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为神舟飞船提供电源!年入31亿 的“航天国家队”冲刺IPO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7 20:50:55

(原标题:为神舟飞船提供电源!年入31亿 的“航天国家队”冲刺IPO)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航天强国”战略下,政策对商业航天上市与产业化扶持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有望迎来一家新“国家队”航天供应链公司。

6月28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简称“中国电科”)旗下专研宇航电源子公司——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蓝天”)向上交所科创板提交IPO申请,并于9月24日完成首轮问询。本次IPO保荐方为中信建投,联席主承销商国泰海通。

然而,9月30日,上交所官网发行上市栏目公告,电科蓝天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10月23日,电科蓝天完成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新增了2025年1至6月经审计数据。

招股书显示,电科蓝天拟公开发行A股不超过3.908亿股且不低于1.737亿股,即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0%且不低于10%。电科蓝天拟计划使用募集资金15亿元,用于宇航电源系统产业化(一期)建设项目。

放眼望去,航天供应链上下游正集体冲向IPO。除了电科蓝天,微纳星空、国星宇航、金达钛业等公司也处于上市进程中。

“国家队”光环下的市场化考验

一路走来,电科蓝天的历史沿革,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航天发展史。

电科蓝天前身可追溯至1992年所办企业,2014年完成公司制改制,2022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

招股书显示,中国电科、中国电科第十八研究所(下称十八所)、中电科投资共计持有电科蓝天68.47%股份;电科蓝天员工持股平台(景鸿瑞和)与十八所员工持股平台(景源瑞和)共持股16.03%;剩余15.49%股份由外部产业基金及金融机构持有。

自1970年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提供电源产品以来,电科蓝天已为超过700余颗卫星、飞船、探测器及空间站提供了被称为航天器“心脏”的电源系统。从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北斗导航,再到千帆星座、国网星座,几乎所有国家级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电科蓝天的身影,是中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

背靠中国电科这棵大树,电科蓝天在代表国家实力的传统航天领域,享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和高达30%以上的稳定毛利率,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

不过,在拥抱市场化的道路上,公司面临着运营独立性、关联交易等问题。

来自宇航电源板块的客户高度集中,主要为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各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家队”成员。报告期内,仅航天科技集团一家就占据了公司年销售额的43%以上,2025年上半年该比例更是超过53%。

这既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但也构成了其运营中的主要掣肘。电科蓝天虽在招股书中称“具备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但财务数据却反映其高度依赖关联方,引发了监管层对其独立性的重点问询。

首先是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

由于公司的宇航电源及检测业务主要承继自十八所,在业务整合过渡期内,部分客户的供货商资格变更程序周期较长,导致大量合同需通过十八所“转签”。

在业务上,电科蓝天对十八所依赖极大。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关联销售占营收比重在47%至64%之间,其中,通过十八所的转签业务在报告期各期的金额分别达7.432亿元、10.55亿元、8.596亿元和3.257亿元。

对此,电科蓝天在问询函回复中称,自2023年起,除个别客户外,电科蓝天与电源检测业务客户已全部实现直签。截至2024年末,新签合同中直签比例已提升至95%,正逐步降低对十八所的渠道依赖。

其次是资产独立性问题。招股书显示,电科蓝天目前仍有合计超过6万平方米的厂房及办公场所,以及近700台/套的设备是向十八所租赁。问询函回复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相关军工资产的划转程序复杂,部分土地房产难以分割,且部分设备属于国家拨款的技改项目,需待整体验收后方可办理转让。为保证生产经营稳定,十八所已承诺将优先保障公司的租赁权,并在条件成熟时以公允价转让。

此外,电科蓝天的人员独立性也曾存在问题。报告期内,公司存在部分员工在业务整合后仍阶段性保留十八所“事业编制”身份的情况,其社保及公积金由十八所代缴。公司在问询函回复中确认,截至2024年末,员工事业编制调整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员均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这一系列问题,勾勒出一家军工科研院所下属企业在改制、整合,然后走向市场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与所属集团保持紧密协同、保障国家任务的同时,建立起真正独立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营能力。

业绩阵痛转向战略聚焦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简称“报告期”),电科蓝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5.21亿元、35.24亿元、31.27亿元、11.1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8亿元、1.90亿元、3.37亿、0.65亿元。

电科蓝天2023年业绩变动颇为剧烈,且增收不增利。结合各业务变化来具体来看,报告期内,电科蓝天来自宇航电源的营收占比从53.96%提升至74.13%;而来自特种电源、新能源应用及服务的营收在2023年达到最高的51.77%,随后持续下降。

对此,电科蓝天解释称,在2023年公司大力开拓包括储能系统及储能EPC、光伏解决方案在内的新能源应用及服务业务,当期收入增长较多。电科蓝天的新能源应用及服务板块主要产品包括微电网解决方案、储能系统及储能EPC服务、光伏解决方案、电源检测服务,以及锂电正极材料和消费类锂电池等。

然而,电科蓝天进入光伏、储能市场时间较短,业务规模较小,加之近年来光伏、储能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电科蓝天不具备规模优势。储能系统及储能EPC、光伏解决方案的业务毛利率整体较低,其收入占比的提升导致了公司整体毛利率降低,尤其是2023年毛利率明显较低。

2024年,受储能系统交付周期、验收进度影响以及公司对光伏解决方案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影响,公司新能源应用及服务业务整体收入及占比下降较多,随之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有所提升。

同时,电科蓝天在光伏电站领域与中国电科体系内的红太阳新能源、嘉科新能源存在业务重叠,在锂氟化碳电池方面,与中国电科第十八研究所亦存在同业竞争,引发监管关注。

为消除审核隐患并提升盈利质量,电科蓝天推出整改方案:不再新增与红太阳新能源、嘉科新能源存在重合的相关业务,锂氟化碳电池仅保留存量项目收尾。同时,中国电科已完成对红太阳新能源控制权转让,配合集团层面的去同业化举措,公司的合规边界进一步清晰。

从结果看,上述调整迅速反映到财务端。2023年,电科蓝天“新能源应用及服务”实现收入14.93亿元、占比42.37%,拉动当年规模。到了2024年,同业竞争整改落地后,该板块收入骤降至6.60亿元、占比21.13%,几乎砍半。营收规模收缩但毛利结构趋于改善,毛利率由20.66%上升至24.83%。

公司在特种电源领域也面临相似的挑战。虽然公司在单兵携行装备电源上是国内龙头,但在民用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锂电池等市场,同样面临价格战。受特种行业周期性影响及市场竞争加剧,该板块毛利率从2022年的27.60%剧降至2023年的8.81%。

一系列变化后,电科蓝天将精力主要投入至核心业务宇航电源中。


(以卫星电源分系统构成。图片来源:电科蓝天招股书)

通常来说,一颗卫星主要由平台与载荷构成,平台承担姿控与供电等核心职能。据业内测算,姿控系统与电源系统在平台成本中的合计占比可达六成以上,电源系统则是决定在轨可靠性与寿命的关键部件,即航天器的“心脏”。

电科蓝天的宇航电源产品主要包括空间太阳电池阵、空间锂离子电池组和电源控制设备及其构成的电源系统,主要应用于航天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

实际上,如火如荼的商业航天市场,正成为电科蓝天的重要发展机遇。电科蓝天在招股书中提及,随着我国相继启动国网星座、千帆星座等卫星星座计划,并积极引入商业航天力量,低轨卫星互联网成为我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批量卫星的平台成本占比约为30%,电源系统占卫星平台成本的比例按照30%测算,到2030年和2035年,仅千帆和国网两大巨型星座建设的卫星需求将合计牵引约246亿元和378亿元的卫星电源系统市场空间。

此次电科蓝天IPO计划募资建设的宇航电源系统产业化(一期)建设项目,即是进一步押注商业航天发展。该项目落地天津滨海高新区,计划总投资19.95亿元、用地288亩,将新建太阳电池器件、太阳电池阵组装、电源控制系统、商业航天与临近空间电源系统总装及电源检测等产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宇航电源等业务的增长,电科蓝天应收账款规模也逐年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从约11.41亿元增长至24.64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也从20.74%飙升至42.82%,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对此,电科蓝天表示,宇航电源业务稳步增长,储能业务快速发展,伴随业务规模增加应收账款随之增长。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