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5 15:45:06
(原标题:专访滕泰|两百万亿市场蓝图下,资本市场五大功能赋能“十五五”)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张长荣 北京报道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历史节点,中国经济正迈向更依赖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面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十五五”成为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五年。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使命——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输血器”,也是居民财富的“蓄水池”,更是经济转型的“助推器”。
那么,资本市场应如何构建与新阶段相匹配的生态体系?长期健康牛市的流动性基础何在?如何真正引导“耐心资本”愿投、敢投、能投?围绕这一系列关键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展开深度对话。
滕泰指出,“十五五”末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应站上200万亿元大关,这一目标应依靠市场内生增长实现,而非依赖新股扩容。他强调,资本市场亟需从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双轨并进,强化五大战略功能,真正成为科技强国与内需提振的“连接器”与“放大器”。
在具体路径上,他提出应推动国有股权更大比例划转社保基金,以增强居民保障、释放消费潜力;同时继续实施适度降息,引导流动性进入资本市场;并在投融资综合改革中构建包容而活跃的多元投资生态,为“耐心资本”与“活力资金”创造共赢空间。
21世纪:资本市场需从哪些维度匹配“十五五”经济战略目标,以实现全面助力?
滕泰:“十五五”时期经济战略目标分为总量目标与高质量目标两类:在总量目标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对应GDP总量需达到200万亿元—250万亿元。
“十五五”作为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时间窗口,需保持4%—4.5%的经济增速。据此推算,2030年GDP总量需突破170万亿元。在高质量目标上,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我认为资本市场需同步适配“十五五”经济发展目标,具体可从总量与高质量两方面发力。总量层面,当前全球资本市场市值与GDP的平均比重约为140%;中国市场方面,A股市值与GDP比重约80%,叠加港股后这一比例接近100%。为匹配2030年170万亿元的GDP规模,若中国资本市场市值与GDP比重提升至120%,总市值可达204万亿元;若达到全球平均140%的水平,总市值将超238万亿元。因此,“十五五”末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应达到200万亿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目标需依托股市自身上涨实现,而非依赖发行新股扩容。
高质量发展层面,资本市场需聚焦五大核心指标:一是增强法治监管效能,二是提高市场透明度,三是培育专业机构投资者,四是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五是增强市场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21世纪:在匹配“十五五”经济战略目标之外,资本市场还需强化哪些核心战略功能,以进一步支撑目标实现?
滕泰:我认为资本市场仍需进一步强化五大战略功能,为“十五五”时期发展提供核心支撑:一是支撑科技强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在“十五五”期间要尽快缩小中美算力差距,在AI算力领域的投资需保持50%以上的年增速,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资本市场长期牛市的资本赋能。
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优化市场结构、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若“十五五”期间实现长期牛市,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财产收入,资本市场也将承接过去房地产作为居民财富蓄水池的功能。
三是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依据托宾Q理论,股市持续上行可通过改善企业估值,直接增强民间企业的投资能力、提振投资意愿,这是激发“十五五”期间民间投资活力的重要发力点。
四是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内需提振。股市上涨催生的财富效应,可直接带动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与消费意愿释放,对于扩大内需具有战略意义。
五是支持民生改善与福祉提升。“十五五”期间,若要将我国广义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从“十四五”末的不足10%提升至15%—20%,不能仅依赖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量投入,更多要靠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有更好的投资回报,或通过更大比例的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实现。
21世纪:为什么说资本市场是支撑科技强国的重要机制?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滕泰:资本市场天然是支撑科技立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机制。传统产业投资的资金多依赖银行信贷支持,而高科技产业投资因风险较高,因此更多依赖风险资本与股权资本支持。
例如,过去十几年美国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英伟达、亚马逊、谷歌,还是特斯拉等美国七大科技公司的迅猛成长,均离不开美国资本市场牛市的助力。
对中国而言,未来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在资金层面也需更多依靠风险资本、股权资本及资本市场的支撑。只有资本市场实现长期繁荣发展,才能形成科技与资本的乘数效应。同时,科技领域的发展也会为参与科技领域投资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总体来看,“十五五”期间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过去10年、20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过往从金融维度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信贷资本驱动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及制造业投资。而未来,经济增长或将更多依靠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及资本市场的繁荣,为科技领域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爆发提供支撑。
21世纪:如何让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更有效地转化成消费动力?
滕泰:“十五五”期间,资本市场牛市有望成为提振消费的“放大器”。股市上涨带来财富效应,居民消费支出会保持正比例增长。假如到2030年中国股市总市值从当前的百万亿元增长到两百万亿元以上,其所带来的新增消费规模每年将达到几万亿元,这在房地产投资多年长期负增长、基建投资过剩的背景下,对扩大内需尤其具有战略意义。
而要想通过资本市场长期繁荣催生持续财富效应,让每位中国公民共享“十五五”期间的发展成果,进而真正发挥消费提振的“放大器”作用,我认为核心路径之一便是探索更高比例划转国有股权至社保基金。当前提振消费,关键在于提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尤其是农村60岁及以上居民。这一短板直接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已推动国有股从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此后更通过划转1.68万亿元国有股权至社保基金,完成了前期改革探索。
若在现有成果上进一步发力,将10%、20%甚至更高比例的国有股权划转给社保基金,专门用于扩大社保支出规模、提升社保支出比重,完全有望在“十五五”期间乃至期末,推动农村60岁以上退休老人的月养老金从200余元提升至500—1000元。而社会保障水平的改善,最终将为提振消费注入持久动力。
21世纪:要打造长期健康的牛市,“十五五”需要在资金面上做哪些改革?
滕泰:从流动性来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以来,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情况不断改善,2024年底,M1同比下降1.4%,但到2025年9月已升至同比增加7.2%。这一正向修复对支撑资本市场活跃度具有关键意义。若后续M1增速突破8%,通常意味着股市持续上行、房价逐步企稳或消费开启复苏。除宽松的货币流动性,中国的利率也在不断下降。
不过,当前中国一年期LPR利率仍在3%左右,利率水平仍有显著下降空间。我认为中国未来可能进入“超低利率+超宽货币流动性”组合。从国际经验看,零利率与负利率政策曾是多个发达国家应对通缩、提振经济的有效工具。结合国内情况,“十四五”期间居民与企业超额储蓄规模显著增长,也需要通过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来调节。
一方面,大幅降息能显著减轻各部门的利息负担。利率降1个百分点,家庭部门一年就能减少8000亿元利息支出(基于约80多万亿元居民贷款);企业一年能少付1.5万亿元利息成本(基于约150多万亿元的非金融企业贷款);政府一年也能减少1万多亿元的利息费用(基于约100多万亿元政府债务);另一方面,大幅降息不仅能减轻企业、家庭与政府的利息负担,还会引导更多资金,进入消费与投资领域。因此,中国有必要继续推进大幅降息,引导更多资金与流动性流向资本市场。这既能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有助于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探索新的传导路径。
21世纪:怎样打造一个好的市场生态,让“长线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滕泰:在投融资综合改革背景下,既要构建有利于耐心资本“愿投、敢投、能投”的市场生态,鼓励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入市,也要包容投机资金、量化投资基金等多元投资主体入市。
无论其属于长期投资、短期投资还是量化投资,均应予以包容。唯有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才能构建交易活跃的资本市场,进而打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财闻
2025-1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