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光伏行业反内卷深化,仕净科技有望开启光伏环保双轮驱动新周期

来源:财经报道网

2025-10-27 09:17:19

(原标题:光伏行业反内卷深化,仕净科技有望开启光伏环保双轮驱动新周期)

当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供给侧改革推动下,光伏行业已从“内卷”走向“破卷”,预计2026年将迎来供需关系改善的拐点,产业链价格企稳将推动企业盈利水平回升。行业回暖趋势叠加政策红利释放,作为光伏环保设备龙头企业的仕净科技有望在这一背景下受益。

行业反内卷深化,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在政策引导下进入深度调整期。国家通过能耗标准修订、价格法enforcement等组合拳,推动落后产能出清,行业供需格局加速优化。根据长江证券测算,随着多晶硅能耗新标实施,国内有效产能将降至240万吨/年,较2024年下降16.4%,硅料环节盈利弹性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组件出口在预期退税取消刺激下持续高增,2025年8月组件出口25.02GW,同比增长21.63%,非欧美市场贡献主要增量。

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指出经营者定价基本依据应包括生产经营成本,行业协会可调研评估行业平均成本为经营者合理定价提供参考,经营者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政策支持下,光伏反内卷仍然是行情主线。

在此背景下,仕净科技深度受益于行业反内卷进程。公司环保设备在硅料、电池片环节的节能优势,使其在头部企业产能升级中占据先机。电池片业务方面,TOPCon技术凭借效率优势加速替代PERC,2025年Q3行业TOPCon电池排产占比接近90%,仕净科技作为技术领先者,订单可见性覆盖至2026年。

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全球化布局打开空间

仕净科技在光伏环保与电池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已形成较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环保设备领域,公司拥有262项专利,其中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实现脱硝与碳捕集协同处理,成本较传统方案有效降低,成为火电、钢铁等行业碳中和改造的首选技术。

电池片业务方面,公司N型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26.5%,与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技术水平持平,产品双面率80%、功率温度系数低至-0.30%/K,在分布式与集中式市场均获优质订单。

此外,全球化布局将加速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公司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光伏电池项目有序推进中,达产后产品将直接供应北美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同时享受USMCA关税优惠。此外,公司与晶科能源合作的四川资阳20GW电池片项目已实现量产,依托地缘优势深度绑定客户,形成“国内基地保供应、海外基地拓市场”的双循环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行业周期性波动,仕净科技积极主动应对流动性压力。2025年9月,公司成功引入苏州市相城区国资3.01亿元纾困资金,其中1.35亿元首期资金已到位,用于债务重组与生产经营保障。此次纾困不仅缓解了短期偿债压力,更通过国有资本背书增强了市场信心。资金结构优化为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提供支撑。同时,环保设备业务将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依托当地光伏装机高增需求,复制国内“设备+服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可期,技术迭代与政策催化共振

展望2025年四季度及2026年,仕净科技有望迎来多重利好催化。在政策层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实施,倒逼光伏企业提升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能力,仕净科技的环保设备与电池片业务均具备显著碳足迹优势,有望在出口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中,碳市场有望继续扩容催生蓝海。一方面,创新固碳商业模式,利用钢渣等非碳原料原位捕集烟气CO2,生成固碳胶凝材料,用于低碳水泥/混凝土生产,能够有效提升工业固废钢渣利用率、为混凝土提供优质高活性掺和料以及减少水泥及混凝土生产碳排放,兼具环保与经济性。另一方面,固碳需求有望加速,凭借协同主业积累的催化技术优势,固碳项目可低成本捕集烟气CO2+处置钢渣+资源化制建筑材料,三方共赢。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仕净科技动态市盈率约35倍,显著低于光伏设备板块平均水平,且低于公司历史中枢。随着行业反内卷成效显现、公司业绩持续修复,估值修复空间明确。东吴证券等机构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0.22/1.53/2.55亿元,对应PE分别为 166/24/15倍,考虑公司为光伏配套设备龙头,下游客户多元化拓展,布局先进电池片产能,随行业出清和海外拓展,有望迎经营拐点,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与投资价值。

仕净科技自成立以来,不断积累技术优势和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在技术积累、战略布局与政策支持共同作用下,随着光伏行业进入技术迭代与产能优化的新阶段,公司凭借在环保与电池片领域的双重优势,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纾困资金的注入为公司穿越周期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全球化布局与技术创新则为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在“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下,仕净科技正站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起点,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