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闻
2025-10-21 10:52:16
(原标题:中金公司首席刘中玉:卫星产业迎来关键拐点,政策、产业、资本共振)
10月21日,卫星板块再度上攻,卫星产业ETF(159218)涨超1.26%,航天智装涨2.88%,臻镭科技、铂力特、鸿远电子、天银机电涨超2%,中国卫星、中国卫通、中科星图跟涨。资金情绪高涨,据同花顺level2实时行情预估,盘中净流入超1300万。
消息面上,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首飞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有望大幅降低卫星发射成本,为卫星产业带来突破性驱动。
今年以来,跟踪中证卫星产业指数的卫星产业ETF(159218)规模增长131%,颇受资金青睐。中金公司军工机械首席分析师刘中玉近日指出,卫星产业正处关键拐点,其科技成长与自主可控属性凸显,预计年内仍有众多催化因素。
10月14日,中金公司军工机械首席刘中玉路演《卫星产业临界点将至,四季度机会怎么看》。核心观点包括:
今年八月以来政策、产业和资本三个维度共同催化,卫星产业迎来关键拐点。
卫星板块兼具“科技成长”和“自主可控”两大属性。中国航天已建成北斗导航等独立体系,供应链不依赖海外,根基扎实。
轨道与频段资源稀缺,国际通行“先占先得”原则,抢占资源是当前发展卫星产业的关键驱动力。
当前我国卫星组网与海外的主要差距在于火箭成本,国内第一款可回收火箭预计今年四季度首次试射,有望降低发射成本。
考虑到卫星互联网早期建设依赖于庞大的资本开支,海外市场的拓展是影响未来卫星互联网商业价值以及系统建设经济性的关键。
随着低轨卫星网络加快部署,预计到明年,低轨方案将逐步为手机及高端车型提供时延更低(毫秒级)、信号更稳定的直连服务,用户体验有望显著提升。
未来用户终端及应用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为卫星制造与发射环节的5~10倍,产业增长重心将逐步向下游迁移。
附:路演实录
卫星产业具体是什么,当前有哪些分类?它与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等热点概念有何关系?
卫星产业是一个集科技成长和自主可控于一体的板块。从产业构成来看,其上游主要是卫星制造所需的材料元器件,中游为单机产品组件,下游为卫星整星集成。
卫星可分为四大类别:
通信卫星:解决信号中继和转发问题,实现地球表面两点间的信息传输
导航卫星:提供定位和授时服务,如GPS和北斗导航系统。
遥感卫星:用于对地观测,包括天气预报、测绘地图、环境监测等
科学实验卫星:承载各类新技术实验和测试
而我们常说的商业航天,是指区别于传统航天,旨在通过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发展航天产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卫星互联网是指利用卫星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如海外的Starlink和国内的星网等正在构建全球互联网接入系统。随着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通信系统将朝着天地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比如6G网络建成后,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都能获得无缝网络服务。
卫星板块兼具“科技成长”和“自主可控”两大属性,如何体现?
科技成长属性:
卫星对设备和元器件、原材料的技术要求严苛。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独立自主研制的能力。全球年发射量有望从几百颗增长到上千颗,存在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自主可控属性:
中国航天早在1990年代走上自主研发道路。经过二三十年发展,已实现高度自主可控,建成北斗导航等独立体系,供应链不依赖海外,根基扎实。
近期卫星产业的政策和市场动态亮点频频?如何理解这些信号?
今年八月初是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拐点。
从政策层面看,工信部等部委持续完善卫星互联网应用的相关政策,包括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颁发卫星通信运营牌照,并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修订工作。
产业层面,自七月底八月初起,国内卫星互联网组网发射进入高密度、高频次的新阶段。
资本市场方面,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在七月份得到修订,明确将商业航天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政策、产业和资本这三个维度的变化共同表明,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已经迎来明确的加速拐点,这对投资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与海外相比,我国卫星产业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主要的差距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与海外相比,我们在卫星互联网等新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海外的Starlink已正式商用并拥有超700万用户,Space X去年首次实现了现金流正向平衡,今年有望实现盈利,未来收入有望快速增长。
此外,在卫星研制和火箭发射的经济性和效率方面,我们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高频次低成本发射能力上。不过,随着政策支持、产业资本投入以及头部企业的技术创新推进,相信会很快追赶上来。
海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对国内卫星产业的应用发展有哪些启示?
SpaceX及Starlink的商业化进程,为国内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首先,从商业角度看,卫星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组网成功后将面向全球几十亿人口提供服务,市场空间广阔。
其次,卫星互联网不仅服务于特定行业,未来最大的市场可能在于广泛应用于C端用户,包括手机终端和乘用车等。
最后,考虑到卫星互联网早期建设依赖于庞大的资本开支,在市场拓展方面,海外市场的拓展是影响我们未来卫星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以及系统建设经济性的一个关键。
对于国内卫星产业,在海外业务拓展上有何展望?
尽管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激烈,但由于极高的进入壁垒,未来仍是少数几个国家之间的游戏。全球约30亿无网络服务的人口为卫星互联网提供了潜在的增量用户。此外,随着卫星互联网系统的建成,将能够改善存量用户的通信质量,提供新的应用场景,所以从需求来看,全球所有国家所有人口都是未来卫星互联网的潜在用户。
海外市场拓展将遵循移动通信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特定区域和刚性需求用户开始,随着服务规模扩大和技术成本降低,服务范围和用户基数将持续增长。
国内现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卫星通信的必要性在何处?
核心原因在于战略考量。轨道与频段属稀缺资源,国际通行“先占先得”原则,抢占资源是当前发展卫星产业的关键驱动力。6G 网络将实现“天地一体化”,卫星作为空中基站,可提供全域连续覆盖能力。最后,卫星互联网作为面向全球用户的基础通信服务,具备广阔的商业前景。
实际上,未来卫星通信的商业模式非常多元,用户的接受度也有望提升。在民用推广方面,可以借鉴“飞机餐”的商业逻辑:如果单独收费,购买者寥寥;但若打包在机票价格中,覆盖率就能超过90%。未来,卫星通信服务有望融入现有通信套餐,用户在登山、高铁、航班等特定场景下,对网络质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较强需求,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可能远高于对边际价格的敏感度。
手机和汽车直连卫星的应用进展如何?普通消费者何时能体验到相关功能?
大众应用市场是卫星互联网最具潜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手机和汽车两个方向。目前国内基于高轨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服务已经取得进展,中国电信于2023年8月在全球率先推出相关服务,华为、荣耀、小米等厂商的高端机型也已支持该功能。但高轨方案存在通信容量有限、时延较高(约半秒)、信号衰减明显等局限,用户体验仍有提升空间。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的快速组网推进,预计到明年,低轨网络将能够为手机和高端乘用车提供质量显著提升的直连服务。低轨方案具有时延低(几十毫秒)、信号质量好等优势,将大大改善用户体验。手机厂商在产品创新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也将卫星通信功能视为重要的产品差异化方向,这将与卫星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加速终端应用的普及。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包含哪些环节?在当前阶段,如何把握不同环节的投资机会?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三大环节,空间段(卫星制造与组网发射)、地面端(地面网络建设)和用户端(终端设备及增值服务设计)。当前产业处于组网建设期,空间段特别是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环节资本开支集中,确定性相对较高。随着大规模星座组网推进,卫星成本结构中,平台占比可能下降到40%以下、有效载荷占比上升。
结合美国卫星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航天产值数据,未来用户端以及应用服务相关的硬件设备的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卫星制造以及火箭发射环节,可以看到一个5到10倍的体量,所以未来更广阔的市场规模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应用。
展望后市,今年内卫星产业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催化?
产业方面,国内首款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实验发射、大规模星座组网计划有望继续落地。资本端方面,头部卫星网络运营商的一级市场融资以及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修订带来的潜在上市机会等都值得期待。
如何把握卫星产业投资机会?
鉴于卫星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具有主题投资特征且专业门槛较高,普通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覆盖全产业链的指数产品。例如跟踪中证卫星产业指数的卫星产业ETF(159218),其成分股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导航通信应用等上中下游企业,能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便捷把握产业发展整体趋势。
观点
2025-10-21
智通财经
2025-10-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智通财经
2025-10-21
观点
2025-10-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