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4 20:45:49
(原标题: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千亿存储之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骆轶琪
在本轮全球存储行业罕见涨价浪潮中,国产存储厂商的业绩和股价也乘着风潮持续上行。
目前,A股市场市值超过千亿元的存储企业有三家,分别是内存接口芯片龙头企业澜起科技、扎根存储利基市场的兆易创新和起步存储模组正向外拓维的江波龙。
身居技术密集型行业,江波龙的发展故事却显得是一种“逆袭”:创始人蔡华波在高中毕业后,从华强北起步,一步步凭借独到的眼光和格局,成立公司、自研、收购、出海,打造了今天的千亿巨头江波龙。
江波龙的成长路径,也与当前国内存储厂商的势头类似:不止步于产业链后端,而是持续向更高技术能力、更多元商业模式摸索,以期获得更多全球市场话语权。
借力本轮AI浪潮驱动下的存储新周期,截至11月14日,江波龙以291.07元/股收盘,总市值1220.02亿元。
1996年,江西九江少年蔡华波在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求学,而是南下深圳来到华强北,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电阻、电容、三极管等分立元器件。
三年后,在家人鼓励下,他与双胞胎姐姐蔡丽江共同创业,考虑到两人生肖同为龙,创立“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开始运营半导体贸易的生意。
完成初始积累过程中,一场危机悄然降临。2002年,江波龙误购了一批日本厂商生产的AG-AND型闪存,却发现该产品在市场上并不通用,库存积压严重,资金链几近断裂。面对困境,蔡华波决定引入技术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基于AG-AND型闪存的U盘产品。
恰逢苹果iPod开始大量采用NAND Flash替代微硬盘,江波龙的替代方案一时间成为抢手货。公司不仅成功清仓,还实现了盈利。这次“误打误撞”的经历,让蔡华波深刻认识到自主研发的价值,也是借此,公司开始转向贴牌代工的生意。
但随着行业激烈竞争,这一市场的利润空间越来越有限,与众多贴牌厂商最终决定成立自己的品牌一样,2011年,江波龙创立行业级存储品牌“FORESEE”,正式向品牌厂商转型。此后,FORESEE陆续推出eMMC、SSD等产品,逐步在嵌入式存储领域站稳脚跟。
“过去,江波龙给很多企业代工,做贴牌的生意,但这些合作伙伴对成本的把控可以说到了极致。2012年我们推出FORESEE品牌智能Mirco SD卡后,还有客户想找我们做代工,但价格就比成本价高两块钱左右,我们一单利润不到5%,但我们发现如果能够通过自有品牌出口销售的话,收益将远远高于为别人做代工。”一次受访时,蔡华波介绍道。
仅靠内生发展还不够,2017年,江波龙完成了一次关键收购,引发业内热议——从美光手中接过消费存储品牌Lexar(雷克沙)。这笔收购不仅帮助其拓展了产品线,更是江波龙从“技术型产品公司”向“技术型品牌公司”转型的关键一步。
蔡华波曾谈到此番收购的核心逻辑。“江波龙曾尝试与大型代理商合作建立ToC品牌,但发现即便产品比市场上的领导者好,也很难改变消费者心中对品牌的认知,所以我们考虑收购Lexar。”
在收购后,蔡华波坚持Lexar独立运营,保留其国际团队、进行组织架构优化、完善在多个市场的运营中心,接住了这个定位高端2C市场的品牌。
由此,江波龙建立起“FORESEE+Lexar”双品牌体系,形成覆盖2B+2C市场的布局。
对于高投入成本的芯片企业来说,登陆资本市场是成长中的关键一步。借力于此,除了强化既有研发能力之外,寻求更高利润的市场空间也是重要命题。
2022年8月,江波龙在创业板上市,加速了研发和外拓力度,显示出其向更高端市场突破的野心。
其IPO募资投向主要包括三方面:江波龙中山存储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企业级及工规级存储器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工业级和企业级存储一直是存储厂商持续探索的方向。“在高端存储应用领域,企业级的数据中心在整个存储市场的增量接近30%,以后可能还会继续增长。”2022年蔡华波曾如此分析公司的决策动因。
在2024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记者采访时,时任江波龙高级副总裁(现任董事)王景阳曾介绍,江波龙从2019年开启相关规划、2020年推出产品,在2023年开始批量量产、稳定出货,彼时已经完成从0到1阶段,正进入从1到10时期。
不止于内部扩张,考虑到存储属于强周期波动类行业。一方面,其起伏成长与行业供需平衡程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每当处于下行周期,也往往意味着产业整合新机会。
(Wind统计江波龙上市以来单季度收入波动情况)
2023年6月,江波龙接连宣布两笔收购动作,显示出扩大业务版图、强化封测能力的意图。
6月13日其宣布全资子公司拟购买SMART Brazil及其子公司81%股权,希望实现在巴西进行通用存储器的制造,并向巴西客户销售,进一步拓展巴西市场;6月27日宣布拟新设子公司购买力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70%股权,意在补足封装测试的生产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
这恰恰是国产手机厂商寻求海外市场成长空间的关键时期。据记者了解,彼时已经有包括手机和汽车等不同类型供应链企业在拉美市场开启拓展。
在此过程中,江波龙也在逐渐摆脱起步时期“存储模组”的偏后端产业定位,走向更具自主研发能力的阶段——进入自研主控芯片领域。
存储主控芯片被称为存储器的“大脑”,在多个层面对存储器的整体性能表现起到关键作用。
有从业者对记者分析,江波龙的自研芯片举措,其核心目标在于丰富产品效率,是对公司综合竞争能力的补充,借此不仅可以验证产品,也能验证公司的技术能力。这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上游客户需求。
根据公司方面介绍,通过布局存储主控芯片,以及并购元成苏州和智忆巴西(Zilia)、自建中山数据中心存储专线,江波龙形成研发封测一体化,大幅缩短了从立项到产品制造的周期。
三季报显示,期内公司的自研范畴涵盖自研主控、自研固件和自主封测多维度。其中已推出4个系列的多款主控芯片,自研主控芯片累计部署量突破1亿颗,自主设计并成功流片了首批UFS自研主控芯片,并已与存储原厂闪迪基于公司UFS4.1自研主控达成战略合作。
如果说早期江波龙的成长,有市场驱动和向外拓展的支撑。那么如今,其已经开始倾注更多精力丰富内生竞争力。
新的机会来了。本轮存储上行周期来得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2024年末,存储行业正面临市场两极分化的压力,受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整体市场开始逐季下滑。
观察到这一现象,上游以三星、美光为代表的存储原厂持续减少资本开支,转而大力投向有更确定性需求和更高利润空间的HBM(高带宽内存)领域。相比之下,NAND Flash市场已经被持续减少资本开支;DRAM方面,多家厂商更是宣布了对DDR4产品的停产计划。
这引发下游厂商积极寻求迭代方案,而更大的机会来自于AI驱动。由此开始彻底引爆本轮存储周期。
财报方面已经有明显迹象。江波龙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39亿元,同比增长54.6%,同比增速明显加速,环比增长10.09%。
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94.42%,该表现已经完全迥异于前两个季度同比下滑的表现,环比也大幅上涨318.94%。
公司方面指出,整体业绩延续自二季度以来的改善趋势。企业级存储业务依托自研技术,积极参与大客户技术及新产品标案,头部客户与战略客户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带动客户结构优化;海外业务在良性发展基础上延续高增长趋势。
记者测算发现,截至第三季度江波龙存货相比去年末增长8.7%,截至9月末为85.17亿元;合同负债显著增长230%,截至9月末为3.13亿元。通常来说,前者代表厂商的备货情况,后者则代表潜在订单情况。侧面显示出行业热情。
在本轮存储大周期下,江波龙的股价也水涨船高,大约自今年9月开始,江波龙股价开启了陡峭上行态势,约从95元/股,至今最高股价触及331.5元/股,累计涨幅超过248.95%。
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预估,2025年第四季度DRAM和NAND所有产品类别的合同价格将继续上涨,环比至少上涨 25%~30%,而像96GB服务器RDIMM等特定高容量产品的价格环比已上涨70%。
该机构提到,整个2026年供应商仍将拥有议价权,而能从上游获得稳定供应的模块制造商应该会表现更优。
在11月的投资者交流上,公司高管提到,已经与晶圆供应商签有长期合约(LTA)或商业备忘录(MOU),在此框架内与晶圆原厂开展长期直接合作,供应链具备较强韧性,且较为多元。
江波龙也早已开始考虑新的运营模式。蔡华波曾指出,传统存储模组厂普遍面临“20亿美元营收天花板”。为突破这一桎梏,江波龙提出TCM(技术合约制造)与PTM(产品技术制造)模式,在技术、产品、供应链整合、品牌以及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布局和升级。
王景阳则对记者分析,随着江波龙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和国际一线核心客户对公司提出更高的诸如保供要求、提高质量底线等;这同时要求江波龙对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需要与上游存储原厂保持技术层面密切沟通。采用TCM模式可以帮助公司提供更好的存储服务、提升技术制造的价值、进行服务定制化、达到交易效率最大化等。
今年6月,江波龙与Sandisk(闪迪)签署合作备忘录。此次合作中,TCM模式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8月刚刚落成的上海总部,就是江波龙TCM与PTM商业模式的核心载体。根据公司透露,TCM模式采用差异化的定价、采购与结算机制,在存储价格上行阶段,TCM模式的客户接受度将明显提升。
蔡华波、蔡丽江姐弟与江波龙的故事,远不止是一场个人财富的逆袭,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在时代浪潮中从求存到逐渐具备自主能力和丰富产业边界的一类缩影。
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一时的技术壁垒或出身高低并非决定性因素,敏锐的市场嗅觉、危机中果断转型、对技术持续投入以及充分拥抱全球化市场,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智通财经
2025-1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子弹财经
2025-1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