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深海取火到低空传焰,十五运火炬背后的硬科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3 09:24:18

(原标题:从深海取火到低空传焰,十五运火炬背后的硬科技)

南方财经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11月2日,十五运会火炬于穗深港澳四城同传,最终在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火种盆中相融。

这簇全运圣火传递着一段特殊的故事。它从南海1522米深海的可燃冰中诞生,经穗深港澳共200棒火炬手传递。伴随着人形机器人接力、无人驾驶转场、低空飞行器运载,最终以科技感拉满的形式完成四城同传。

这些史无前例的创举,都扎根于广东多年积淀的科创势能。这背后,支撑深海采火的多项设备与技术,来自广东多年的海洋科技积累;火炬传递中的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设备,均来自广东本土头部企业。

这簇从深海走来的圣火,不仅传递着全运精神,更传递着广东以科技赋能体育的底气。

这是流动传递的火炬,也是广东科创实力的 “流动名片”。

在周围观众的加油助威声中,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深圳站“0号火炬手”,人形机器人“夸父”以拟人奔跑姿态完成百米传递,并将火炬稳稳地递给下一棒火炬手。

这名特别的火炬手来自乐聚机器人,是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火炬手。

这场跨越穗深港澳四城的火炬传递,不仅经200棒火炬手,更融入人形机器人接力、无人驾驶汽车转运、低空飞行器跨域等环节,科技感贯穿始终。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火炬传递处处长张力文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本次火炬传递有三大创新,一是全运会史上首次使用智能机器人传火,二是首次用低空飞行器进行火炬传递,三是首次用无人驾驶汽车来完成转场传递。

科技感还体现在火炬手的选择中。例如,广州站是最后一棒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深圳站首棒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尤其,在广州站火炬手中,科技工作者占比约28%,甚至超过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占比20%)。

张力文介绍,广州站末棒选何小鹏是肯定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与发力,也是对本土科创企业的鼓励。深圳作为全国科创中心,首棒选薛其坤院士,正是为了凸显科技优势。

这些“首创”能落地,核心靠广东扎实的科创实力。南方财经记者发现,支撑这些科技环节的产品,均来自广东本土企业。

其中,除了乐聚机器人,广州站搭载火炬的无人驾驶汽车由广汽制造、小马智行提供自动驾驶技术支持,深圳站搭载火炬飞越山海的直升机则由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执飞。

“参与火炬传递的科创企业,我们做了严格的筛选。”张力文表示,一是必须行业领先,锁定头部企业;二是技术创新,要有特色、有亮点的产品;三是保障安全,排除安全系数低、技术不成熟的选项。

广东能培育这些企业,源于其持续领跑全国的创新能力。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广东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4年广东R&D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达7.7万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正是这样的创新土壤,孕育出支撑火炬传递的科技力量,也让十五运会的火炬传递展现了广东的科创实力。

在火炬传递现场,浪花和海豚造型的火炬传递标志“海焰之灵”分外醒目。

这一充满海洋元素的标志,恰恰呼应了全运圣火的特殊来源:十五运会的火种,正是从深海而来。

时间拉回9月18日18时,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海马冷泉区”1522米深海处,蓝宝石燃烧室内一簇湛蓝色火焰骤然跃起。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在“天之光”与“海之火”的交织中诞生。

“深海采火的成功,离不开广东多年积累的海洋科技基础。”张力文介绍,首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简称“ROV”),精准完成可燃冰采集、输送与引燃等关键操作。其次,广海局曾在南海区域多次调查,锁定甲烷气泡富集区,为采火定位。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这是首次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的绿色“源火”,彰显了广东“向海图强”的创新魄力、探索精神和使命担当。

近年来,广东早已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如今,广东在深海探测、深海机器人、深海工程装备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逐渐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深海科技产业链雏形。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海基二号、“海马”号ROV、“探索6000”自主潜水器等海洋利器竞相涌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钻中心科学规划室主任孙珍,担任广州站第26棒火炬手。她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梦想号”的见证下完成,预示着中华儿女的“梦想”从“湾区之心”南沙出发,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科学精神与体育文化交相辉映。

无论是深海采火的创举,还是火炬传递中的科技元素,都是广东科技赋能体育的一次创新尝试。

张力文表示,一方面,体育盛事对科技设备的高要求,积累的经验都能为后续研发赋能,同时倒逼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火炬传递是全民属性的活动,会激发更多企业开发更多创新产品,推动“科技+体育”“科技+文化”的融合。

十五运会火炬的故事,依托于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科技成果,以及敢想敢干的创新活力。

“我相信就像火炬一样,科技创新可能是火,实体经济可能是炬。”正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未来汽车、低空飞行、机器人都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人,下个10年、下个20年,会有更多的科技产品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今后,或许会有更多“国之重器”走进大众视野,或许会有更炫的“科技+体育”亮相赛场,但不变的,是用科技让生活更鲜活的信念,这正是十五运会火炬背后最动人的内核。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