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7 19:27:24
(原标题:10月纯债基金遇冷 公募新规临近债市格局有望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余纪昕
10月末,债基产品正经历“秋风萧瑟”。
记者据同花顺iFinD公告梳理,截至10月27日,2025年下半年以来,至少有81只债券型产品面对大额赎回,需提高基金份额净值精度以应对。其中,至少21只集中出现在10月份。
比如,10月22日,大成基金公告称,大成惠享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于10月21日发生大额赎回,因此自当日起将其份额净值精度提高至小数点后八位。10月16日,广发基金亦公告,“广发上海清算所0-4年央企80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D类”于10月15日发生大额赎回,决定同样提高其份额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8位。
涉及债券品种则以纯债型为主,指数型为少数,但未见混合型身影。此番情景主要源于今年大类资产配置偏好轮动,在“风向标”投资风格资金切换的背景下,权益资产表现红火,而固收产品相对受冷,市场交易定价预期呈现“股强债弱”的赛道切换态势。
在10月纯债产品坐“冷板凳”的同时,“固收+”、混合型产品则青云直上。
相较过去债券牛市所带来的“稳稳的安心”,一家大型公募基金机构理财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近期市场偏好上的变化对行业影响显著,无论从机构端还是客户视角,各方“仍在学习和适应过程中”。
公募基金公司渠道部总监则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债熊股牛”的行情具有其特殊性,同时公募费率新规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此外,ETF市场份额明显向头部机构集中的演变趋势,亦正在对中小公募形成一定竞争压力。
债基产品表现的低迷,与底层资产债券投资今年以来的持续疲弱走向不无关系。2025年以来,市场对投资风险偏好的大幅提高或仍是债市的压力来源,权益资产“受青睐”程度明显提升。
临近月末,10月债市仍在面临持续主线不明、盘中交易逻辑快速切换的局面,整体赚钱效应弱于股市。投资体验在不少机构人士看来呈现趋势性机会不多、市场敏感度提升但涨跌幅度克制有限的“事倍功半”状态。
刚刚过去的上一周(10月20日-10月24日),10年期国债利率呈N型震荡,受权益市场强势上涨、基金费率新规、关税变数及“双降”预期反复影响,利率先上后下再反弹。随着10月23日四中全会后,市场的对“双降”的短期预期有所落空。
总体而言,利率中枢处于低位之下,空间有限,对比股市的冲劲有些“看头不大”;市场普遍认为利率震荡格局将持续、去年四季度收益率大幅下行的行情恐怕很难再现。
不过在因素催化下,行情“反复横跳”的债券市场,仍存一定波段操作的机会。比如截至27日发稿,当天债市几乎“全面翻红”,最新市场情况显示,盘中利率债大幅走强,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4.5bp到1.8%,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5.5bp至2.15%。信用债方面涨跌互现,“25汇金MTN005”盘中收益率下行3.15bp。
关于债市后续,方正固收李清荷团队指出,近期“十五五”规划方向对债市影响整体中性,短期缺乏方向性驱动,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7%-1.84%区间震荡,超预期突破需实质性政策催化。
产品端方面,债基在债市“逆风局”中遇冷强烈。
业界普遍认为,一部分原因在于,债基的个人投资者本就对自身本金“安全”更为看重,其整体风险偏好较低。一旦出现亏损,相较于权益类基金投资者,他们相对更在乎钱袋子“受伤”、对收益亏损的“痛感”更明显,短期视角下也就更为敏感。
关于不同类型债券型基金细分来看,就业绩表现来看,收益水平上的吸引力的确明显弱于权益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纯债基金最为“惨淡”。其中,短期纯债型基金最近一周平均总回报为0.03%,最近一月为0.20%。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最近一周平均总回报为0.04%,最近一月为0.28%。与此同时,可转债基金在经历上半年热抢手之后,最近一周平均总回报为2.03%,最近一月为0.61%。
而被动指数债券型基金,虽因ETF的分散风险特性而稳定“吸金”,收益却并不丰厚:最近一周平均总回报为0.03%,最近一月为0.20%,凸显主动管理或仍有其价值。
聚焦债基的发行端,市场情绪热情骤降的态度,也使得管理机构有些“望而却步”。记者查阅Wind发现,10月以来,截至10月27日,临近月末,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仅为19.52亿份,共14只;相比9月的599.54亿份、35只来看,数量和规模均有所下降。
另有观点指出,债基产品发行端热度回落,反映出机构视角来看,现阶段纯债基金的投入产出比可能不及“固收+”或部分ETF产品。
对此,前述公募机构理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总体债市表现下,债基受权益产品情绪压制、主动管理份额增长不及被动ETF的局面短期内或难有根本改观。
不过,积极的一面在于,权益市场的活跃正带动“固收+”产品热度的提升。随着市场演绎及赚钱效应扩散,情况仍可能发生变化。该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二者在配置逻辑上并非绝对对立,通过精细化管理,相较于纯债产品,股债均衡混合策略的收益表现有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理想平衡。
前述公募渠道部总监进一步指出,主动权益产品还是有些受前几年熊市赚钱效应不佳的拖累,并坦言:“像我们家主动权益业绩就很好,也有一些机构在量化指增方面具备优势。”
在应对策略上,该总监认为,相较于大型头部公募,中小公司或需走“小而美”路线,聚焦自身擅长的细分赛道。债基表现亦不能一概而论,各家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例如银行系机构在该领域仍具一定优势。
此外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近期债基产品的申赎转向,更多还是出于市场化机构对新规带来潜在变动的“防御式”行为。
回顾5月7日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围绕公司治理、产品发行等关键层面细化了25条举措。结合9月5日公募费率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业内普遍认为,该文件的落地版本有待正式“揭开面纱”,但短债基金频繁申赎的机构资金收益,在将来“被削薄”可能性已有所上升。
国海固收颜子琦表示,赎回费率调整降低了基金,尤其短债基金,作为灵活配置工具的吸引力,并影响银行自营应对季末考核的灵活性。若政策按征求意见稿严格执行,将引发银行系统性压降债基持仓;若惩罚性费率约束期缩短至3个月,银行减配债基的压力将相对可控。
并且据本报10月22日的报道,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或将于近日发布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规则征求意见稿。该报道指出,以头部基金公司为主的多家管理人已上报一批拟作为业绩比较基准的指数,涵盖宽基、行业、风格等多种类型。不过监管层对进入实际基准库的指数数量整体较为审慎。有公募人士分析,业绩比较基准规则推出后,基金业协会或将同步发布多项基准供管理人按产品特性选择使用。该基准将成为评价基金经理是否跑赢同业、创造超额收益的核心标准。
面向业绩比较基准新规的“呼之欲出”,投资人士预计,此番“双管齐下”将有望深远影响债市生态。对于赎回规则与基金免税政策等潜在变动,债基作为同业合作关键一环,其投资格局可能被重塑,因而债券型基金产品的管理、投资机构的不同应对之道还需未来长期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智通财经
2025-10-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