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正午阳光侯鸿亮:不要给低血糖的人递无糖可乐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29 14:53:58

(原标题:正午阳光侯鸿亮:不要给低血糖的人递无糖可乐)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包括“取消40集上限”“不严格限制古装剧数量”“抓好纪录片精品制作”“大力支持精品优秀动画片”等21条改革措施,被称为“广电21条”。

这些举措推出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给电视剧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10月29日,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举行的《剧集论坛:聚势·破局——国剧振兴正当时》论坛中,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在提及 “广电 21 条” 时,用 “解锁新空间” 定义这一政策的行业价值,恰是对影视圈集体心声的精准概括。他表示,历经数年深度调整,观众时间被碎片化内容分流、投资风险攀升、创作同质化等痛点,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而新政的出台,标志着监管逻辑从 “管控约束” 向 “服务赋能” 的根本转变,为行业注入了久违的活力。

在创作端,政策松绑释放了艺术表达的自由度。取消 40 集上限的规定,让《大江大河》这类横跨数十年的时代叙事得以舒展呈现,不必为压缩篇幅牺牲历史细节与人物弧光;古装剧配额的合理放宽,则打破了题材创作的枷锁,使这类刚需题材能跳出同质化怪圈。更具深意的是对境外优秀作品改编的支持,这不仅丰富了文本供给,更通过本土化创作实现了文化养分的吸收转化,为国产剧注入新的表达可能。

审查机制的优化堪称 “提速又提质” 的关键举措。总局与省局同步审查、专家前置介入的流程革新,将专业判断还给行业人士,既缩短了审查周期,又避免了创作中的方向性偏差。劣迹艺人分级处置标准的明确,更从源头降低了项目播出风险,为行业健康发展筑牢底线。正如侯鸿亮所言,这些条款精准击中行业痛点,其落地效果将直接决定政策红利的释放程度。


精品逻辑:从 “消遣品” 到 “时间投资” 的认知升级


“今天观众打开一部剧,已是近乎奢侈性的时间投资。” 侯鸿亮的这一论断,直指当下影视创作的核心命题。随着媒介选择的多元化,电视剧已从茶余饭后的消遣,转变为观众用信任与期待兑换的精神产品。这种身份转变,要求创作者必须重构与观众的关系。

真正的精品绝非 “主题先行 + 明星阵容” 的简单拼凑,而是对观众需求的精准回应。侯鸿亮用 “掌勺人” 的比喻生动阐释了这一逻辑:既不能像流水线那样生产 “预制菜”,也不能陷入 “给低血糖者递无糖可乐” 的需求错位。正午阳光的创作实践印证了这一道理:《山海情》扎根宁夏扶贫现场,用 “真实” 打动观众并走向世界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县委大院》的编剧深入基层挂职数月,用脚踩出的剧本让基层干部形象可亲可感。

这种创作理念在《生命树》的筹备中达到新高度。从 2019 年 8 月启动采风,到深入青海、内蒙等地跟随巡山队访谈,再到查阅数十年环保档案,编剧王三毛直言 “找不到生活中的原型,写的时候心里就没底”。186 天的拍摄周期,六年的打磨过程,正是这种 “笨功夫” 的体现 —— 它打破了 “年轻观众不关注环保题材” 的偏见,用扎实的现实根基构建起跨圈层的情感共鸣。冷凇对此的解读恰如其分:“真正有智慧的创作者都在用笨功夫,不追热点挖痛点,不省工序追求长尾。”

 

未来路径:在 “确定性” 中拥抱创新的长期主义

 

面对长剧与短剧的行业讨论,侯鸿亮给出了极具思辨性的答案:“它们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不同的内容作物,三年一熟的没必要盯一年三熟的眼红心热。” 这一比喻揭示了影视行业的发展本质:未来的竞争不在形式长短与数量多寡,而在创作 “确定性” 的构建。

这种确定性源于三个维度的坚守。扎实的筹备是基础,正如《生命树》团队五赴高原的采风经历,唯有深入生活才能捕捉到真实的创作素材;专业的流程是保障,从剧本打磨到拍摄制作的全链条把控,确保作品在数十集篇幅中保持质量稳定;诚恳的表达是核心,创作者唯有先打动自己,才能让故事拥有触动他人的力量。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对抗市场风险的 “压舱石”。

在坚守确定性的同时,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侯鸿亮提出的 “四个打破” 直指创作积弊:打破英雄人物 “高大上” 的刻板印象,让角色有血有肉;打破题材圈层壁垒,用优质内容吸引年轻观众;打破个人喜好主导的创作偏差,回归观众需求;打破 “一招鲜吃遍天” 的惯性思维,让创新成为常态。这种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扎根现实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表达,正如《生命树》试图用中式西部剧的形态,展现生态守护者的精神世界。

广电 21 条新政为行业划定了新方向,但真正的繁荣仍需创作者以行动作答。侯鸿亮用 “种树人” 的隐喻给出了正午阳光的选择:向下扎根现实土壤,深耕内容创作;向上拥抱行业变化,坚守长期主义。这不仅是一家头部公司的自我要求,更应为全行业的共识。

当《生命树》的镜头对准青海高原的生态守护者,当《小巷人家》试图勾勒时代变迁中的平民记忆,我们看到国产剧正在重拾与时代对话、与观众共鸣的能力。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唯有更多创作者摒弃流量崇拜与短期思维,以敬畏之心打磨作品,才能让影视行业真正枝繁叶茂,为时代留下更多常青之作。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