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鳌头财经
2025-10-29 12:15:33
(原标题:中国成智能眼镜增长最快市场 谁能成为扛旗者?)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汗青
出品丨鳌头财经
Meta的AI眼镜又卖断货了。
10月21日,Meta专为高强度运动员设计的Oakley Meta Vanguard正式开售,至此,其在今年9月份Meta Connect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公布的3款产品已经全部问世。其中,升级后的第二代Ray-Ban Meta AI眼镜和内置显示屏的Meta Ray-Ban Display引发抢购潮。
据外媒报道,9月底上市的Meta Ray-Ban Display 在线下零售店已卖断货,11月前的试戴预约爆满。根据测算,Meta全系列智能眼镜在今年第二季度的销量约75万副,较一季度增长了50%。
今年上半年,Meta智能眼镜累计销量达126万副;去年全年,其销量突破了100万副。另有机构测算,截至目前Meta智能眼镜产品的总销量已接近300万副。
Meta的热销引得国内厂商纷纷入场。10月24日,阿里巴巴首款自研的夸克AI眼镜在其天猫官方店铺正式首发;百度的AI眼镜项目“小度AI眼镜”则将于11月1日开启预售;小米AI眼镜也早于今年6月份发售。加之早已入局的雷鸟、Rokid、影目等新锐品牌,“百镜大战”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尽管玩家越来越多,但当下国内智能眼镜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并未有绝对头部品牌出现。换言之,在智能眼镜的“IPhone时刻”到来之前,任何品牌都有机会成为扛旗者,会是谁呢?
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增速喜人
从销量来看,仿佛人人都是扛旗者。
今年618期间,雷鸟创新官方战报显示其在大促周期内销量同比增长3.36倍,3款智能眼镜均夺得所属品类Top 1的市场战绩,市占率达到了52%,并喊出了“每卖出两款智能眼镜,就有一款来自雷鸟创新”的口号。
但雷鸟并未公布具体销量,且今年618期间小米、Rokid的AI智能眼镜产品尚未面世,没有销量数据支撑的“Top1”难免降低了其可信度。
小米则公布了具体销量,今年6月份其产品发布后,小米官方公布了首周设备激活数,3万台的成绩创下了国内AI眼镜品类销售速度的新纪录。
后续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蝉妈妈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发售首周的高峰后,小米眼镜在抖音的销量日渐走低,截至10月28日,日销量已跌至25副至50副区间,截至目前其在抖音总销量为2.5万至5万。
Rokid是目前对外宣布销量最高的品牌,今年7月份,Rokid创始人祝铭明透露, Rokid Glasses 销量已达30万台。
值得注意的是,祝铭明公布此数据时产品还未正式发售,作为其首款AI智能眼镜的Rokid Glasses在经历跳票、涨价等一系列事件后,直到今年9月份才全渠道上市,除了公布首销5日突破4万台的成绩后,Rokid再未对外公布过具体销量,30万台的说法也不免引起外界怀疑。
“30万台应该是基于定金订单统计出的数据,实际的交付的数量远不及此,考虑到其交付周期,最终的销量应该与30万有不小的出入。”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或许更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据鳌头财经统计,Rokid Glasses在天猫、京东双平台旗舰店截至目前的累计销量为9000+;小米眼镜为6万+;雷鸟V3则为15000+。以此数据看,小米的市场反响最好,“Top1”的雷鸟和“销售30万台”的Rokid与之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当下国内智能眼镜仍处于市场早期,公布不同维度的、有利于自身的销量数据有利于加深用户认知,类似于早期的手机营销一样。”前述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但实际上行业远未到爆发阶段,销售数据也存在‘虚标’情况。”
事实上,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增速喜人,但整体规模并不高。
IDC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激增82.3%,达到148.7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到了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出货量达到66.4万台,同比增长145.5% 。
这一数据意味着,上半年国内累计115.8万台的出货量,仍不及Meta一家卖的多。同样是IDC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达到2.952亿部。相比之下智能眼镜仍是小众需求。
供应链环节仍待加强
事实上,厂家“虚标”销量除了制造市场声量外还有另一目的,那便是在供应链谈判上拿到更多的主动权。
“目前还没有一家厂商能打通光学、材料、硬件、算法等全部环节。”行业内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单一厂商的出货量很难让供应商开辟专门的生产线或部门去配合研发和生产,一些关于产品的设想也会因供应链问题而无法实现。”
这很现实,当行业没有足够的订单量时,供应商便没有动力去做技术突破和产能投入。
以Rokid供应商蓝思科技为例,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收329.60亿元,其中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营收16.46亿元,总营收占比仅为4.9%。
试想一下,供应商能为不足5%总营收占比的业务投入多少精力?Rokid延迟发货和涨价的风波,似乎说明了这一点。
鳌头财经梳理发现,Rokid一开始对外表述的发售时间为今年第二季度,今年5月份,有传言称Rokid Glasses将推迟发货,祝铭明则在采访中公开回应“6月下旬开始发货”。事实却是,截至今年7月,仍有大量预定了产品的用户未收到设备,全渠道的公开发售也推迟到了9月份,进入了第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
更令消费者们气愤的是,该产品预售期间宣传价格为2499元,但正式发售时价格涨至3299元,涨幅达800元。
“推迟发货、发售以及产品涨价,最大的可能性便是供应链出了问题,可能是良品率达不到标准堆高了成本,亦或是其对自身供应链整合能力没有充分预估。”前述行业内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当下的业界共识是,智能眼镜面临着“不可能三角”,既性能、轻量、续航难以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厂商与供应链共创,而单一厂商的销量并没有打动供应商的能力,“不可能三角”的破除便也无从谈起。
除了供应链尚不成熟,行业还面临着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产品的发展方向是成为高性能智能硬件还是成为生态载体?
“就前者而言,AI智能眼镜缺乏‘杀手级应用’,其目前提供的翻译、导航、拍照、录像等功能,手机都能完成,智能眼镜在单一功能上表现也不如成熟设备;就后者而言,在生态和场景上大厂更具有优势,如小米眼镜是其‘人车家战略生态’的一部分,而Rokid等中小型厂商只能仰人鼻息。”行业分析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事实如此,在Rokid此前的宣传中,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与支付宝合作的看一下支付都是其宣传的卖点,但当夸克AI眼镜问世,通义千问大模型、高德导航、支付宝支付、淘宝拍立淘等阿里生态的功能都成为“基础设施”,与阿里的“亲儿子”相比,Rokid此前宣传的生态优势将无从体现。
在外界看来,随着大厂的进入,智能眼镜在国内市场的扛旗者还未出现便会经历一轮洗牌,而以往的行业案例则告诉我们,洗牌中,中小型厂商往往先下牌桌。
格隆汇
2025-10-29
格隆汇
2025-10-29
格隆汇
2025-10-29
格隆汇
2025-10-29
格隆汇
2025-10-2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