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创新汇南粤:科技人才为何东南飞?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5 18:42:56

(原标题:创新汇南粤:科技人才为何东南飞?)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一个工作日下午,在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舟生物”)的广州黄埔实验室里,博士研究员周传满正在推进一项有关抗体筛选技术的研究。这位在湖南长沙完成本硕博学业,又在广州完成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青稞”,去年刚刚加入广州这家生物科技全球独角兽企业。

广西北海人周传满是近年来到广东的众多青年科技人才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末,广东全省在站博士后已超过1.7万人。全省研发人员超过135万人,约占全国1/7,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

选择广东,周传满最关心的还是发展空间和配套政策这两个关键词。“广东本来就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多元化的产业,在科研投入上一直不遗余力。同时,广东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常完备,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我相信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平台。”周传满说。

从数据上看,作为经济大省,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其中汽车等9大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登记在册企业突破900万户。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最早破除论资排辈和学历至上的区域之一,甚至在今年专门提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推动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进一步融合。

当新的经济周期来临,科技人才掌握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话语权。截至2023年,在粤工作“两院”院士已由2022年135人增至150人以上,全职在粤工作的院士则有194人。今年以来,广东又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目前已新增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创业。

一系列数据背后,恰恰展现出当前广东的独特优势——从AI教育机器人到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广东市场正成为新技术商业化的“试金石”。庞大的内需催生技术需求,而技术落地又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如今,经济大省与科技人才的“合作”正走向良性互动、价值共生的新模式,这正成为广东对科技人才的核心引力。

“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现场设立博士/博士后招聘专区,郑玮/摄

从2010年开始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攻读生物学专业,到202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再到2024年入职云舟生物,周传满的科研之路,走出了一条由中部向东部迁移的路线。

谈及从湖南到广东的关键转折点,周传满坦言,当时广州对博士后人才给出了丰厚的补贴支持,“广州的博士后补贴有30万元安家费,在此基础上黄埔区还会再提供40万元的安家费,当时这在全国都是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待遇了。”

两年后的2024年,广东全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约4486.63亿元,其中广州集聚了超6500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也是在这一年,看到产业应用研究前景的周传满选择入职云舟生物。

目前周传满在云舟生物带领的抗体小组正在搭建一个全新的抗体发现技术平台,这项研究工作落地后有望解决当前抗体药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抗体筛选周期长、效率低、亲和力低等行业痛点。

“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周传满说,应对当前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未来这项抗体发现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周传满是近年来到广东的许多青年科技人才之一。广东省科技厅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972万人,并拥有研发人员135万人。

而踏入2025年,随着AI技术发展进一步催化全球产业科技竞速,这座经济第一大省迎来了更为迫切的人才需求。

2025年初,广东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赛道,向全球发出百万规模的“求贤令”。随后,数千场招聘活动和一系列特色引才活动在全国多城展开。

“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看到了未来。”聊起选择广东、选择东莞的原因时,在“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杭州站)现场与大湾区大学(筹)完成意向签约的海外留学博士王巍直言,研究发展前景是他的重点考量因素,“(东莞)滨海湾能够充分利用粤港澳融合优势,这是很多地方没有的,对推动量子计算等新兴学科从0到1的发展非常有利。”

此前王巍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工作,“我做的是交叉学科,把量子引力、量子材料等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与量子信息语言结合起来发展,这是一个新的方向。全球目前主要是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开展相关研究,国内相对少一些,我相信这一方向未来在大湾区应该能有蓬勃的发展。”

在产业基础、创新前景与人才政策协同下,截至2025年7月底,广东全省成功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创业。数月后,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数达到220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人,全省在站博士后也再次攀升至超过1.7万人。

回想起当初毅然来到广东的选择,周传满还是看中广东的发展空间。

周传满坦言,“而且广东本来就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多元化的产业,在科研投入上一直不遗余力。同时,广东还在大力推广人才引进政策,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随着近年科研评价体系逐步开始在政策引导下向产业应用方向倾斜,广东的产业优势也越来越成为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因素。

从数据上看,目前广东全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新能源等9大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截至2025年9月,广东全省登记在册企业突破900万户,经营主体总量稳居全国第一。

以周传满所在的生物医药行业为例。近年来,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企业从2017年的1000家增长到如今的4800家,每年新增新药临床批件近百件,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这片热土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弯道超车”。

云舟生物如今也以70亿估值晋升为全球独角兽企业,成为广州市首家获此殊荣的生物科技公司。“我们目前主要的人才缺口是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云舟生物招聘负责人曾敏华表示,随着公司快速发展,目前云舟生物全球员工数量已超过700人,其中本硕博学历人才占比超过60%,2025年计划再新增招聘约100人。

这种人才需求变化在整个行业颇具代表性。据曾敏华观察,与去年相比,除了传统的研发、生产、质量等岗位外,还涌现出临床研究、技术支持、生物信息分析、项目管理等新型岗位。“这些新型岗位对跨学科整合能力要求很高。”曾敏华举例说,“比如生物信息分析岗位,需要既懂生物又懂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前沿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广东也开始尝试在人才发展机制上作出新的突破。

广东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给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广东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不简单以学历、帽子、职称、奖项等条件来衡量青年人才,破除论资排辈和学历至上,并对取得首创性、原创性、突破性业绩予以重点评价,不将毕业学校层级、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申报职称的限制性条件。

与此同时,南方财经记者注意到,广东正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流动等制度。其中包括,开展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试点,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同时推动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并加大力度推动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周传满已经完全融入广东的生活。周末与同事爬山聚餐,工作日专注技术研发,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让他觉得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状态。

“在这里,我能看到清晰的成长路径。未来计划在抗体发现和抗体药物开发等领域继续钻研,争取成为行业专家,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统筹管理能力,将来可以带领更大团队,推动更多有价值的创新项目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司发展的双赢。”周传满说。

直面全球经济新周期,看到产业应用研究前景的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开始选择南下。在这场科技人才的东南迁徙背后,经济大省与科技人才之间正探索建立更为持久的良性“合作”,也为赢下新一轮产业变革带去更多新的可能。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