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0 19:16:43
(原标题:中国经济顶压前行:前三季度增长5.2%,稳增长政策仍需加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三季度增长4.8%。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1.1%。
(2024年以来我国GDP季度增速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三季度的工业、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等增速较上半年均有所回落,出口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三季度经济增速较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主要在于内需偏弱,受多重因素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速走低,外需依然维持相当韧性。
从月度数据来看,9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上月明显回升,进而带动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好转、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与上月持平。但是,9月当月投资、消费增速仍在持续回落。
9月底以来,我国推出“两个5000亿”的稳增长政策,分别是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致力于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地方化债力度、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等,有助于推动投资增速的回升和有效需求的扩大。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为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市场对四季度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加码依然存在期待,包括进一步降准降息、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较上半年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从月度趋势来看,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较7、8月份有所回升,这与9月工业品出口有所加快有关。
我国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汽车、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增速均超过10%。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生物药品制造等行业增加值维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势总体稳定。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加快落地,前三季度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暑期居民旅游和休闲运动需求集中释放,对三季度服务消费有一定支撑;资本市场交易维持活跃,对金融业有一定带动作用。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较上半年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手机、家电、汽车等重点商品带动作用依然明显,但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从月度来看,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为今年以来月度增速的最低水平,这与中秋节错月节假日减少等因素有关。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5%,投资累计增速由正转负。分领域看,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制造业投资增长4.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3.9%。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进程中、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仍大、地方财政增收面临一定压力,对基建投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高、国内“反内卷”工作有序推进,一定程度上拖累制造业投资增速。
前三季度以人民币计价进出口同比增长4%,较上半年回升1.1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季度出口增长7.1%,与上半年增速持平,出口维持相当韧性;进口下降0.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5个百分点。
远东资信研究院副院长张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亮点在于高技术产业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从供给端来看,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维持较快的增速。从消费端来看,三季度通讯器材、家用电器等零售额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高技术产品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在7%以上。
张林进一步指出,三季度GDP增速走低,主要在于消费和投资增速边际下行影响。当前经济供需失衡矛盾有所放大,三季度当季名义GDP增速较低,这会影响微观主体的主观感受。在美国不断挑起贸易冲突的背景下,三季度我国出口表现好于预期。背后逻辑在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过程中,近几年东盟实现了较快的产业升级,东盟更加依赖从中国进口中间商品、原料和设备。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韧性可能要超出市场预期。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出口维持韧性,这是我国出口企业进行多元化布局、供应链稳定、产品性价比高等多重因素支撑的结果。中国对东盟、欧盟、拉美和非洲等非美市场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速。展望四季度,受去年同期“抢出口”带来的高基数影响,出口增速有可能边际放缓。
罗志恒进一步表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落至4.8%,背后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支撑上半年经济表现良好,但是也导致下半年政策力度相对不足;二是,宏观政策效应出现边际减弱,比如三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耐用消费品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三是,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持续低迷,对居民消费意愿和信心、上下游行业经营状况、地方财政收入等造成不利冲击。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5.2%,这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李强强调,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关系“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要加力提效实施逆周期调节,总量政策持续发力,用足用好政策资源,以改革办法打通堵点卡点,增强发展动能。加强跨年度工作衔接,更快更好发挥政策效能。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统筹用好各类促消费举措,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优质供给,不断形成扩内需的新增长点。大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实施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
9月底以来,稳经济政策相继推出,尤其是稳投资政策在持续发力。9月底,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投放。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约1894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15时,基金投放金额完成1001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过1.26万亿元。另外,10月17日,财政部宣布安排使用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5000亿元,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扩大有效投资等。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撬动投资6万亿元左右。预计政策工具落地后,三年内每年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其中,今年年内有望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加快1至1.5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掉头向上。盘活使用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可对冲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滑带来的广义财政短收,还能为地方基建投资提供更多资金来源。另外,四季度央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适时恢复国债买卖。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展望下阶段,既要看到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更要看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变,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条件也没有变,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快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为实现全年主要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先行指标和高频指标看,积极因素还在累积。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10月上旬,流通领域一些重要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有利于企业盈利状况改善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丰富的政策工具、常态化的政策储备,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张林表示,全年实现5%的GDP年度增长目标并不困难,但是也要注意弥合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当前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压力有待进一步缓解。除了提振投资之外,还有必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包括稳定资产价格以提振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养老育儿方面扩大补贴范围、“反内卷”同时做好稳岗扩岗工作。展望四季度,拖累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点仍然在房地产领域,进一步稳定房地产的措施有必要继续推出。同时,逆周期政策操作仍有余地,货币政策在降准降息方面仍有空间。
罗志恒表示,考虑到前三季度经济已实现5.2%的增长,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当前,宏观政策仍有必要适当发力,以扭转经济承压态势,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如果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力,在去年同期基数显著抬高的背景下,四季度GDP增长有望维持在4.8%左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观点
2025-10-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