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媒汇
2025-11-03 18:34:00
(原标题:“流感药大王”东阳光药出局,后果比恒瑞要严重)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国内药品市场又要“变天”了。
第十一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已于近日正式公布,本次集采共有55个药品品种、453个产品成功中选,覆盖抗感染、降糖、降压等临床需求旺盛的多个治疗领域,进一步推动国内药品市场格局的优化调整。
结果发布后,多家企业迅速发布中标信息。科伦药业及其子公司表现突出,共有12款产品拟中选;华海药业有4款产品成功入围;仙琚制药、苑东生物等企业也陆续公告产品中标。
对这些企业而言,产品进入国家集采目录意义重大——不仅意味着拿到公立医疗机构市场的长期入场券,更能借助集采的带量优势,显著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品牌影响力。
但也有企业郁闷的。本次集采最大的冷门,恰恰出在临床常用的流感药物奥司他韦颗粒上。来自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的拟中选目录显示,奥司他韦颗粒仅慧泽生物与第一制药两家企业中标,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东阳光药颗粒剂,意外出局。
截图来源于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
针对此次丢标对公司的影响尤其是业绩方面,以及公司的应对乃至未来的转型方向等问题,源媒汇日前向东阳光药官网邮箱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但有一点显而易见,对于严重依赖奥司他韦的东阳光药而言,此次出局不啻是一次重击,后果或比之前恒瑞医药丢标要严重的多。
01
一款“神药”打天下
2005年H5N1禽流感全球暴发,罗氏的奥司他韦原研药“达菲”被列为抗流感首选,订单激增令产能告急。在多方压力下,罗氏先后于2005年底和2006年初把国内生产权授予上海医药与东阳光药,但产品只能供应国家防控储备,不得商业销售。
2006年,东阳光药生产的奥司他韦(商品名:可威)胶囊剂型获批上市,切入成人市场;2008年,公司攻克颗粒剂稳定性难题,全球首创15mg/袋独立包装的儿童专用颗粒剂,填补国内儿童抗流感药物空白,构筑起核心技术壁垒。
初期受“只能供应国家防控”限制,奥司他韦在疫情平淡期销量低迷,上海医药于2016年黯然停产;而坚守产线的东阳光药终迎转机——2017年原研专利到期,公司凭十余年工艺积淀,于2019年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借助当年流感暴发,可威一年狂揽近60亿元,一举奠定其“流感神药”地位。
此后,磷酸奥司他韦成为了东阳光药的核心产品,而颗粒剂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颗粒剂进账25.85亿元,占营收近70%;2023年飙升至48.25亿元,比重突破75%;即便2024年回落至21.82亿元,占比仍过半,达54.3%,远超胶囊剂的贡献,充分彰显其在东阳光药产品矩阵中的核心地位。
招股书显示,东阳光药的产品主要有两个销售途径,其中一般分销商占比在八成以上,而一般分销商主要负责向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分销其产品。由此可见,医院渠道是其产品的核心渠道。此次核心产品奥司他韦颗粒剂在第十一批集采中丢标,意味着东阳光药或将失去公立医疗机构这一核心销售渠道的长期准入资格,其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营收及品牌影响力都将遭受重创。
截图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阳光药的遭遇在医药行业并非孤例。在国家集采常态化的背景下,多家知名药企都曾因核心产品丢标而经历阵痛。
02
集采丢标连累业绩下滑
在此前多轮国家集采中,石药集团、信立泰等多家知名药企均有核心品种出现丢标,就连有着A股“医药一哥”之称的恒瑞医药,在集采常态化进程中,也有过多款核心产品丢标的情况。
2018年12月首批国家集采试点中,恒瑞医药麻醉管线“压舱石”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因未及时完成一致性评价错失竞标资格。这款曾占据超80%市场份额、年销售额16.8亿元的药物丢标后,被扬子江药业迅速抢占市场,导致恒瑞医药2020年营收萎缩至1.2亿元,近乎断崖式下滑。
2021年,成为恒瑞医药被集采冲击的“集中爆发年”。
在2021年2月进行的第四批国家集采中,恒瑞医药的术后镇痛关键品种——注射用帕瑞昔布钠,因报价未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而遗憾出局。彼时,参与该品种竞标的企业超过10家,其中峨眉山通惠报出2.98元/支的低价,较原研药140元/支的价格降幅超过90%,成为第一顺位中标者。而恒瑞医药因报价偏高,未能进入中标序列。
紧随其后,在同年6月开展的第五批集采中,恒瑞医药再遭重击,其造影剂板块的核心产品碘克沙醇注射液意外丢标。该产品年销售额曾超4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是其造影剂板块重要的收入来源。
核心品种接连丢标,叠加其他集采中选产品的降价影响,导致恒瑞医药2021年利润遭遇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进入2022年,随着集采的落地实施,公司业绩压力进一步传导,当年归母净利润再次下滑。
在此期间,受业绩持续承压影响,恒瑞医药的股价同步出现大幅下滑,从2021年初约96元的水平,一路震荡下行,到2022年4月末已跌至27元附近,区间跌幅高达70%,市值较此前高点蒸发超4000亿元,市场对其仿制药依赖模式的担忧进一步传导至估值层面。
03
在研产品短期回报难
幸运的是,恒瑞医药凭借深厚的创新药管线储备与商业化能力,在经历两年业绩调整后逐步企稳回升。
2023年恒瑞医药核心创新药卡瑞利珠单抗,通过医保放量与适应症拓展实现收入反弹;同时,PARP抑制剂氟唑帕利、SGLT2抑制剂恒格列净等二线创新药贡献增量,2023年创新药板块整体收入突破100亿元。
此外,国际化授权为恒瑞医药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近年来,公司与默沙东、德国默克、GSK等跨国药企达成多笔重磅授权交易,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对比之下,东阳光药此次在第十一批国家集采中丢标,能否像恒瑞医药一样凭借深厚的产品管线和创新转型实现业绩反弹,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类似的研发储备与多元化布局能力。但创新药这条路,并不好走。
从研发投入来看,东阳光药虽有转型决心,但投入规模与效率难以支撑创新药研发的“高消耗”属性。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48亿元,占营收比重18%,看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绝对值仅为恒瑞医药同期研发费用的1/10。
这种“高占比、低绝对值”的研发投入结构,直接导致东阳光药难以支撑多管线同步推进。
据公司官网披露,东阳光药在研自主产品虽超100款,但管线成熟度较低,仅1款进入上市申请阶段,处于临床Ⅱ、Ⅲ期的在研药物也仅有10款,剩余近90%的在研药物仍停留在临床前期阶段,按创新药3-5年的研发周期,短期难见业绩回报。
截图来源于公司官网
在研发管线布局上,东阳光药聚焦的感染、慢病、肿瘤三大领域,存在“赛道拥挤、差异化不足、商业化难”的难题。
作为东阳光药的起家领域,感染类药物面临的挑战最为直接。如罗氏的新一代抗流感药物玛巴洛沙韦,凭借更优的疗效迅速打开市场,对东阳光药的奥司他韦形成了一定冲击;而东阳光药在抗感染领域的后续创新管线,如治疗丙肝的磷酸依米他韦,面临的是一个已有10余种药物纳入医保的红海市场,作为后来者,商业化前景黯淡。
在慢病领域,东阳光药虽已布局5款胰岛素产品并全部中标集采,但该赛道由诺和诺德、礼来等巨头主导,本土厂商也已深耕多年,且利润空间因集采极其有限;GLP-1管线中,HEC88473目前仍处于临床Ⅱ期,在拥挤赛道中进度较为落后。
此外,东阳光药最前沿的肿瘤在研药物克立福替尼尚处于三期临床,而阿斯利康的产品不仅已经上市,还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和市场份额。在缺乏突破性创新的情况下,东阳光药的肿瘤管线多为跟随类药物,未来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综合来看,与此前恒瑞医药相比,对于管线储备不足的东阳光药来说,这次核心产品丢标,面临的局面要严峻得多。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格隆汇
2025-11-03
格隆汇
2025-11-03
格隆汇
2025-11-03
格隆汇
2025-11-03
格隆汇
2025-11-03
格隆汇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