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13 19:02:14
(原标题:种粮大户规模 “跳级” 式扩张 土地流转向高效益集中(念念有余))
土地向少数种植户集中能实现更高收益,这一现实成为土地流转的核心驱动力。近两年,各地种粮大户的土地流转规模正迎来快速提升,在玉米主产区表现尤为突出。
在内蒙古通辽,种粮大户马忠臣的种植规模逆势增长。去年和前年玉米行情不佳,本以为他会收缩种植,不料今年其种植面积已从1万多亩跃升至3万亩。他计划明年联合带动30万亩高产田。新疆伊犁更是种粮大户成长的沃土:薛泉生2015年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种了1000亩地,已是当地大户,去年种玉米2万余亩,今年直接扩至3.3万亩,近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罗俊杰2018年以200亩地起步,规模逐年以1000—2000亩的幅度递增,去年种5000亩玉米亩产达1500公斤,今年再扩至8000亩。
新疆、内蒙古能培育出大批规模种粮户,离不开先天优势。新疆光热资源充沛,是我国玉米单产高地,2025年伊犁州200万亩玉米高产创建基地平均亩产达1209.1公斤,率先实现大面积单产超1200公斤。其中新源县百亩方亩产1598.4公斤。多项高产纪录刷新行业认知。内蒙古通辽则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平整的地块和便利的灌溉条件,成为玉米种植优选区域,马忠臣等大户既是产量提升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类似条件下,东北、华北平原的种粮大户也在不断涌现。
规模扩张的背后,是种粮大户的综合能力支撑。资金方面,他们善于与银行打交道破解难题。伊犁土地租金曾高达1600—1800 元/亩,即便近年回落至1400—1500元/亩,但仍居全国前列,罗俊杰2018年刚刚起步,靠父亲帮忙贷款承包200亩地,即便面对10.02%的年息,依然坚持“贷到资金就扩种”,年底卖粮还贷后再续贷,一步步做大规模。
技术与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种粮大户眼光活、技术强,从农机作业到水肥一体化,每个环节都有规范标准,还主动对接科研院所获取技术指导,率先使用信息管理软件替代“人看人”的粗放模式。采购方面,大规模采购带来议价优势,有效降低成本。薛泉生告诉笔者,他以前种1000亩地都费劲,如今管理3.3万亩地仅需20名固定成员,关键在于将播种、收割等环节外包给专业公司,自身团队聚焦浇水,“一人管1500亩地浇水+无人机喷药”的模式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高收益让种粮大户在土地流转中更具竞争力。农村土地租金随收益灵活调整,种粮大户凭借技术优势降本增效,能给出更有竞争力的租金,相比之下,贸然进入的外行即便一时抬高租金,也难以持续。河北一位种粮大户就因租金方案合理,成为周边村民流转土地的首选。
对比之下,单个农户种植规模有限,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存在短板,接受新技术速度慢,产量和收益难以提升。种粮大户虽每亩收益未必突出,但凭借规模效应实现可观的集合收益,也推高了种地门槛,让土地资源向高效益、高水平经营主体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证券时报网
2025-11-13
证券时报网
2025-11-13
北证资讯
2025-11-13
证券时报
2025-11-13
证券时报
2025-11-13
证券时报网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