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武汉“人工智能+”突围:以场景应用打造发展新引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31 21:10:12

(原标题:武汉“人工智能+”突围:以场景应用打造发展新引擎)

从宏观的城市治理到微观的市民生活,再到前沿的工业制造,“人工智能+”的浪潮正重塑着武汉——在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集成1500余项体征指标、打通14个部门与16区数据的“城市大脑”正在运转,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智能;在同济医院,AI应用已渗透医、患、管三端,重新定义数字化医院;在武汉京东方的智能工厂里,AI已导入生产管理系统,对设备故障进行实时预警……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国家与地方层面密集释放政策利好:2025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于9月发布,明确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在工业、治理、医疗等领域的普惠应用场景,赋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人民生活体验。

顺应这一趋势,AI应用场景的延伸拓展,正成为立志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之城”的武汉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突破口。2025年4月,武汉市正式成立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依托其雄厚的科教资源、坚实的工业底蕴以及优质的医疗资源,“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武汉突破边界、拓展赛道,深度融入城市的经济脉络、治理肌理与市民日常。

目前,武汉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000家,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超过30个,拓展的应用场景超过500项。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评选及子评选结果中,武汉共有9家企业上榜,位列全国第四。黑芝麻智能、达梦数据库、声通科技等企业于2024年上市,分别成为自动驾驶芯片、国产数据库、交互式AI第一股。截至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70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与发展韧性。


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武汉凭借其深厚的制造业根基与庞大的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了海量的转型升级需求与丰富的实体应用场景。

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的融合正不断深化。在日前工信部公布的2025年度领航级智能工厂项目培育名单上,武汉与上海并列第一,入围两例: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极致工艺的棒纤缆全产业链一体化智能工厂以及武汉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极致效率驱动的10.5代液晶面板智能工厂。领航级智能工厂代表全国制造业智能化的最高水平,工信部专家组考察时对两家工厂人工智能应用给予高度评价。

2025年,京东方集团首次提出建设“AI工厂”的战略构想,致力于构建覆盖全流程的AI原生制造体系,同时推出面向显示行业的“蓝鲸显示大模型”,全球首发了基于视觉推理的显示缺陷处理智能体技术,实现了从缺陷识别到维修操作的AI自主决策与执行闭环,这也将为武汉京东方“人工智能+”赋能实体产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

“同济医院早在2000年启动信息化建设,2020年建成大数据中心,汇聚了近亿人次诊疗数据,为AI应用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济医院常务副院长廖家智介绍,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与湖北省第一批数智化转型试点医院,医院发展出多个垂直领域医疗大模型,打造覆盖“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的智能生态。

廖家智强调,AI应用需基于治理良好的高质量医疗数据,避免通用大模型因训练数据开放而导致的“幻觉”问题,发展垂直领域专用模型可以保障临床的可信度。例如,在妇科肿瘤领域,马丁院士团队研发的“同济·木兰”是全球首个面向女性肿瘤的临床级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合20余年高质量病历数据、国家级指南与专家经验,依托多模态智能架构,覆盖宫颈癌等多种女性肿瘤的筛查、诊断与个性化治疗辅助。针对脑出血诊疗短板,唐洲平教授团队推出“脑瑞康”模型,作为全国首个脑出血AI专病大模型,将历史影像数据与专家经验深度结合,将传统多学科会诊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47秒。

在同济,AI应用已渗透医、患、管三端:对医生提供辅助决策与错误防范功能,提升年轻医生诊疗水平;帮助患者信息获取,支持个性化服务;为管理人员优化运营效率,实现全院智能化升级。廖家智指出,AI正催生“新药械”产业形态,数字疗法将成为独立医疗产品,未来“AI医学”有望发展为新学科。

不仅仅是工业、医疗,截至目前,武汉已汇聚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近五成集中在下游应用层,为场景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AI+交通”领域,武汉成功获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开放智能网联汽车公开测试道路里程数全国第一,萝卜快跑成为武汉的新名片。在“AI+制造”方面,武汉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10家工厂获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在“AI+医疗”方向,8家单位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优胜单位,数量全国第3,并建成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国内首个数智病理产业园也已正式落地光谷,兰丁AI医疗服务出海,惠及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在“AI+教育”方向,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汉举办,华中师范大学“小雅”平台正式落户武汉,服务师生用户超80万;理工数传AI产品覆盖全国近70%的出版机构。

城市治理是“人工智能+”最具显示度的领域之一。在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一个以城市大模型为智能基座的“城市大脑”正全天候运行,为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注入智能动能。

“我们构建了覆盖11类高频场景的智能识别系统,实现了城市运行态势一屏总览、风险预警及事件自动派发。”武汉市城运中心规划运行部部长袁亚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与过去一个摄像头仅能识别单一问题的“小模型”不同,武汉城运中心与华为携手打造的城市运行管理智能体,实现了质的飞跃。该系统可在同一张图像上精准识别道路积水、共享单车乱停放、占道经营等11类复杂场景。目前,系统已接入全市22.7万路公共视频,通过AI轮巡分析,日均处理15万至20万张图片,能主动发现约1000件城市管理事件,并自动推送至责任单位处置,形成了“主动发现-自动派单-处置反馈”的高效治理闭环。特别是在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时,系统能每几分钟生成一次全市积水点热力图,为应急指挥提供了实时、直观的决策支持。

这一高效治理的背后,是强大的数据与技术底座在支撑。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已集成1500余项城市体征指标,打通公安、交管、城管、应急等14个市直部门与16个区的信息系统,全面汇聚城市运行动态数据。依托数字孪生、AI、大数据等ICT技术,该平台让城市运行态势“看得见、管得住、处理快、会思考”,成为推动智慧城市“一网统管”的重要抓手,更新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城运平台市区一体化建设,打通横向部门协同与纵向市—区—街—社区—网格五级管理体系,推动从单部门处置向多部门联动、全域协同治理转型。”袁亚雄指出,未来,武汉将推动“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中试基地申报,持续深化AI应用层次,构建具备自动分析、智能研判和快速报告生成能力的“超级大脑”。

从京东方智能工厂革新显示制造,到同济医院包含“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的智能生态,再到覆盖全市的“城市大脑”自动识别、派单处置各类城市治理事件——武汉正在以应用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之城”,这不仅是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也为全国城市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贡献了一份具有借鉴意义的“武汉样本”。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