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券商中国
媒体
2025-11-16 15:07:08
(原标题:大变化!“从0到1”成主流,公募新投资观曝光)
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在业绩优势日益凸显后,公募对“从0到1”的投资观也从厌恶渐渐转入接受或拥抱。
伴随着股票风险偏好的抬升,公募业绩排名背后的持仓审美与估值、自由现金流等传统指标渐行渐远,与之对比的是,今年来中证红利指数仅微涨约3%,加上行业景气度叙事在公募行业的流行,进一步刺激“从0到1”的理念觉醒,使其逐步摆脱以往的非主流角色。
今年来,公募产品业绩节节高升,权益类基金普遍实现可观收益率,赚钱效应一方面有力地吸引申购资金涌入,另一方面也使更多基金开始认识到“从0到1”在市场上已出现正反馈,也因此开始深度挖掘“从0到1”的机会。
事实上,在严格的公募选股审美逻辑下,基于现金流、市盈率、市销率、市占率、营收体量等传统指标,“从0到1”长期处于非主流投资观,尤其当一家公募的投资决策话语权掌握在60后、70后基金经理手中时,这种现象会变得格外突出,公募在投资体系与观念上对“成熟稳重”的偏好,也让“从0到1”一度处于被基金经理排斥的状态。
深圳某合资基金前高管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强调,“从0到1”的投资理念偏重主题,并不符合公募价值投资的内涵,确定性与可靠性是公募应该追求收益的来源,选股首先应重视估值和现金流等指标。为此,他在所管的代表作中大量买入低估值的地产、家电、银行、铁路、水泥等。然而,在市场形态发生巨大升级变化后,这位明星基金经理所管基金长期处于业绩垫底状态,最终黯然离开公募。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上述明星基金高管离任后,目前接管其代表作的选手是一位年轻基金经理,其代表作也已变成科技主题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
“公募行业正变得更加年轻,随着新世代在行业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扩大,基金投资的理念也正变得多样化,今年来高收益基金的业绩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从0到1’。”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认为,最近三四年的基金业绩排名十强中,年轻选手霸屏的现象已给市场充分的验证,从理念接受度上已逐步渗透公募投研圈。
行业景气度指标在公募行业的日益流行,且天然排除许多传统行业,也让挖掘“从0到1”具有逻辑基础。
在指数普涨的背景下,今年来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红利主题基金表现低迷。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中证红利指数今年以来涨幅仅有约3%,同期的创业板指数涨幅达45%,显示出稳增长的行业股价跑输滞后,尽管许多行业早已产生巨额利润,并能实施分红和股权回购等刺激措施,但未能有效吸引资金抬升估值。
“市场对‘从0到1’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相反的是,不少传统行业虽然仍能实现业绩增长,且利润回报可观,但景气度投资在公募行业非常流行,这些传统赛道按照行业景气度观察缺乏想象力。”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认为,今年来消费主题基金普遍出现业绩垫底,亦是反映出景气度投资对市场的影响。
以上海某头部公募年初举牌固生堂一事为例,这家连锁式消费医疗的龙头股虽然上半年利润增长双位数,但营收增长却降至个位数,这或让重仓该股的基金经理低于预期,尽管该股持续实施分红且总体利润不俗,但该股年内尚未实现正回报,截至11月16日,固生堂今年内股价仍有约10%的跌幅。业内人士强调,营收个位数增长与基金追求景气度指标的需求相差甚远。
相比之下,虽然许多“从0到1”的公司难言传统的基本面,未能在估值、现金流、营收体量、利润回报等指标上具有吸引力,但却非常契合当前基金行业的景气度投资,由于“从0到1”处于起步前期,行业体量较小,其营收往往可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三位数的高增长,甚至可在一两年时间实现从1亿营收到10亿营收的跨越,也让“从0到1”贴近景气度指标后更具业绩效果,这从创新药基金、人形机器人基金霸屏业绩排行榜上已可充分验证。
赚取行业质变的高弹性收益,是“从0到1”投资极具诱惑的主因,多位基金经理认为“从0到1”的赛道往往具有长周期投资特点,超额收益想象力大,但须结合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的高低强弱。
长城久鑫基金经理余欢分析,“从0到1”的起步阶段主要关注企业成长或其未来收入体量的预期,关注企业新品的推出或者渠道的扩张。以人形机器人赛道为例,2025年或是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的元年,行业处于“从0到1”的商业化前夜阶段。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实现量产,生产成本逐步降低,工业、服务业、家庭等相关应用场景逐步落地,行业有望实现类似智能手机或者电动车的发展轨迹。
余欢表示,人形机器人赛道仍将保持较高的行业景气度,预计短期内行业将迎来较多催化,包括海外龙头机器人企业新一代机器人的推出及量产计划指引、国内龙头机器人企业陆续进入上市进程等,产业和政策端预计都会有很多进展,行业有望进入量产加速阶段。
广发成长启航基金经理陈韫中认为,在风险偏好抬升的市场中,“从0到1”的投资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处于技术曲线早期、产业“从0到1”的阶段,且产业规模符合空间大且增速快的特征,是捕捉超额收益的最好时期,也因关注度的广泛带来资产估值的大幅提升,但“从0到1”的投资也须研判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在市场情绪较低时,须做好风险防范策略。具体到新兴成长方向,陈韫中重点关注的是固态电池、AI、机器人、低空等领域。他认为,AI以及机器人是近几年来想象空间最大,也最有共识的科技创新方向,未来可能会涌现能大幅改变人类社会的产品和技术,预计会有较长周期的投资机会。
责编:罗晓霞
排版:刘珺宇
证券时报网
2025-11-16
证券时报网
2025-11-16
证券时报网
2025-11-16
证券时报网
2025-11-16
证券时报网
2025-11-16
证券时报网
2025-11-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