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一场重磅专题询问,事关国有资产最新“家底”、国企薪酬改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7 20:47:30

(原标题:一场重磅专题询问,事关国有资产最新“家底”、国企薪酬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10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国资管理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联组会议上,针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国资国企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薪酬制度改革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磅成果被一一披露。

近年来,国资国企规模不断扩大。

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国有资产最新“家底”公布。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109.4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87.9万亿元、国有金融资本权益33.9万亿元。

10月27日的联组会议上还披露,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接连跨过70万亿元和80万亿元两个台阶,最近三年都保持在80万亿元以上;利润总额也总体保持稳定,最近四年都保持在4.5万亿元左右。

正是由于“家底殷实”,国有企业才有实力履行其使命,特别是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联组会议上披露,2024年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占投资总数超过40%。今年前三季度完成了1.5万亿元、同比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打造了智能工厂近2000个、培育启航企业超过110家,有力推动关键产业爬坡过坎、升级发展。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比例超过70%,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

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联组会议上指出,“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央企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传统产业升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还没有彻底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内卷、高端缺失’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企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跃升。”

下一步,我国将指导推动中央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造更多高水平国家级研发平台,进一步健全“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共同参与的科研攻关机制,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加大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和开放力度,深入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等。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布局具体要优化什么、怎样优化?

联组会议上披露,目前,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

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取得了重要进展。2023年以来新组建成立中国雅江集团、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中央企业,省级层面开展了110组战略性重组。“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层面有6组10家企业实施了重组整合,比如中国电科整合海康威视,中航工业集团重组沈飞集团。

产业布局方面,近年来央企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特别是把重组整合与垄断行业改革结合起来,比如,在油气领域,新组建了国家管网集团,目前国家管网集团拥有的管网已经覆盖了30个省市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核电领域,推动了重大项目引入民间资本,每年大概批复十台左右的核电机组,都吸纳民营经济入股10%左右。在铁路领域,民营经济也可以参与,浙江的杭绍台铁路、杭温高铁都是民营资本控股。

优化什么、调整什么,需要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

据介绍,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完善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制度,持续开展中央企业主业核定,加快清理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目前中央企业主业投资占比和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90%。

2023年我国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今年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三年来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在国企自身治理层面,国有企业发展潜能有效激活。一方面,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的动态优化,董事会建设进一步加快,超过97%的符合条件的子企业,已经建立了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走深走实。截至目前,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在中央企业、地方国企集团及其二级三级企业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在国资外部监管层面,全面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考核,截至2024年底,先后出台了25个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考核实施方案,个性化指标占比比较高。持续加强出资人监督,积极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自动预警”的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做到产权、资金、债务、薪酬、采购、贸易等工作全覆盖。

国资监管要敢于较真碰硬。联组会议上披露,坚决遏制少数国有企业通过无关多元虚增营业收入、依靠过度负债虚增资产规模、利用多层架构规避监管等行为。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省级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平均比例超过99%。

薪酬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有的国企自身经营效益不佳,却实行高工资、高福利,不利于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规范了薪酬的分配秩序,解决了薪酬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的一些问题。

比如,合理确定各个层级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实现了薪酬管理各层级负责人全覆盖。规范福利待遇,有效地调整不合理、偏高过高的收入。

此外,坚持工资总额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和劳动生产率联动,全面规范津补贴发放,实现工资能增能减。据介绍,中央企业管理人员与业绩挂钩的浮动工资占比超过60%。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强调职工“能者多得”,主要是突出技术技能的要素,建立了科技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对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激励。2024年中央企业用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资总额合计达到1591亿元,同比大幅提升。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