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10-31 16:04:20
(原标题:券商“出海”成效如何?中证协最新公布)
【导读】中证协公布中资券商国际化和外资券商在华展业实践情况
中国基金报记者 孙越
证券行业国际化正迎来高速发展。10月30日,中证协报告公布券商“出海”业务布局、中资券商国际化和外资券商在华展业的最新成果。
在2025年跨境业务政策频频优化的背景下,证券业正在重新审视国际化业务带来的增量价值。中资券商通过38家境外一级子公司及其下设分支,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全球;外资券商则以16家机构的规模深耕中国市场。
数据显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5%左右,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际业务成券商增长新引擎
收入占比最高达25%
伴随中资企业出海浪潮,证券公司国际业务已实现从“配套服务”到“增长引擎”的重要转变。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发布的《证券公司国际化发展实践报告及典型案例汇编(2025)》显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5%左右,标志着该业务板块已成长为重要的盈利来源。
目前,境内证券公司设立了38家境外一级子公司,一级子公司下再设立证券、资产管理、投资等间接子公司或海外分支机构,持有相应的国际牌照开展业务。
记者梳理发现,中资券商在香港市场实现了从“参与者”到“主力军”的角色转变。以香江为支点,券商既助力中概股回流与港股IPO,又服务“中资出海”企业的全球布局,推动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据统计,2024年中资证券公司全年共服务64家企业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实现融资864亿港元;2025年1月至9月,参与服务65家企业在港上市,融资金额达1874亿港元,如2025年宁德时代、美的集团、紫金黄金等标杆性港股IPO项目。
不同券商以差异化定位为抓手,如兴业证券、广发证券、东方证券等以香港为支点,分别拓展数字资产探索、跨境风险管理、欧洲并购服务等特色业务;山西证券、光大证券、世纪证券则深耕香港本土市场,聚焦大宗商品ETF、财富管理、合规风控等细分领域。
除中国香港市场外,证券公司积极向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延伸。如华泰证券构建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三地连通的24小时交易台,还获得越南证券市场直接交易资格,成为首家获此资质的中资券商;银河证券重点突破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市场经纪业务市占率分别达到10%和8%;中信证券以香港为起点,逐步拓展东南亚、印度、日本及欧美市场,2025年上线马来西亚窝轮业务实现东南亚市场突破。
当前,中资券商国际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初期的规模扩张转向深度经营和价值创造。未来竞争将不仅取决于网络广度,更取决于本地化经营能力、产品创新实力和跨文化管理水平。
16家外资入华
股东背景多元驱动差异化发展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外资券商正以更加多元的姿态布局中国市场业务。
记者注意到,在业务拓展方面,外资机构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证券交易与承销保荐业务,而是积极向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延伸,试图在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与居民财富管理转型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报告显示,目前,全行业共有16家外资证券公司,其中外资控股11家,包括5家外资全资公司。从股东背景看,这些机构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以高盛(中国)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等为代表的国际投行系;二是以渣打证券、星展证券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系;三是基于“CEPA10”框架设立的合资券商,如申港证券、东亚前海证券等。
具体来看,这三类机构凭借各自禀赋,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国际投行系券商依托其全球牌照与网络优势,提供跨市场、多品类的综合金融服务。例如,摩根大通证券凭借跨境联动能力,助力中国平安、小米集团等企业实现全球融资与并购;瑞银证券则聚焦高净值客户,提供涵盖财富传承的全球资产配置方案;高盛(中国)证券在QFII业务中表现突出,交易量居市场前列,有效引入了海外中长期资金。
商业银行系券商则倚重母行的信贷资源与全球客户网络,深耕固定收益、资产证券化等领域,打造跨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渣打证券与星展证券正是依托母行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网络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而“CEPA10”框架下的合资券商,则积极探索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合作路径,推动多牌照业务协同。以东亚前海证券为例,其与东亚银行集团深度联动,共同服务国内中高净值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实现资源互补与区域战略协同。
外资券商的多元化布局,正在重塑中国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它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是差异化的经营理念和全球实践经验。然而,如何将国际经验真正融入中国市场,实现从“落地”到“生根”的转变,仍是所有外资机构需要面对的课题。
证券业国际化迈向“双向赋能”
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成果显著,但证券业国际化仍面临深层次挑战。
对中资券商而言,境外展业正经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型阵痛。资本实力与国际投行仍有差距,业务结构不平衡问题突出,轻资本业务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管理与文化融合成为最大挑战,人才队伍稳定性直接影响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对外资机构来说,“水土不服”现象依然存在。总体规模偏小、盈利能力不强,反映出业务本土化转型的艰难。如何在全球标准化运营与本地化适配之间找到平衡,是外资券商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对此,中证协表示,将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积极履行“自律、服务、传导”职责,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
具体而言,中证协将充分发挥自律管理的协同和补位作用,发挥各方合力,加强境内外沟通交流,组织研究证券公司资金跨境、数据出境、业务发展等国际化发展相关问题,逐步完善自律规则供给,同时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推动行业提升国际化能力、努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的深入推进,证券业国际化将迎来更完善的制度环境。双向开放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而是促进整个行业能力提升、生态优化的关键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机遇与风险、国际化与本土化、创新与合规,将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
编辑:格林
校对:乔伊
制作:鹿米
审核:陈墨
注:本文封面图由AI生成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