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4 17:30:07
(原标题:政府采购剑指设备异常低价:医疗市场生态或迎重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报道
财政部发文,严查设备超低价中标,而医疗市场也迎来重构机遇。
近日,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11月7日。
这也是继 2024年底自贸试验区试点后,财政部针对政府采购领域突出问题推出的系统性治理方案,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从 "重低价" 向 "重质效" 的转型进入实质落地阶段,对市场主体的竞争逻辑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2月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已开展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试点工作。地方层面,近期广西北海、湖北武汉等多地也开始推进解决异常低价问题试点。
华南某医疗器械经销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今年以来,医疗设备市场的价格竞争颇为激烈,诸多政府采购项目中出现较大幅度降价。对比最高限价,中标报价低于45%的也有不少。而新规出台之后,肯定有助于避免超低价中标的不良市场竞争情况。
异常低价乱象
医疗器械因其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全,对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售后服务有着极高要求,但政府采购领域的异常低价现象却屡禁不止,成为行业发展的 “顽疾”。
近期引发业内哗然的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购案例颇具代表性:预算 300万元的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最终中标价仅1000元,远低于120万至180万元的市场主流报价,甚至不足以覆盖运输安装成本。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23 年某地疾控中心80万元预算的 PCR仪以800元中标,2024年初某三甲医院 50万元限价的监护仪报出 500 元低价,极端报价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前述经销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这类异常低价投标的本质的是 “钓鱼式中标”—— 供应商以象征性报价抢占渠道,后续通过绑定高价耗材、缩减维保服务、更换劣质配件等方式弥补损失。
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政府采购投诉案件中12%涉及 “异常低价中标”,医疗类项目占比高达27%,远高于其他行业。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打折扣,更可能因设备性能不达标影响诊断准确性,直接威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同时,异常低价竞争还加剧了行业 “内卷”。在县级医疗联合体带量采购中,超声设备、X 射线设备的预算节约率已分别达64%、65%,持续挤压厂商毛利率,迫使部分企业牺牲研发投入转向中低端产品,既阻碍了国产替代向高端突破,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而此次《征求意见稿》围绕 “源头管控、过程审查、事后追责” 构建的闭环体系,精准契合医疗器械采购的特殊性,针对性解决此前 “认定难、处置难、监管难” 的问题。
破解 “低价陷阱”
针对医疗器械 “设备 + 耗材 + 维保” 的长期使用特性,《征求意见稿》强调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要求将运营维护、耗材升级等后续费用纳入报价评审因素。这一规定直击行业 “设备低价、耗材高价” 的套路,从需求设定环节杜绝 “只看初始报价、忽视长期成本” 的误区。
政策同时要求采购人结合市场调研制定科学采购需求,合理设定最高限价。对于技术复杂的 MRI、胃肠镜等设备,可采用 “两阶段评审” 模式,先审核技术方案再评审报价,避免低价对优质产品的过度干扰,为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明确了过程审查,判定标准杜绝 “离谱报价”。
《征求意见稿》明确的四项异常低价判定情形,为医疗器械采购提供了清晰的操作依据。结合行业特点,报价低于全部合格供应商平均值 50%、低于最高限价 45% 等标准,能有效拦截类似 “300万设备1000元中标” 的极端情况。
审查流程中,供应商需提供成本测算说明及证明材料,评审委员会可结合同类设备市场价格、电商平台报价、行业成本结构等进行核验。这一要求能有效区分 “合理让利” 与 “恶意低价”,既不影响企业正常的市场拓展行为,又能遏制围标串标、虚假报价等违规操作。
考虑到医疗器械的临床重要性,政策特别强调对异常低价中标项目的重点监管,要求采购人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展履约验收。若供应商出现履约不合格、擅自缩减服务等情况,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纳入失信名单。
这一规定将大幅提高违规成本,破解此前 “中标易、履约松” 的难题,倒逼供应商重视产品质量与长期服务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医疗机构的实际使用需求和患者安全。
市场重构
新政将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逻辑,推动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国产与外资品牌的竞争格局也将迎来调整。
国产企业也必须逐步从 “价格突围” 到 “价值制胜”。
此前部分国产品牌依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的路径将难以为继。若未能及时转型,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收缩甚至被淘汰的风险,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同时,政策与国产替代硬性规则的衔接,将为合规经营的国产品牌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加速高端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
而对外资品牌来说,则更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红利。
在 MRI、胃肠镜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通用电气医疗、西门子医疗、奥林巴斯等外资品牌虽已开始夺回部分市场份额,但此前常因价格偏高在政府采购中处于劣势。新政弱化价格权重、强化价值评审的导向,将使外资品牌的技术优势和服务能力得到更充分的认可。
外资品牌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长期维保服务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将契合政策导向,有望在高端设备采购中获得更多机会。但同时,外资品牌也需适应政策要求,优化定价策略和本地化服务,才能充分释放技术优势的市场价值。
行业生态未来也必定从 “内卷消耗” 到 “创新驱动”。
新政将有效遏制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推动行业利润水平回归合理区间。随着低价竞争空间被压缩,企业将更倾向于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临床急需的创新器械。2025年1-9月已有54件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优先审批通过率达 36.1%,政策叠加将进一步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在医疗新基建和设备更新政策的拉动下,全国医疗设备更新采购意向预算已达196亿元,新政将引导这笔资金流向优质产品和服务,既提升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又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斑马消费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观点
2025-11-04
智通财经
2025-11-04
观点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