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15 08:32:39
(原标题:陈春花:打破“部门墙”,关键在于这三点)
我们在企业中常常会看到“部门墙”和“屁股指挥脑袋”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不能调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这也是协同最大的难题。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现象,实现跨部门高效协同?
我有三点建议,即通过形成协同的价值观、培养协同的行为习惯、应用协同的工具,来打破部门墙,提升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实现组织内部的整体协同。
01 塑造协同的价值观
明确的价值观能够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很多企业在拥有很多的创新单元、事业单元之后,很难协同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彼此不信任,没有形成协同的价值取向,在价值观里不信任也不利他。跨部门之间如果要做好协同,一定要有一些价值取向的训练。
比如,我们不能仅仅奖励自己绩效好的人,还必须得奖励帮助别人取得绩效的人,这样协同才可以形成。
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在面对冲突、处理冲突和矛盾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是直接决定、支配一个人价值选择的关键。
我们在梳理很多优秀企业的内部管理时,发现这些企业都养成了协同的价值观。它们以协同价值取向为基础,将“诚、利、信、不争”的价值取向注入企业文化。
很多优秀的企业都认识到,只有让每一个员工发挥最大的价值创造,并让那些对企业做出真正贡献的人得到合理的回报,企业才有长久生命力。
一支用共同价值观统和的队伍,既可以让组织内部的效率得到极大发挥,又能够让组织与外界共生伙伴之间达成高效服务顾客,创造价值的结构。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企业都需要在文化内化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协同的价值取向?是否有能力做到“诚、利、信、不争”,并以此形成指导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
02 养成协同的行为习惯
我曾经带过一个企业做转型,这个企业当时在行业中已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公司员工很多,在这样一个体系要做转型其实是很困难的。
我就跟大家讲,整个转型就是要求大家要做协同。如何让这么多人做到协同,我就用了一句话来帮助大家理解责任和角色的概念,这句话是“有人负责我配合,没人负责我负责。”听到这句话后,我们这几万人就知道怎么工作了。
组织内的关系,实际上是很难讨论边界的。当我们去完成整体的目标实现,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做奉献的。我们要把组织内的关系理解为奉献关系,奉献关系使组织真正存在并发挥作用。
如果我们还是靠分工,你就会发现总有冲突,总有责任被空缺的地方,可是当我们说“有人负责我配合,没人负责我负责”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我们彼此之间是一个完全的协同概念。
其实就是这样,真正的成功就是看你帮助了多少人,真正的成长就是看你配合了多少人。道理是非常简单,只是我们本身愿不愿意这样去做,这个是关键。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养成协同的行为习惯:有人负责我配合,没人负责我负责。
03 善用协同的技术工具
要想实现跨部门高效协同,我们不能只从理念上讲协同,还需要应用一些协同的工具。
数智时代,一个企业如果要形成协作的概念和效应,必须要有一个技术平台,通过数智技术让协同更具可能性,让协同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比如,通过视频会议等在线工具,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都协同在一个空间里,实现高效的远程共创与实时决策。
依托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我们可以将分散的人、任务与知识串联成网,实现信息的自动流转与工作流程的透明化和无缝对接,构建起坚实的协同底座。
基于大数据和智能软件的支撑,协同全过程变得可追溯、可量化。这为协同过程的价值评价奠定科学、量化的标准管理手段,大大提升了协同价值评价的公平性和效率,降低了协同价值评价难度。
当大家能够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可能性的时候,才会真正形成协同的概念。在跨部门协作中,技术平台的赋能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成为实现高效协同的必备基建。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文只是给大家提供三点建议,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去解决协同的问题。(本文完)
经济观察报
2025-11-15
经济观察报
2025-11-15
经济观察报
2025-11-15
经济观察报
2025-11-15
经济观察报
2025-11-15
经济观察报
2025-11-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