红旗林坊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荆州境内水网密布、河湖纵横,城市依水而建、人们傍水而居。有两条对荆州影响深刻的交通要道对荆州影响深刻,其一为水陆并行的荆襄古道,其北经襄阳可经略中原,南经长江可入湖广腹地;其二是长江水道,连接吴越与巴蜀。

 

唐时,武则天之父武士彟(577年~635年)一度担任荆州都督,唐朝第一大将李靖、玄宗时宰相张九龄均担任过荆州刺史,作为地方战略要地,荆州也便成了仕途升迁的重要中转站。诗人李白也对荆州心生向往,从重庆白帝城出发,只需一天便可走完约350公里的长江水路,到达荆州,果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彩屋 唐 荆州沙市章华寺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荆州还素有“惟楚有才”的美名。被称为“宰相文杰”的张居正便是荆州人。张居正自小聪慧过人,是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六年(1540年),张居正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在隆庆年间进入明朝内阁时,恰逢内阁政治斗争,张居正对于朝廷的政治腐败和央地关系之废弛有了深切的体会。到万历初年起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此期间,为挽救明朝统治,在吏治和中央集权、边防和民族关系、土地关系、税赋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面对百姓税赋沉重、哀声载道的问题,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推行一条鞭法。虽然一条鞭法非张居正所首创,但结合张居正的各种财政政策,一条鞭法通过简化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使农民有了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明 张文忠公之砚 荆州博物馆藏 该砚是明神宗皇帝为表彰和奖励张居正的忠诚和政绩,御赐给张居正的石砚。此砚为上等端砚,外部为四方黑紫檀木盒,上用银色篆体书写“张文忠公之砚”六字。砚为正方形,砚面光滑平坦,青黑柔亮。砚的四周采用浅浮雕形式,雕刻有飞龙、火珠、流云、波涛等图案。砚上方中间以火珠为中心,呈现双龙戏珠景象。砚底有“御赐帝赉(lài)忠良”六字,字体方正严谨。此砚整体古朴凝重,雕刻巧妙细致,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除此之外,张居正在任期间编纂了《帝鉴图说》,是供时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该书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圣哲芳规”,从正面讲述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为“狂愚覆辙”,从负面剖析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可见张居正的良苦用心。

 

《帝鉴图说》 明 荆州博物馆藏


我们的旅程也在感叹于张居正的励精图治和鞠躬尽瘁时接近尾声,旅途的最后一站在明城墙。据导游介绍,当时为确保荆州城墙砖的质量,下令湖北、湖南等地的各府、州、县烧造城墙砖,并实行城墙砖实名制,即各造砖单位负责人和窑匠、人夫的姓名均按照特定要求印在砖上,从各级政府管理、到具体烧制城砖的窑匠、人夫及基层组织者,构成了自上而下的实名制管理责任体系。

 

我们留下匆匆一瞥,只见荆州城在夕阳中的古老剪影。


明城墙铭文砖拓片 荆州博物馆藏


图片 | 汪天飏、翟德芳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王梓琳

经济观察报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