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媒体
2025-10-29 20:14:00
(原标题:映恩生物“回A”破局:双平台驱动ADC龙头价值重估,平台型药企迎来定价革命)
半年前,映恩生物以 94.60 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股主板,首日开盘即高开 91.33%,盘中最高涨幅超 130%,最终收涨 116.7%,一举打破 2022 年以来 18A 企业上市的沉寂。半年后的今天,映恩生物又以其卓越的平台化创新能力迎来资本市场的关键一跃:10月17日,公司正式公告启动回归A股计划,拟登陆科创板。
映恩生物的此次“回A”远非简单的二次上市,而是这家已展现出全球竞争力的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平台型龙头企业,主动突破港股估值瓶颈、引导市场进行价值重估的战略性举措。通过构建“H+A”双资本平台,公司有望将估值逻辑从管线驱动升级为平台能力驱动,实现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估值跃迁。
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于 10 月 20 日一度涨超 5%,收盘报 340 港元,较发行价累计涨幅超 259%,市值接近 300 亿港元。
技术平台+BD能力双轮驱动,平台价值加速兑现
映恩生物的价值重估,植根于 ADC 赛道的爆发式增长红利。作为新一代抗癌药物,ADC 凭借 “精准打击” 的技术优势加速替代传统化疗,成为医药领域最具潜力的黄金赛道。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ADC 市场规模达 1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预计 2030 年将飙升至 662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 31%;国内市场增长更为迅猛,预计从 2022 年的 8 亿元增至 2030 年的 68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79.4%
成立五年来,映恩生物已迅速构建了差异化的产品矩阵, 拥有13款自主研发的ADC候选药管线。其中,8 款已进入临床阶段,多款新靶点、新MOA毒素、双靶点ADC处于临床前阶段。其中,HER2 阳性乳腺癌治疗药物 DB-1303/BNT323 的 III 期临床试验已达主要研究终点,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在中美递交上市申请,2026-2027 年有望获批;DB-1317 获 FDA 临床试验批准并启动全球研究,DB-1310 获 FDA 快速通道资格,多款核心管线展现全球竞争力。
值得指出的是,与传统 Biotech 依赖单一管线不同,映恩生物通过 “技术授权 + 联合开发” 模式提前兑现了平台价值,已与 BioNTech、百济神州、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巨头达成合作,交易总金额超 60 亿美元,在中国ADC领域中位居前列。2023-2024 年,公司对外许可和合作协议分别产生收入 17.81 亿元及 19.37 亿元,2025 年预计营收达 19.5 亿元。
此外,映恩生物还积极推进“IO+ADC”联合治疗方案,在联合疗法领域的探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种创新性的联用策略,有望克服现有疗法的耐药性问题。在下一代技术布局上,映恩生物同样走在了行业前沿,如持续开发双抗ADC、全新机制载荷ADC和自免ADC等新型ADC药物。这种 “研发 + BD” 双轮驱动模式,既带来稳定现金流,更通过国际巨头背书验证了技术先进性,成为价值重估的核心底气。
目前,公司已建立起DITAC、DIBAC、DIMAC和DUPAC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其中DIBAC作为世界领先的双特异性ADC平台,可有效解决肿瘤细胞单个抗原表达丰度低及耐药性问题。而将ADC技术拓展到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更是公司的战略性布局,其DIMAC平台开发的DB-2304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望开辟全新的市场空间。
H+A双平台协同赋能,估值逻辑从“管线”到“生态”跃迁
映恩生物启动回归A股计划,核心战略意图在于构建“H+A”双资本平台,以此为契机,推动资本市场对其估值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对单一管线临床进度的线性评估,升级为对平台化创新能力、全球化商业兑现能力以及可持续成长性的综合性重估。
在港股市场,投资者对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模型往往更侧重于短期可见的里程碑,例如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数据,这种模式对于拥有单一或少数几个重点管线的Biotech公司尚可适用,但对于像映恩生物这样已展现出强大平台化能力的公司而言,则显露出其局限性。港股市场的估值框架难以充分定价公司底层技术平台的广度与深度、持续产出高质量创新资产的能力、以及已被验证的全球化BD实力。这使得公司的内在价值,特别是其作为“创新引擎”的长期价值被显著低估。
而科创板的设立初衷即是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其投资者群体对硬科技企业的估值方法论更为多元和前瞻。对于映恩生物而言,登陆科创板将使其四大差异化ADC技术平台(DITAC, DIBAC, DIMAC, DUPAC)的价值得到更精准的定价。这些平台不仅是当前重磅交易(如与BioNTech的合作)的基础,更是未来持续孵化出像DB-1303、DB-2304这样具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的保证。
“H+A”双平台架构将为公司带来了协同效应显著的赋能。其中,港股平台作为国际化的窗口,将继续便利公司与全球顶尖药企、科研机构及投资者的沟通,彰显其全球竞争力。A股科创板则能提供更具深度和认同感的流动性支持,吸引更多专注于本土科技创新的长期资金,为公司后续大规模的全球临床开发、产能建设和商业化布局提供更为坚实、成本更优的资本保障。从行业案例看,百济神州等 “A+H” 创新药企已实现港股与 A 股估值的理性协同,映恩生物有望复制这一路径。此前,映恩生物港股 IPO 已募资超 15 亿港元,若科创板上市顺利,将进一步充实公司的资金储备。
整体看,映恩生物此次回A,不仅是融资渠道的拓展,更是一次深刻的品牌升级和价值宣言,旨在向市场明确:映恩生物已不再是一个仅靠个别管线故事驱动的Biotech,而是一个具备持续创新、全球合作和未来商业化潜力的平台型BioPharma。这一定位的成功转变,将为其在资本市场开启价值重估的新篇章。海通国际近期大幅上调目标价至464.2港元,国金证券也给出目标价465.95港元。
证券之星APP
2025-10-30
证券之星APP
2025-10-30
证券之星APP
2025-10-30
证券之星APP
2025-10-30
证券之星APP
2025-10-30
证券之星APP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