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31 20:00:58
(原标题:彩虹星球胜诉背后的“职业打假”:从“野蛮生长”到逐步退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职业打假正步入法治化厘清边界的关键节点。
10月28日,西安“依旧彩虹”发布会上,彩虹星球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来库宣布,公司与职业打假人王海的名誉侵权纠纷终审落幕。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判决,王海需删除侵权内容、公开道歉并赔偿9.78万元。
随着“彩虹星球诉王海案”终审落定,司法层面为持续三年的企业名誉权纠纷画上句号,更对职业打假行为作出侵权定性。
个案判决与制度完善相互呼应,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到最高法司法解释,多项新规明确规制以牟利为目的的恶意索赔,推动形成“合理消费需要”为界的裁判标准。
这也标志着职业打假从过去的舆论战、流量博弈,逐步纳入法治化治理轨道。如何在保障市场监督效能的同时,避免恶意索赔对营商环境造成侵蚀,成为平衡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长期命题。
这场始于2022年的纠纷,因“有机食品打假”相关内容持续发酵,不仅牵涉企业商誉,更触及职业打假行为的法律边界,为生鲜电商行业提供了典型司法案例。
事件源于2022年10月,王海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密集发布内容,指控彩虹星球核心产品“十零鸡蛋”等存在“假有机”问题,称其检出农残。
相关言论迅速引爆舆论,导致彩虹星球名誉受损、业绩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彩虹星球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西安曲江新区,主营有机农产品电商,采用“线上+线下”模式销售鸡蛋、吐司等品类。
王海作为职业打假代表,自1995年以打假索尼耳机成名,近年转战短视频平台,曾质疑辛巴、李佳琦等头部主播。
纠纷升级后,彩虹星球于2023年提起诉讼,指王海为谋私利蓄意炒作,侵害商誉;王海则反诉彩虹星球视频攻击其名誉。
2024年12月,西安市雁塔区法院一审判决王海败诉,双方均上诉。终审法院认定,王海发布内容构成侵权,且经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彩虹星球产品未现“假有机”问题。判决要求王海十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连续三日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9.78万元。
持续三年的纠纷落幕,不仅终结了企业名誉战,更推动职业打假从“流量博弈”向“法治化”演进。
彩虹星球侵权案是消费企业与职业行业博弈的鲜活缩影。如今,职业打假行为正经历从个体维权到政策监管化的演变。
2024年五一前夕,上海市消保委课题组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地职业索赔年投诉量达24.6万件,其中“无证拍黄瓜”单一事由被用于向1372家餐饮店索偿,凸显其规模化、套路化特征。同期,“双十一”期间调查进一步揭示,打假已形成收徒卖课的完整产业链,“日入过千”的噱头吸引大量从业者涌入。
政策层面密集响应,旨在厘清合法监督与恶意索赔的边界。2020年实施的《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率先明确,非消费目的投诉不予受理。2024年成为关键规制年份:7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施行,强调不得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
随后8月,最高法发布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限定“知假买假”仅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内支持;同月,《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明确提出依法规制恶意索赔。
政策迭代驱动基层执法范式转变。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司法部门起草投诉举报处置指导意见,推动《行政执法尽职免责指导意见》制定,旨在减轻基层“唯投诉是处”的压力。同步推出的“首违不罚”清单及适用规则,通过豁免轻微违法处罚,压缩职业打假人的不当牟利空间。
尽管政策已经逐渐纠正了部分市场失序,但规模化牟利导向已引发资源错配——“盈利性”恶意投诉屡禁不止。新政频出标志着监管重心从“事后响应”转向“制度预防”,通过界定行为性质、细化执法标准,引导打假行为回归法治框架。未来,如何平衡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仍需在政策落地效能评估中动态优化。
观点
2025-10-31
观点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潮汐商业评论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