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厚植绿色基因,擦亮金融底色,看银行如何逐“绿”前行

来源:尺度商业

2025-10-31 16:39:48

(原标题:厚植绿色基因,擦亮金融底色,看银行如何逐“绿”前行)

每年春天,当南方的暖风拂过长江流域,鄱阳湖开始泛起翡翠般的涟漪,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江西鄱阳湖有着80余种鱼群,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每年70多万只珍稀候鸟越冬繁衍的家园。

保护鄱阳湖生物的多样性无论对生态功能、水文作用,还是对经济与社会效益都至关重要。

2025年,由浦发银行牵头,包含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江西银行在内的银团与金鹰集团旗下赛得利(中国)纤维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为5亿元人民币的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挂钩银团贷款合作协议。

生物多样性挂钩贷款是一种将贷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绩效挂钩的金融产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效果作为贷款审批和利率优惠的重要依据。

这是制造业企业和金融机构携手在鄱阳湖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创新实践。该银团贷款协议的签署,标志着金融业携手制造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银行企业深化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具有深远影响。

在“十五五”规划蓝图中,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金融领域被赋予新的责任担当。随着“双碳”目标更清晰的指引,中国金融机构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创新力度。

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关键支柱,正加速向绿色金融领域挺进。

擦亮金融底色,银行加速向“绿”前进

“绿色金融”概念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环境保护问题开始在全球少部分地区获得关注。到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环保受到全世界关注,多国法律都把环境因素纳入政策和标准,绿色金融的概念开始传播。

从金融的视角来看,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涵盖信贷、债券、基金等多种工具,其本质是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引导经济向低碳、循环、可持续方向转型。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金融发展战略框架,即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旨在通过差异化金融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中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此进程中,金融机构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

中金公司曾表示,绿色金融有望成为下一个十年银行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之一,绿色贷款或在十年后成为第一大信贷投向。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央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信贷投向结构加速优化,绿色金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为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时,wind数据显示,按照2025年上市商业银行半年报统计,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比如,民生银行2025年上半年末,该绿色信贷余额达3264.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6.81亿元,增幅9.63%。

值得注意的是,尺度商业观察到,与传统金融主要关注财务回报与信用风险不同,绿色金融则将气候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碳价波动、环境合规成本等非财务变量纳入信贷审批与资产定价模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贷款、放贷的标准中加入低碳、绿色发展等方面考量。

据券商研究报告,2025年以来,已经有超过70%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建立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框架,对高碳行业贷款进行情景分析,部分银行甚至将绿色、低碳等指标作为贷款利率浮动的直接依据。

比如上文所说,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在内的5家银行组成的银团与金鹰集团旗下赛得利(中国)纤维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为5亿元人民币的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挂钩银团贷款合作协议。

该笔贷款的贷款利率与企业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推动企业低碳、绿色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当地生物生态。

除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也成为商业银行积极践行绿色金融的产品工具。近年来,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张,发行主体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9日末,今年绿色金融债发行只数为57只,发行规模达到4316亿元,远超过2024年发行总规模2205亿元。

在发行主体结构方面,市场参与主体已从传统国有大行扩展至城商行、农商行以及非银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一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与农商行合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390亿元,占全行业发行总量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近12个百分点,显示地方性银行正加速融入绿色金融主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信贷产品上的加速实践,科技手段也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速绿色金融发展的工具。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速构建“金融+科技+产业”联动的全链条碳金融服务生态,推动绿色金融从单点融资向系统性产业赋能升级。在技术层面,AI环境效益评估系统、碳核算平台与动产融资登记系统的集成应用,显著提升碳资产识别、估值与流转效率。

比如,在风险管理方面,招商银行整合内外部数据,搭建ESG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动态追踪企业环境合规表现。截至2024年末,该系统已覆盖17.04万户客户,实现对高碳行业环境风险的精准识别与前瞻防控。

整体来看,从顶层设计到市场商业银行的积极落地,从产品到意识再到科技的服务创新,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正加速向“绿”发展,正在擦亮金融的底色。

百花齐放,绿色金融路上共同发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绿色金融发展的道路上,不再是一家企业或某个类型的金融机构单独参与,而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有风采的情形。

作为金融机构中的重要力量和绿色金融的参与者,我国商业银行大概可以分为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这四类。

尺度商业观察到,在践行绿色金融,做好绿色金融这篇“金融大文章”的路上,呈现出“国有行托底、股份行创新、城商行补位、农商行扎根” 的立体化格局。

国有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在绿色金融实践路上“头雁效应”显著,不仅全面推动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等多元化绿色投融资业务的发展,更在绿色信贷规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42家A股上市银行贷款总额达184.38万亿元,同比增长7.96%,其中国有大行贡献了全行业68.9%的新增信贷。

2025年6月末,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突破5.7万亿元,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达4.54万亿元和4.32万亿元。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9586亿元,虽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速连续三个季度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国有大行还将环境风险评估纳入信贷全流程管理,重点针对高碳行业、气候敏感型产业及区域生态脆弱区开展情景模拟与压力测试。

比如,中国银行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发碳价波动压力测试工具,模拟2030年碳价上涨至150元/吨、2060年达400元/吨等不同路径下,火电、钢铁等行业贷款违约率的边际变化,为信贷限额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创新是驱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若要使绿色金融之路稳健长远,创新势在必行。全国股份制银行凭借全国性网点布局发展,不仅有资产体量较大的规模优势,还兼具业务转型灵活、创新性强的特点。近年来,它们在绿色金融领域更是动作频频,竞相提出了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计划。

以民生银行为例,从自身视角来看,作为首批试点机构,近年来在加速绿色网点改造,其自身改造计划实施效果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民生银行已完成全国47家重点城市网点的绿色化改造,覆盖率达28%,改造后单网点平均能耗下降32.6%,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至58%,并实现100%无纸化业务办理与智能节能照明系统全覆盖。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股份制银行绿色网点改造数量同比增长67%,但仅有12%的机构实现能耗与客户行为双改善,民生银行成为少数实现“环境绩效—客户参与”协同提升的案例。

从服务视角来看,民生银行因地制宜,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坚持特色化。民生银行南京分行高度重视对辖内各区域特色产业的研究,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各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先后形成了关于危废处理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储能行业等一系列行业研究报告,由此制定了差异化信贷政策,为相关绿色产业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支持。

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来看,民生银行碳金融创新步伐“蹄疾步稳”。2025年,民生银行武汉分行签署了“全国首单汽车碳足迹挂钩贷款”协议,该笔贷款将贷款利率与客户拟采购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水平进行挂钩,采用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中碳量化和碳等级标识结果,实现碳足迹数据金融产品化输出与价值转化,形成金融服务对低碳行为的精准激励。

城商行在金融体系中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等关键职能。近年来,城商行也加大绿色金融转型发展,在区域性绿色项目支持方面持续深化对生态修复工程的金融赋能,成为推动地方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比如,在推进杭州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杭州银行落地了杭州绿色地铁“光伏+节能”项目、钱塘区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用户侧储能项目等一系列绿色低碳典型示范项目;

上饶银行创新推出“惠农油茶贷”系列产品,累计投放资金超3亿元,惠及30余家种植主体,为江西特色农业的绿色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金融活水等。

农商行作为深耕县域、专注于服务“三农”及小微企业的金融中坚力量,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扎根绿色金融发展,系统性推进绿色信贷专项计划,成为服务县域低碳转型的核心金融力量。

比如,沪农商行发布“绿鑫同舟”绿色金融品牌,旨在打造集绿色金融特色服务、绿色行业金融服务、绿色债券、绿色租赁于一体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培育绿色金融差异化竞争优势。

再比如,2025年,江阴银行发放了江苏省首笔印染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向江阴市兴达染整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专项支持其绿色采购、设备更新改造,为当地企业绿色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无论是国有大行、全国股份制,还是到城商行、农商行,都在立足自身发展趋势,在绿色金融这篇“金融大文章”发力,发挥自身的优势, 坚定做绿色金融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使得绿色金融之路越走越宽,加速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低碳发展。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