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A轮融资的“++++++”号,为何越来越多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2 09:54:13

(原标题:A轮融资的“++++++”号,为何越来越多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A轮融资的“++++++”号,似乎越来越多了。

近日,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近3亿元。至此,零重力已在两个月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7亿元。据悉,这也将是A轮最后一轮融资。

近年来,不少企业存在“融资不断、轮次不升”“小步快跑”的融资特点。

今年10月,玻色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具身智能企业穹彻智能完成Pre A++++轮融资。

2024年,智元机器人完成了A++++++融资,今年升至B轮;低空飞行器公司沃兰特完成了6次融资,从A轮、A+轮到Pre-B轮,单次融资金额1亿元到数亿元不等。

A轮后面的加号,正变得越来越多。IT桔子数据显示,中国创投市场的这种“+轮”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A+、B+。

“以前A+、A++轮还算常见,三个加号以上的情况很少见,这两年是多了起来。”一位资深投资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

“A+”轮占比10年翻7倍

数据显示,A轮、B轮融资的+号,确实越来越多了。

据IT桔子,2025年上半年,共有571家公司获得“+轮”次投资,涉及总金额约404.34亿元。其中至少19家公司获得两次及以上“+轮”次投资。

从轮次来看,A+轮无疑是“+轮”中的主力。今年上半年。国内A+轮事件有331笔,同比增加了35%,在总体投资事件中的占比提升至8.84%。

若将时间线拉长至10年,A+轮的增长趋势更为显著。2015年,国内创投市场A+轮投资事件仅占总体的1.21%,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7.15%,全年A+轮投资事件达407笔。

相比之下,B+轮虽也在增长,但规模稍逊:2015年B+轮仅41笔、占比0.39%,2024年增至213笔、占比3.74%,始终低于A+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从行业分布来看,这些处于“++……轮”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

“这些行业技术难度高、发展周期长,融资谈判周期也相应较长,企业需持续与投资人对接以保障资金链,但估值难以在短时间(如1-3个月)内大幅提升,需要通过多轮融资维持运营。”一位CVC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为何“融资不断、轮次不升”

为何企业能不断拿到融资,却迟迟迈不过“跨轮次”的门槛。

多位受访的风投人士对记者表示,原因是,一方面,能获得多轮A轮融资的企业,其商业模式、产品等获得到了市场的初步验证,往往是受资金追捧的标的,背后可能有资源或市场热度的支撑。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当一轮融资刚完成披露,但有投资方没赶上但还想投,企业可能选择将新投资方纳入同一轮次的‘+轮’,这在业内很常见。”上述CVC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企业“+”或“++轮”融资都比较常见,但为何同一轮融资周期越来越长、“加号”越来越多?上述投资经理告诉记者,核心原因是——企业估值未能实现有效上涨。

具体来看,主要有两种常见情况:一是企业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未达到估值跃升的“临界点”;二是部分企业虽完成初步产品概念验证(POC),但可能未拿到批量商业化订单,不具备进入下一轮的“估值支撑”,只能将零散融资归为A轮系列。

除企业自身因素,投资人态度的转变也加剧了这一现象。“现在投资人出手越来越谨慎,而且不同背景的投资人(比如金融背景、产业背景)决策流程差异很大。”一位VC机构合伙人透露,有些企业谈妥部分资金后,其他投资人走完流程时已错过最佳融资窗口,最后只能以同估值补融,轮次自然无法升级。

更关键的是,一级市场受二级市场影响显著,他直言,“二级市场不好大家都不敢投”,当二级市场退出渠道不畅、财富效应减弱时,投资人会收缩对一级市场的投入,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跨轮次”融资。

此外,困在A轮的企业也受到行业特性制约,如半导体、低空经济、医药等领域的“技术难度高、周期长”特性,决定了企业需持续资金支持。

上述合伙人分析称,“一般一轮融资谈的周期比较长,处在这些行业的企业随时随地都在和投资人接触,但估值上涨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实现的”,所以可以通过“小步快跑”的融资模式维持运营,进而形成多轮次融资的情况。

总体来看,只有当企业内部发展取得新成果或阶段性进展(如技术突破、获得批量订单),且市场认可其新价值、愿意接受更高估值时,企业才可能实现估值上涨,“进而进入下一轮融资(如从A轮迈向B轮),这是企业与市场双向博弈的结果。”他说道。

市场转机初现

不过,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上市热潮为积压已久的VC/PE机构打开“退出窗口”,提振市场投资信心,成为缓解企业“困在A轮”现象的重要推手。

“有家企业上市前估值30亿—32亿,上市后直接冲到300亿。”一位资深投资人士举例说,这种巨大的估值差距让投资人看到了明确的盈利空间,投资意愿显著增强,二级市场的活跃为一级市场“注入信心”。

特别是在港股,今年风向一转,曾有5家企业同日上市,还有超200家企业排队港股IPO,业内笑称“港交所的锣快不够敲了!”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主导退出市场,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资金额居全球首位。投中数据显示,上半年VC/PE机构IPO账面退出总回报达1057.61亿元,平均回报倍数3.83倍,同比显著回升。

在此背景下,投资人更愿意支持企业跨轮次融资,“现在企业从A轮到B轮、C轮的衔接会更顺畅,A+++轮去年、前年比较多,今年这种情况在逐渐变少。”上述投资人说道。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AI潮涌下企业估值逻辑重塑。“今年的AI热潮让市场‘意识到这一领域的价值’,尤其机器人等与AI结合紧密的行业,人气对比以前显著回升,企业技术价值和商业化潜力得到认可,估值得以提升。原本还卡在A+++轮的企业,现在有了进入B轮、C轮的条件。”

但多位受访投资人也要警惕投资的市场泡沫,“但要理性看待。在行业起步阶段,泡沫有其合理性,它能激发市场热情、吸引资本投入,支撑产业链发展,促使更多创业者参与并获得投资。”

同时,在泡沫环境下,投资机构需要具备在其中寻找特别优秀团队的能力,以应对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黄子潇、林典驰对本文亦有贡献)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