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3 21:04:28
(原标题:商务部: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产品碳足迹创新绿金产品丨绿色金融周报)
南方财经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李德尚玉 实习生李宜馨 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1、商务部: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产品碳足迹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10月30日,商务部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提出从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拓展绿色低碳产品与技术进出口、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及完善支撑体系等四方面发力,系统部署绿色贸易转型路径。意见强调要推动外贸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与认证、使用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物流及低碳运输;同时在金融支持层面,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基于产品碳足迹、碳标识认证结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建设国家碳足迹数据库,完善碳定价与绿电交易机制,为外贸企业提供系统性绿色发展支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意见》为绿色金融与国际贸易融合提供新方向,随标准互认与数据库建设推进,绿色贸易将成为绿色金融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三季度运行报告发布
日前,NAFMII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三季度运行报告显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三季度基本保持横盘震荡走势,9月30日指数值到达113.1919点,较上季度微涨0.12%,增速环比放缓。指数与2年期国开债收益率相关系数由负转正至0.50,显示其抗跌性增强。季度样本券数量572—579—561只,样本券市值呈现震荡上行态势,较上季度末增长6.10%,同比增长20.03%。目前,绿色债券仍以中短期限为主,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低。其中1—2年期占比最高达30.5%,金融行业主体占比46.69%。整体运行稳健,反映市场结构调整下绿色债券投资的稳定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三季度绿色债券数据显示绿色债券在市场调整期仍具有资金吸引力。样本券以1—2年期和金融债为主,市场呈现出在稳健配置与短期流动性间的平衡取向。随着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绿色债扩容,绿色债券市场的“稳量增质”趋势有望延续。
3、上周碳价最高55.14元/吨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55.14元/吨,最低价50.34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5.01%。
上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4,385,482吨,成交额201,800,737.11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6,419,918吨,成交额785,549,399.00元;单向竞价成交量100,000吨,成交额4,475,000.00元。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20,905,400吨,总成交额991,825,136.11元。
2025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39,661,332吨,成交额8,785,796,587.81元。
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69,929,996吨,累计成交额51,818,523,691.32元。
1、广东落地首批绿色外债试点业务
10月30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广东省正式实施绿色外债试点,首日6家银行为6家企业办理外债登记业务,金额约2400万美元。政策通过“额度扩容+流程简化”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降低风险因子占用、扩大融资上限,并由银行直接办理登记,大幅提高跨境融资便利度。试点企业涵盖新能源、造纸、新材料等领域,普遍认为新政有效缓解了绿色项目融资瓶颈,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外部资本动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外债试点是我国绿色金融开放体系的重要创新,该机制为境外资本参与国内绿色转型提供制度化通道。随着经验复制推广,绿色外债有望成为国际绿色资金与国内项目对接的重要机制。
2、浦发“数据互联”气候投融资项目贷款落地金额近3500万
近日,由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与区数据局联合推动工商银行浦东分行开发的“上海首单全线上‘数据互联’气候投融资项目团贷款”入选“第三届浦东绿色金融十大创新案例”。这款创新金融产品以“智能审批、一次签约、快速放款”的特点,为中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融资便利。产品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搭建在线授权体系,企业仅需一次签署,即可完成多项数据授权,告别重复提交材料的繁琐流程,实现融资手续简化约50%、审核周期缩短近30%、融资利率最高下降2%目前,该产品已为浦东新区25家中小企业提供约3499万元金融支持,成为区域绿色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实践。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浦发银行“数据互联”气候投融资贷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授权与审批流程再造,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放款效率,更探索出一条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服务新路径。
3、光大集团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
10月29日,光大集团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期间正式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系统梳理国际与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展示光大集团“综合金融+环保实业”的创新模式。光大集团构建“1+4+1+N”产融协同体系,涵盖银行、证券、保险、资管四大板块,重点支持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和科技制造业转型。同时,光大计划推出碳足迹挂钩贷款、转型贷款及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推动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光大集团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推出绿色金融实践系统性总结,为金融机构系统总结绿色金融实践提供了有益范本。
4、广东南粤银行发放全省首笔ESG挂钩循环金融贷款
近日,广东南粤银行发放全省首笔“循环金融+ESG挂钩”贷款5000万元,用于惠云钛业“硫—钛—铁—钙”循环经济项目。贷款利率与能耗、研发投入挂钩,企业若达成目标可享利率优惠。该模式引入国际循环经济金融评估体系,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认证,推动金融激励与企业循环经济目标协同落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笔贷款是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循环金融实践的重要突破。通过ESG绩效挂钩机制,将可持续金融理念与产业绿色升级有机结合,强化了金融激励的导向性与持续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智通财经
2025-11-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和讯财经
2025-11-03
观点
2025-11-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