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芯”动优选 粤海良种游全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7 19:08:21

(原标题:“芯”动优选 粤海良种游全国)

南方财经记者张梦琪  实习生苏玉霞 广州报道

近日,惠州大亚湾的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传来捷报:科研团队在及达副叶鲹鱼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该品种的全程人工驯养、繁殖与苗种批量化培育,“粤海粮仓”再添品种储备。

从一颗鱼卵到一条成鱼,无数个这样的链条支撑起广东的海上牧场。伴随硬核装备升级,种业也将战略目标延伸至深远海。《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明确,加强适养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加快种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新品种,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良种供种能力。

目前,广东水产种业不仅规模领跑全国,辐射四方,还具有强势的科技创新实力,种质储备丰富。数据显示,广东海水鱼类苗种、虾苗产量等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广东在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上已跃居全国首位。

广东深蓝种业能够领跑全国,既在于其实现了从经验育种向生物育种、智慧育种转型,更在于广东握指成拳,形成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于一体的种业发展体系。

从“父子兵”看育种之变

十月的海陵岛已有凉意,石斑鱼进入繁育关键期。在阳江市鸿运海水种苗繁育有限公司的种苗繁育场,数万个鱼卵孵出鱼花、长成鱼苗,待“标粗”后移进养殖网箱。

回顾技术工程师彭俊耀十多年的育种经历,石斑鱼是他最难忘的“作品”。“石斑鱼种类复杂,我们已经成功培育出珍珠斑、老虎斑、龙胆斑、珊瑚斑等多个品种,基本实现国产化,只有老虎斑因国内种源较少。”他已带领团队成功繁育出二十多个优质海水鱼类品种,填补了阳江及广东部分海水鱼人工育苗的空白。

传统渔业的转型路上不乏“上阵父子兵”,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正是彭俊耀的父亲彭汝运。20世纪初,他看中养殖期短、价值高的金鲳鱼,决心攻关规模化育种难题,成为当地最早掌握卵形鲳鯵(俗称黄腊鲳)人工育苗技术的人之一,为育种创新打下坚实地基。

“那时候育种全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现在可以借助更多技术手段。”彭俊耀表示,团队正给金鲳鱼体内植入芯片,可进行基因检测和标记,快速区分性别与代际,避免近亲繁殖,实现高效地配组催产,种苗整体成活率有望从60%提升至80%。

经过30年的摸索与养殖户间的“传帮带”,阳江阳西已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海水鱼苗年产量约33.1亿尾、年产值约7亿元,海水鱼苗数量占全省48.7%,是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无独有偶,潮州饶平县的万佳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镇雄,其父是当地一批搞海水养殖的渔民。为提升种苗品质,郑镇雄与科研团队研发出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去年试验的“水空调”让花鲈亲本产卵期提前一个月,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老渔民靠海吃饭,渔二代以科技兴海,“父子兵”的接力折射出水产育种的一大趋势:“当前水产育种正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转变。”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水产养殖专家张晋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利用分子标记等生物育种技术,能大幅提升育种效率与精准度;另一方面,建立系谱、基因与环境的育种大数据平台,融合智能感知与AI分析技术,实现对亲本选配、苗种培育全过程的调控,推动水产育种进入智慧育种的新阶段。

除技术升级外,紧随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广东也将水产育种的战略目标延伸至深远海。

去年3月,广东发布《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24年实施方案》,提出改良主要养殖品种养殖性状,满足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需要、规模化繁育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适养品种、储备、筛选和研发一批濒危珍稀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等目标,有力支撑我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这一规划为深远海育种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张晋解释道:“深远海环境与近岸完全不同,风速、流速和波浪强度都大幅提升。我们必须培育出在剧烈晃动环境中仍能保持正常摄食和生长,同时具备强抗病能力的新品种。”

石斑鱼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彭俊耀团队当前的主攻项目。他透露,团队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多地理种群的石斑鱼种质资源库、选育优良新品种,并开展陆海接力与深水网箱养殖测试,为深远海场景做好品种储备。

随着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扇贝“橙黄1号”2个海水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广东已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


“揭榜挂帅”加速研发落地

即便成就显著,但水产种业振兴仍要啃下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硬骨头。着眼于此,广东也着力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一体化种业体系。

为汇聚种业创新资源,广东搭建了“拎包入住”式的共享平台,共吸引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产业技术攻关。根据《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共享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平台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地为核心,整合省内优势科研设施与种质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系统性育种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这一平台不仅面向全国,也链接各个地市。今年9月,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与阳江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国家级种业创新与示范高地。目前,广东已在潮州、惠州、珠海、湛江等地布局建设现代化种苗生产基地。

在此基础上,广东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激发各路英雄潜能。

广东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第一大省,但大黄鱼的养殖产量却极少,2023年其产量仅占全国2%。为突破这一瓶颈,广东从全国范围择优选聘了5个育种团队开展“赛马”攻关,一年之内,各团队在种质资源鉴定、群体驯化与人工繁育等环节相继突破,有力推动硇洲族大黄鱼产业化进程。

在张晋看来,这种方式能将资源集中到最有希望成功的“骏马”身上,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的良性竞争环境。同时,“需求方出题,科研界答题”的方式使研发方向紧密对接产业痛点,最大促进育种成果产业化落地。

需要看到的是,与有实力的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同,还有很多中小养殖户常面临资金有限、技术获取难的难题。广东在激励前沿攻关时,也注重通过灵活的金融政策为中小主体补短。

“有人问我‘搞广海总销怕不怕’,我直接说‘不怕’。”彭俊耀向南方财经记者坦言,“以前我们贷款难,办养殖证、办海运相关的手续也难。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家有海洋牧场的战略规划,有政策补贴,也有银行支持。”

例如,潮州饶平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海洋牧场贷”,甚至将网箱中的海鱼(生物性资产)和海域使用权纳入抵押物范围,让海里的鱼成了渔民手里的“活资产”。2024年以来,潮州银行机构支持渔业水产业相关贷款余额超11亿元,涉及养殖企业3000多家。

“我们不再是一个人在风浪里挣扎,而是一群人奔向大海。”正如彭俊耀所说,广东水产种业既有搭平台引领产业方向,也有灵活政策激发小微主体活力,已形成多层级的研发体系,成为全国海水养殖品种创新中心。

张晋指出,得益于广东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全国强大的市场需求能直接、快速地反馈到种业研发端,形成了“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养什么,科研单位就研什么”的良性循环机制。

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陈松林带领团队成功突破热带名贵鱼种“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技术,在山东等地实现规模化养殖,实现“南鱼北上”。

目前,广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和集散地之一。据悉,广东年产超1.3万亿尾,稳居全国首位,领跑全国。其中,淡水鱼苗年产7717.42亿尾,占全国产量的51.83%;海水鱼苗677057万尾,占全国产量的50.81%。

为实现创新成果共享,广东还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良种研发反哺养殖一线。据悉,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产出的苗种,将按30%的比例无偿优先供应给全省各地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和沿海“百千万工程”典型村。2025年以来,已累计赠送优质鱼苗超500万尾。

文案:喻淑琴  设计:黎旭廷 吴怀宽  实习生:黄舒镱 李雪瑶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