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1 11:37:47
(原标题:“制造强市”,期待更多“一流大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近两年,新型研究型大学犹如风乍起,吹皱高等教育一池春水。
表面看,鲶鱼作用体现于分数线——深圳理工大学今年的本科批次投档线超过传统名牌高校,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二;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招生,在部分省份的分数线也力压老牌大学跑出“开门红”。
10月19日,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在深圳理工大学举行。多位“新大学”校长谈到,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大学并非单纯的竞争关系,它们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尖刀班”,背负着相似又各有侧重的使命。
例如,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探索社会力量办学,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民办高校机制更灵活,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更高”;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探索与城市创新生态共生共荣,大湾区大学校长田刚表示“周围有华为研发总部,又临近深圳,对通信技术、机器人等新兴学科建设非常有利。”
“我们探索、实践、积累以后,就能给传统高校提供创新经验,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就可以持续往前走。”正如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所言,新型研究型大学旨在通过小规模、局部性的试点先行,积累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的经验做法,降低大规模改革的风险,引领中国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
(论坛现场。校方供图)
10月16日,福耀玻璃公告宣布,曹德旺辞去董事长职务,由其长子曹晖接任。
坊间猜测,这位79岁的“玻璃大王”是否要投入更多精力办大学。而早在10月初曹德旺接受媒体采访时已回应:“我最聪明的选择不是办学校、盖学校,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王校长充分授权,由他带领团队负责招生、教学、管理等工作。”
社会力量出资、专业团队管理,福耀科技大学有望走出民办高校的新路子。曾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所公办“双一流”高校校长的王树国谈及履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民办高校就像民营企业,活力更旺、机制更灵活。”
王树国分析道,传统的公立大学更严谨、制度设定更严格,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家往前冲的欲望,“因为一冲就容易越界”。而民办高校需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受到社会认可,无人报考“明年就该倒闭了”,因而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更高,福耀首批设置的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与国家战略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福耀科技大学的机制灵活性更体现在“本硕博8年制贯通培养”。校方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知识迭代快、学科交叉性强、研究深度要求高,贯通培养可让学生提前进入稳定的学术环境与研究状态,世界顶尖大学亦普遍采用直博、硕博连读等模式培养学术精英。
今年高考招生,另一所实现“开门红”的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其由宁波籍企业家、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发起创立,首年面向浙江省招收70人,最终录取74人,分数线只比浙江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低2分,在浙江省内高校中位居第二。
校园管理上,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同样引入“专业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为浙江天台人。
“南科大过去15年对中国高等教育起到了‘鲶鱼’作用。如今我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回归家乡,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希望做一些传统大学做不了的事。”陈十一谈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高校“产教融合”改革已提出多年,而由大企业出资筹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更有“近水楼台”之优势:设立不足一年,福耀科技大学已与海尔、海信、赛力斯、一汽集团等几十家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陈十一也透露,韦尔股份作为芯片行业龙头,东方理工希望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发展为优势学科,首批本科专业就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方向)”。
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民办高校的兴起,在王树国看来,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成熟的标志:“就像一个家族企业,无论今天做得多好,如果下一代不成才、接不住,可能老一辈的努力全白费了。国家也是如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成功的企业家将积累的财富更多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形成社会责任与思维理念的传递。”
“宁波现在对高等教育的期盼,非常像2015年我来到深圳的时候。”陈十一此言,让与会者注意到了宁波与深圳的种种相似之处。
2024年,深圳GDP达3.6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8%,增速居一线城市第一,并蝉联“工业第一城”;宁波GDP达1.81万亿元、增速5.4%,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规模排名第五,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连续7年全国第一。
二者同为制造强市,亦是高等教育的“后发”城市。过去十余年,深圳大手笔投入,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校密集建起,但全市高校数量也仅17所,远不及广州(84所);在浙江两座“万亿之城”中,杭州有普通高校47所,宁波仅15所。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大学。”陈十一说,宁波籍院士有122位,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宁波人。但是,宁波还没有一所全国排名前20的大学,东方理工就立下这个目标。
在8月30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海滨也表态,宁波将举全市之力,支持东方理工汇聚资源、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助其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亮丽金名片,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中的重要地标。
深圳今年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无界之城”。作为全市最“年轻”的高校,深圳理工大学正是“无界之城”的探索者,提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
(深圳理工大学校园。校方供图)
樊建平介绍道,“科教融汇”主要是与“中国科学院系”深度链接,该校已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签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产教融合”即依托深圳“20+8”优势产业,“每个学院一定要和深圳一个孵化器、一个产业园或一个基金紧密结合。”
同样期待“一流大学”的还有东莞。作为全国第15个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东莞生产了全球近1/4的智能手机、全球近3/4的电脑主板。与大量人才需求相悖的,是东莞长期以来仅有3所本科院校。
今年6月,大湾区大学横空出世,首年在广东省内招生80人,最低投档分已与华南理工大学基本齐平。该校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5个本科专业,亦与大湾区尤其东莞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大湾区大学坐落于东莞,上有广州、下有深圳,东莞本身也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及华为等头部科技企业,这是我们设置学科、建立学院首先考虑的因素。”田刚举例道,该校的物质科学学院密切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合作;先进工程学院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方向,将与深圳的机器人产业联动。
可以看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无界”理念打破壁垒,对宁波、深圳、东莞等制造强市而言,新型研究型大学正成为撬动未来的支点。
子弹财经
2025-10-22
斑马消费
2025-10-22
斑马消费
2025-10-22
子弹财经
2025-10-22
和讯财经
2025-10-21
和讯财经
2025-10-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