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09:10:24
(原标题:晶体管,100周年)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 源: 内容来自自然电子 。
晶体管是现代科技的核心,而硅器件的不断进步使得晶体管成为可能。但未来晶体管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目前尚不清楚。
1925年10月,移民到美国的奥匈帝国人尤利乌斯·埃德加·利利菲尔德(Julius Edgar Lilienfeld)申请了“控制电流的方法和装置”的专利(图1)。他从未将这一概念(利用一个端子上的电场来改变另外两个端子之间的电流,因此是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发展成可工作的原型,而当时的半导体技术可能不足以做到这一点。但1947年12月,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一个可工作的晶体管(尽管是点接触晶体管)。
图片说明:这张图取自美国专利“电流控制方法和装置” ,该专利于 1926 年 10 月提交,并于 1930 年 1 月获得授权;更早的一项专利于 1925 年 10 月在加拿大提交
当时,很难想象晶体管在利利恩菲尔德专利获得后的100年里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首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革命正是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技术进步的直接结果,这项技术使得晶体管变得更小、更便宜、更强大。事实上,晶体管是人类历史上制造数量最多的“物品”之一:据估计,到2018年,人类已经制造了约130亿亿(1021)个晶体管,而且自那时起,制造的数量很可能还会更多。
不出所料,晶体管技术的发展在《自然电子学》所涵盖的研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仍在持续进步。在半导体行业的引领下,新材料(例如高k电介质)和非平面架构(例如鳍式晶体管和环栅晶体管,它们可以实现更高的驱动电流,从而更好地控制单位通道面积的静电)以及新的加工和设计技术得到了探索。此外,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在封装和三维系统方面的改进——似乎也有望实现。
然而,随着硅基本物理极限的逼近,在缩小传统晶体管尺寸方面所能取得的明显进步越来越少。这促使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替代半导体,其中包括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和一维碳纳米管。而且,此类系统的功能也在持续快速发展。例如,仅在今年,《自然电子学》就报道了接触栅极间距小于 60 纳米的二硫化钼 (MoS2) 晶体管、用于二维器件集成的新型转移技术,以及用于制造范德华异质结构晶体管的二维电介质。在本期中,还有一篇关于在氧化锆 (ZrO2)——一种与工业兼容的高k电介质——和二维二硫化钼之间形成清洁范德华界面的报道。
很难预测未来十年,甚至更遑论未来一百年,晶体管技术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而新的平台——例如基于忆阻器或量子比特的平台——或许会在某个时候取代该技术在某些任务上的应用。尽管如此,晶体管似乎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主导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210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