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新高校进击:大湾区创新夺冠的关键密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5 18:44:45

(原标题:新高校进击:大湾区创新夺冠的关键密码)

南方财经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当远在4200公里以外的新疆医院需要进行一场复杂的手术时,身处广州的专家只需通过远程,便可操作机器人注射微针入眼,实现微米级眼底操作,整个过程耗时不到7分钟。

11月2日,全球首例远程机器人视网膜下注射手术成功实施。这一突破背后,凝聚着多方智慧,特别是高校: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广州微眸公司持续攻关研发,并协同嘉兴智瞳科技与中国电信,构建出了“医生远程操控+微米级运动精度+实时三维高清感知”的远程手术机器人平台。

这也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互动热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过去的连续9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报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更是跃居全球首位。一系列重磅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成为诠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不断进阶的生动注脚。

这其中,作为科研突破和孕育人才的核心枢纽,高校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与之呼应的是,近年广东高等教育不断扩容提质,积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断健全人才供给适配机制和学科专业调整联动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深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 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关键一跃”,决定着广东未来发展的高度,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在全球夺冠的关键密码。

10月19日,首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在深圳举行,诸多“新星”学校云集,如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

这个论坛的落地举办,一定程度上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当高等教育格局经历显著变革,传统与新兴力量碰撞,广东要借助大湾区建设机遇,以新路径、新格局打造中国教育新高地。

近年,广东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显著提速,南方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横空出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作为在大湾区举办的合作大学,也定位于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聚焦前沿领域,以新思路和新模式,培育引领未来的创新拔尖人才,如大湾区大学实验性推出AI与数学交叉、工程与理论并重的实验班,深圳理工大学构建学院、研究院和书院“三院一体”培养模式。它们招揽全球创新人才,新生录取分数直追传统名校,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劲新引擎。

作为另一个“新物种”,职业本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广东冒头,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尖”。截至目前,广东已有7所职业本科高校,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这些学校也愈发重视“科教融汇”,尤其是针对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转化。例如,今年“升本”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科研实力,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连续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多项。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科研处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学校构建的“科研反哺教学”新路径,致力于分层培育教师科研能力,以校级博硕士启动项目 “扶上马”、各级基金项目“领进门”、产学研合作“用得好”,确保本科授课教师有扎实科研根基。同时,学校建强科研育人平台,以创新港为载体,打造高水平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为本科学生创新实践提供硬件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实际应用环环相扣的过程,而技能型新质人才处于实际应用这一关键环节。”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说,因此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本科院校的能量正逐步被挖掘。

广东还不断强化与港澳在教育和科研优势的协同。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合作大学,正进一步探索更多元、更深入的协同办学路径,目前已聚焦技术攻关形成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超30家,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可以说,广东高校版图正进行着多维“扩容提质”,新大学、新学科、新院系与大湾区产业的紧密咬合,使教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得以强化。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富矿”,但如何让成果不再“沉睡”?

广东的做法是,聚焦“源头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科研路线,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例如,广新集团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1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关系,运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共建创新联合体。借此,该集团旗下星湖科技项目自主创立了微生物高效诱变选育及高产核苷菌株的全基因组系统规模创制技术,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让核苷酸生产成本直降超40%,废水排放量减少超75%。

广新集团董事长肖志平向南方财经记者说:“创新联合体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对各方核心诉求的精准回应,关键是要通过机制设计将技术供给方与产业需求方融合为‘利益共同体’。”为此,广新集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创新联合体的明确权责、风险共担、长效合作的举措。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材料学院,高平奇教授团队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参与了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结构的研发工作,助力企业连续突破世界转换效率纪录;华南农业大学围绕作物、畜牧、水产等重要产业方向,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农业,论文不能当饭吃。”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说。

活跃的创新成果转化生态,源于广东的多重优势。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产业体系完善,新兴产业发展快速;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转化服务平台,建成近21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更重要的是,广东庞大的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广东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管理人和管理基金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就连刚刚结束的第138届广交会也成为高校创新成果的“秀场”,首次为高校院所的尖端科技成果开辟专属发布舞台,深度撮合供需双方诉求。

这样的沃土之上,一个个创新梦想得以开花结果。在东莞,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电脑科学专业的鲁平,与同伴共同成立了深圳指数引力科技有限公司,依托AI智能体驱动的平台Jennie FY,提供从KOL智能匹配到营销效果评估的全链路解决方案。该项目运营首年即斩获超过50万美元订单,估值突破600万美元,并吸引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自创业开始,鲁平就频繁穿梭于大湾区各地,力图将香港的国际化学术优势、东莞的产业链优势、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政策优势用到极致,并为成为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份子而充满成就感。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