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欧朱天:企业家们既要忙着赶路,也需抬头看路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27 18:06:05

(原标题:中欧朱天:企业家们既要忙着赶路,也需抬头看路)

30年前,当中国最早开设的EM-BA课堂上坐满外资企业的高管时,中国还是这些跨国企业的新战场。管理乃至于企业战略对于当时的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是过于陌生的词汇。

今天再看向这个课堂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经济学教授朱天却告诉我们:课堂中80%的学员来自中国民营企业。朱天此前保持多年的另一个身份是中欧EMBA的课程主任。

从跨国集团到本土企业,学员企业构成的转变,并非中欧EMBA课程被动筛选或全球号召力不足的结果。恰恰相反,10月13日,中欧GlobalEMBA课程刚刚获得英国《金融时报》2025年全球EMBA课程百强榜单第二的排名,并连续4年成为独立办学EMBA课程的全球第一。

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才是朱天眼中EMBA课程学员构成变化的底层动因,“20年前,我加入中欧,这期间学员的构成清晰对应着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从早期传统制造业到后来的金融、房地产、互联网大厂,再到今天的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电子电气、生物医药,当这门中国最早设立的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其校友规模超过18000人时,也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镜鉴。

10月19日,中欧EMBA课程迎来30周年。朱天也看到过去2年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接班二代企业家开始批量出现;曾经鲜见的科学家创业群体也出现在EMBA课堂上。“以往,科学家创业群体更多会出现在创业营,EMBA课程主要还是培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朱天用3个“一点”概括出送高管上中欧EMBA的企业画像:企业规模相对更大一点,管理难度更复杂一点,制造业规模大的企业数量相对更多一点。这种变化背后无疑表明,中国的科创企业也在上量、上规模,组织管理也在上强度。

破局与转变

如何在经济下行、企业经营承压的当前,每年仍能从市场基本盘中吸引到足够优秀的高管人员,并为之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新常态,成为课程管理者眼中的重中之重。

过去2年,朱天说他“更忙了”。坐在办公室等学员主动投递简历的时代过去了,今天的商学院正在放下身段、主动走到企业中去。

但“更忙了”也成为企业家无暇送高管上课的理由,所有人都在为管理和市场“忙得停不下来”,以至于企业间曾弥漫着“活下去是第一要务”“干就完了”等心态。

这让朱天一度很焦心。在他看来,过去30年依靠时代红利做成企业的成功率远高于今天;下行的经济环境,无疑更加考验企业掌舵者管理的精细程度和管理水平。时代对企业管理者的能力要求不是更低,而是更高了。企业只求“活下去”的莽撞硬“干”,可能就真“完了”。

朱天觉得,相比20年前,商学院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的赋能,或许对今天的企业家来说更加重要,“尽管要忙着赶路,企业家们更需要抬头看路”。

但某种意义上看,独立运营的商学院也像企业,同样需要洞察用户需求:当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对每一笔投入都更加审慎时,商学院必须更加清晰地彰显其价值。

特别是商业世界迭代速度加剧、内外环境政策充满不确定性、市场竞争加速“内卷”,学员企业的最大诉求是什么?商学院教育这座象牙塔是否有能力、又如何去支撑他们的市场表现和期待?这是当前商学院得以存续的根本之问。

朱天说,目前中欧EMBA课程学员的诉求主要有三大特征:实践性、前沿性、国际化。

实践性被朱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学员)要面临很多挑战,希望这些课程能够真正地帮助到企业解决问题”。为了回答这些“真问题”,中欧加强了垂直行业的实境课程,将课堂搬到了企业现场。新课迭代率超过40%,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前沿性需求则源于技术的爆炸性发展,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2024年,中欧新开设了5门与AI相关的课程,到2025年拓展到了8门,并预期未来2—3年将增设到15门,占整个核心课程体系的20%。

此外,国际化的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朱天指出过去的国际化多是“向欧美先进的企业学习管理”,现在是“中国企业怎么走出去,融入到世界中”。在地缘政治变化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驱动下,出海早已成为很多企业的战略必选项。

因此,国际化、海外市场洞察以及全球模块的课程需求在急剧增加,仅2025年开设的海外模块就多达24个。目前,中欧EMBA海外模块已累计覆盖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超过80家。

“现在能够保证每个同学去一次海外模块。”朱天说,课程还增加了关于出海战略、地缘政治、人工智能、稳定币、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选修课,以满足学员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颠覆与超越之辨

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是否会颠覆传统的EMBA教学模式时,朱天认为“影响有限”。

但他认为这个影响前面是有定语的,即AI对知识型、内容型的教育冲击较大,但对于以案例讨论、互动分享、思维碰撞为核心的EMBA教学而言,影响相对有限。“AI可以帮助理解案例,但大家互相的讨论交流、教学的引导是很难被取代的。”朱天认为EMBA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教授引导之下,学员们基于各自丰富实战经验进行的观点交锋和互相启迪,这种动态、情境化的学习过程是AI难以复制的。更重要的是,EMBA提供的是系统性的思维框架。

“EMBA课程可以打开人的眼界,提供更丰富多元的看世界的角度、方法和理论框架。”朱天称,教授通过案例教学提炼出的分析框架,是与其研究和实践经验深度融合的结晶,并非从教科书或AI那里可以简单获取。这种思考分析框架的建立,最终导向培养学员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系统性、战略性思考的能力。

此外,朱天认为EMBA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构建的高质量学习共同体:来自不同行业同学相互之间的交流很重要,这种交流不只是显性知识的内容,还有隐性知识的分享以及情感与精神的互动。“我们原来说,有了互联网,大家是不是不用再见面了。事实上,有了互联网之后,大家可能见面更多了。”朱天认为,商学院的教育魅力在于超越工具性的知识,实现学员的自我成长与超越。

随着中国企业的日益壮大、管理经验的不断累积,是否还意味着来自中国的商学院,其教授的知识也能实现对过往理论体系的超越?

面对这个问题,朱天的回答并不激进。他认为,管理学如同物理学、数学等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知识的普适性,“就像们现在不会叫西方物理学、西方数学一样,中国学者和企业实践的贡献,在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经典的管理理论”。

但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朱天觉得,其对全球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必将日益深远。

对话:

经济观察报:过去8年作为中欧EMBA课程教务长和课程主任,你观察课程的学员面貌、行业成分有哪些变化?

朱天:我是20年前加入中欧的,当时中国已经加入WTO,学校也开始参与全球竞争(如金融时报的国际排名)。那时,我们的学员还以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为主。2005年开办深圳班后,民营企业开始增加,但尚未成为主流。

2015年前后,由于八项规定等政策的实施,政府和国企的学员比例急剧下降。那时是中欧EMBA课程学员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民企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崛起,逐渐成为主流。根据2025级的最新数据,民营企业高管学员占比已经超过80%,外资企业高管在13%左右,国有企业约6%。学员高度集中于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医疗健康、IT科技、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领域。

从行业上看,制造业一直占比很高,但今天的内涵变了,从传统制造转向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相反,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学员比例大大萎缩。因此,总体看下来,我们EMBA课程学员的构成与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是完全吻合的。

这其中有两个新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二代接班的企业家多了,改革开放40多年,很多初代创业者到了交班年纪。二是科学家创业群体开始出现,虽然在我们EMBA课程里的占比还不高,但这是个新现象。

经济观察报:构成变了,是否意味着学员对课程的需求也有变化?

朱天:不光是构成,从外部宏观因素看,经济下行和地缘政治的变化都导致大家对出海有很大需求。整体来看,同学们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要实践性,这些高管学员每天都面临很多挑战,希望这些课程能够真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改变他的认知、提升他的管理能力。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案例研究,需要读懂年轻一代的关切,回答企业面临的“真问题”。

二是前沿性。近些年,中国科技进步迅速,前沿技术不断涌现,我们的课程对此要有所反应,要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产业,关注地缘政治变化对商业的影响,帮助学员锤炼掌控全局的领导力。

三是国际性。今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不是过去单纯向欧美先进企业学习管理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今天要解决怎么走出去、怎么融入世界的问题。因此,我们课程也在迭代,增加了很多海外模块、出海的课程等,此外还增加了很多前沿技术、地缘政治、全球经济等选修课程。

面对宏观环境与微观产业需求的变迁,中欧近期也升级了EMBA课程体系战略,以新定位迎接管理教育的新命题。我们将新的培养定位概括为:全球视野、中国智慧,培育创新驱动的新商业文明引领者。

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可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在经典管理思维和理念的基础上,强调前沿性、国际性、实践性。“两翼”之一是第二课堂体系,包括前沿分享系列、实战课堂系列、人文讲堂系列,另一翼是终身学习计划,以后EMBA课程、校友赋能系列、班级共创系列为主导。

经济观察报:EMBA学员的新需求对课程设计带来哪些挑战?在AI等技术变革冲击企业结构和商业模式的背景下,商学院教育能够跟得上变化?

朱天:教授在备课时,自己必须关心这些前沿内容,对战略制定、市场营销、组织设计会有哪些影响;上课时必须能够回答类似问题,选择相关的案例。课堂上学员提出问题,结果你的回答跟学员在AI上搜索的答案差不多或者完全相反,那你就要给出令同学信服的解释。这对教授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I本身对商学院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可能并不会很大。比如我们的海外模块,兼具实践性、前沿性与国际化,这种模式不大可能被AI颠覆。

我们还有国内实境课,直接去企业上课,大家感受比只读案例要好。我们邀请企业的创始人或高管跟大家分享,与同学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也不可能被AI颠覆。

教学方式的变化并不是AI等技术导致的,而是我们为了提高实践性、国际化而做出的改变。

当前,显性知识传播型的课程可能会受到AI更大的挑战,而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互动讨论与思维碰撞,AI难以替代教授引导的分析框架的构建,学生如果不掌握这些,很可能根本都提不出问题来。同时,AI技术也无法复制学员间的深度经验分享,面对面交流所蕴含的情感互动和信任建立,仍是技术无法取代的关键价值。

因此,从目前AI技术的发展水平看,我们20年前采用的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核心模式至今依然有效。我们在教学上的调整,更多是源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和学员需求的变化,而主要不是被技术驱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中欧EMBA的课程改进主要基于集体共识,会通过各类形式收集企业家学员的反馈,当某些建议成为普遍呼声时,便是我们推动改变的明确信号。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