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7 15:27:29
(原标题:下阶段金融工作“路线图”来了,明确六大工作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聪聪
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2025年)”)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作汇报。
报告(2025年)系统梳理了2024年11月以来金融体系在支持实体经济、强化金融监管、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明确了下一阶段六大工作方向: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监管质效;
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就在报告(2025年)提交前几日,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六大行在召开党委扩大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以一系列具体举措回应政策导向,这些措施与报告(2025)提及的下一步工作方向相契合,展现出了金融系统全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行动共识。
报告(2025年)强调:“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提出“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持续为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一个例证是,据中国人民银行10月24日发布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连续三个月维持较高规模的流动性投放,旨在支持政府债券发行与银行信贷投放。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认为,这是要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施力度,支持政府债券顺利发行。”
王青进一步分析道,可以看到,9月末以来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进,这会带动配套信贷较大规模投放;10月进一步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意味着年底前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会持续处于高位。
“为此,10月央行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MLF等政策工具,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加量规模连续三个月处于6000亿元的较高水平。预计后期这一操作模式有望延续。这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支持银行信贷投放和政府债券发行的同时,持续释放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力的政策信号,显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王青表示。
报告(2025年)中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监管质效”列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控制机制持续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风控网络正加速成型。
从多家大型银行的近期表态来看,“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其共同遵循的工作主线。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均在会议中均强调将坚守该原则,同时工商银行进一步表示,要突出主责主业,做精做深“五篇大文章”,深化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加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履行好大行责任。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也重点提出了“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农业银行重点明确“有效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守牢安全底线”。可以看到,在监管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银行业的风险意识与合规经营理念已深入人心,多层次风控体系正在形成。
报告(2025年)强调:“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2025年)显示,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同时,“五篇大文章”成果显著,截至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对此,各大银行在近期会议中均强调,将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银行提出努力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全力支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体系化系统化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完善企业级、综合性、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支持新型工业化服务方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农业银行明确坚持把金融服务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力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突出做好服务“三农”主责主业,优先增加县域农村金融供给,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银行则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深入推进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因地制宜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邮储银行也表示将以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作用,以“有效金融供给精准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这些表态与报告中“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契合,显示出银行业在政策引导下的共同行动路径。
报告(2025年)强调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级金融机构均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
中国银行特别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积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传承中国银行红色基因,推动“五要五不”融入经营管理各方面全过程。农行同样表示,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守牢安全底线。交行则表态,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坚持合规展业,保持业务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近年来,银行业的机构改革也在继续。首先是银行机构数量持续优化:2024年末银行法人机构较上年减少195家,城商行合并重组、农商行转型联合银行模式成为趋势。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文件抬升,不良贷款率降至1.49%,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11.97%,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在金融开放方面,银行机构也展现出积极姿态。
中国银行就提出“加快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升级完善全球服务体系,助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以更实举措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工商银行则表示将“发挥好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等国际平台作用,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银行也强调要“深化本外币一体化经营”, 持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示出了中国金融业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进程中的坚定步伐。
观点
2025-1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观点
2025-10-27
财闻
2025-10-27
观点
2025-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