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营收增速史上同期最低,股东减持1.17亿警报拉响,长沙银行遭遇“老股东”的信任危机

来源:东方资色

2025-10-31 20:29:51

(原标题:营收增速史上同期最低,股东减持1.17亿警报拉响,长沙银行遭遇“老股东”的信任危机)

摘要:营收增速上市以来同期最低,净息差跌破2%,高管团队大换血……一系列负面信号下,长沙银行的股东用脚投票。这家湖南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10月中旬,长沙银行一笔总额超1亿元的股东减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据公告披露,截至2025年10月13日,该行第四大股东湖南三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三力信息”)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该行股份约1202.59万股,减持总金额达1.17亿元。这是长沙银行自2018年上市以来,三力信息首次减持。这家自2008年就入股长沙银行的老股东,在陪伴该行走过17个年头后,为何此时选择了减持?

此次减持的时机颇为微妙——就在一个半月前,长沙银行刚刚交出了一份“史上同期最差营收增速”中期成绩单。10月31日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营收增速相比历史同期,依然为最低值。

业绩探底:营收增速同期最低值 净息差降幅排名上市城商行前三

根据三季报披露,长沙银行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7.21亿元,同比微增1.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57亿元,同比增长6.00%。值得关注的是,自2018年上市以来,该行同期营收增速依次为13.71%、22%、5.72%、19.68%、10.21%、8.44%、3.83%和1.29%。这意味着,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速不仅创下历史新低,更是同期首次跌入1%区间。


(来源同花顺)

事实上,营收增长乏力在半年报中已现端倪。根据中报,长沙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2.4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29亿元,同比增长5.05%。其营收增速创下上市以来同期最低值且首次跌入1%区间。尽管净利润仍保持增长,但营收增速的大幅放缓已拉响警报。

细究中报营收构成,长沙银行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非息收入中的投资收益拉动。上半年,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96.59亿元,同比下降1.74%;非利息净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11.78%,其中,投资收益为31.84亿元,同比大增118.82%。这种收入结构的失衡,暴露出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深层次危机。


(来源企业公告)

有业内人士分析,股东的信心动摇,根源在于长沙银行基本面的变化。纵观其近几年的财报,一条明显的下行曲线清晰可见:

营收增速从2021年的15.79%,滑落至2024年的4.57%,直至2025中期的1.59%;

净利润增速从2021年的18.09%,滑落至2022年的8.04%,又微增至2023年的9.57%,而后又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4.87%。

这一切的“症结”,直指银行最传统的生命线——息差。

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长沙银行净息差从2.41%一路下滑至2.11%,2025年上半年形势进一步恶化,跌破2%心理关口,降至1.87%。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今年上半年其净息差降幅位居前三。

这意味着,作为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存贷利差”这座金矿正在快速贫瘠化。在利率市场化与让利实体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这几乎是所有银行共同的难题,但对于业务相对传统同时还未成功找到非息收入路径的区域性银行而言,阵痛更为剧烈。

战略转身:开启全方位的“自救”行动

面对核心盈利能力的持续承压,长沙银行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自救”行动。从2024年底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到2025年接连推出三年股东回报规划、资本管理规划和估值提升计划,该行在战略层面展开密集布局。

观察长沙银行转型路径,其主要围绕两大维度展开:一是业务结构优化,二是组织架构重构。

在业务层面,长沙银行正努力摆脱对传统利息收入的过度依赖,寻求非息收入突破。然而,当前的非息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驱动,其可持续性存疑。建立稳定多元的非息收入来源,仍是该行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组织层面,2025年长沙银行完成了一场大规模的高管“换血”。

梳理该行今年以来的公告:1月3日,张曼获批担任长沙银行董事(后出任行长);3月27,黄建良、王伟华获批担任副行长;5月20日,首席风险官黄建良离职;7月11日,白晓获批担任副行长,彭敬恩获批担任首席风险官;10月1日,郭子嘉、程青龙担任董事,王宗润、曹虹剑获批担任独立董事。

截至目前,长沙银行高管团队包括董事长赵小中、行长张曼、董事会秘书兼首席风险官彭敬恩、首席信息官邬胜任,以及吴四龙、白晓、李兴双、李建英、罗刚、黄建良、王伟华7位副行长。

至此,一个以董事长赵小中、行长张曼为核心的新管理团队成型。特别是首席风险官的更迭,凸显了在转型过程中,银行对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的空前重视。这个新班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全行穿越增长迷雾。

资本困局:扩张野心与“补血”压力的拉锯战

任何战略转型都需要充足的资本支撑,然而长沙银行正面临资本快速消耗的窘境。

2025年上半年,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三大指标全线下滑, 三大指标分别为9.73%、11.3%和13.6%,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39、0.51和0.6个百分点,资本的快速消耗,与其资产扩张形成了尖锐矛盾,资本补充的迫切性再次凸显。

为缓解资本压力,长沙银行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补血计划:

2025年10月18日,长沙银行发布公告称,已获湖南金融监管局批复,同意其发行不超过120亿元的资本工具,品种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

2024年,长沙银行就启动过两次资本补充计划:当年8月,获批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资本工具;当年10月,长沙银行在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三项议案,涉及拟发行二级资本债券8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40亿元及非资本类金融债券360亿元,合计规模达480亿元。

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长沙银行累计披露的资本补充计划达65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融资,一方面展现了其扩张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内源性造血能力的不足。

未来迷局:在信任与质疑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将各条线索串联,长沙银行的整体图景已然清晰:净息差持续收窄导致增长失速,基本面弱化引发资本市场信任危机;为应对困局,管理层通过人事调整、业务转型、强化股东回报和大规模资本补充等多管齐下,开启“提质增效”的战略突围。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区域性银行在时代变局下的“自救”图存。

对于长沙银行而言,其庞大的资本补充计划能否转化为高效的资产收益?新管理团队能否成功驾驭这艘大船转向更轻盈、更高效的业务模式?这些都需要时间检验。

值得玩味的是,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长沙银行宣布了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分红,分红率18.57%,这一被市场解读为“提振信心”的举措,与股东的减持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边是公司试图用真金白银挽回市场信心,另一边是股东选择套现离场。这种博弈,生动地刻画了长沙银行当下在资本市场面临的信任危机。

业内人士指出,站在十字路口的长沙银行,其突围之路注定不会平坦。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其净息差能否企稳、非息收入占比能否持续提升、资本使用效率能否优化等核心指标。这家湖南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企业的转型成效,将为中国区域性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照。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