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数一帜
2025-10-09 13:51:17
(原标题:从人才梯队到产业矩阵,华安基金的主动权益投资方法论|行业观察)
华安基金设有科技联盟、医药军团、新能源舰队、港股通团队等特色投研组合,并通过内部高效联动机制,将宏观与行业研究、量化与基本面分析、国内与海外视角在投资层面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与投资决策框架。
文|林语
编辑|姚亮
在权益投资领域,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往往源于深厚的投研积淀和科学的团队架构。
这一行业共识在华安基金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无论是穿越市场周期的业绩成果,还是覆盖全维度的投研体系,亦或是层次分明的团队建设,均体现出其在主动权益投资领域的系统性优势。
2025年9月,华安基金召开了秋季专场投资策略会,其主动权益投资团队集体亮相,华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翁启森领衔,胡宜斌、栾超、苏圻涵、刘潇、刘畅畅、桑翔宇等绩优基金经理围绕全球流动性、A股产业机遇、港股配置价值等主题展开解读。
策略会上的分享,将团队对市场的理性判断具象化。“当前,我国国债收益率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对权益类资产形成一定支撑;风险溢价处于历史56%分位,权益仍有一定性价比。”翁启森建议,可重点聚焦产业趋势,如AI及端侧、机器人、创新药、新消费、有色等赛道的投资机会,关注资本市场回暖等对券商、非银金融带动的同时,也要关注中美摩擦及地缘不确定性、国内政策与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全球气候不确定性等风险因素。
深入拆解华安基金主动权益团队的核心特点,可从人才梯队、平台化运作、投研转化等维度有所感知。
在人才建设上,团队坚持内部培养为主。万得数据显示,华安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内部培养比例超八成,其中5-10年中生代基金经理占比最高,从业最久的基金经理任职接近19年,十余名基金经理任职超10年,研究员平均从业年限更是达到15年。
从团队构成来看,这只规模超200人的投研队伍已形成“老中青”三代梯队,既保障了投研经验的传承,又实现了多风格、多视角的能力互补,为穿越多轮产业周期、积累技术商业化认知提供支撑。
在平台化运作和投研转化上,华安基金主动权益团队构建了垂直打通的体系:投资端通过归因分析,将基金经理划分为成长、价值、均衡、行业精选、多元资产五个小组,实现投资风格的清晰定位;研究端设立宏观策略、周期、消费、TMT、先进制造等小组,与投资端形成精准对接,确保研究成果能高效转化为投资策略。
这种架构下,不同赛道的投资能力得以精准匹配。例如,高景气赛道有先行者胡宜斌、掘金能手金拓,成长股赛道有均衡专家栾超、投资猎手孔涛,医药赛道有实力派刘潇、新锐桑翔宇,高端制造赛道有“专家型”刘畅畅、“实战家”熊哲颖,还有科技成长新生代许瀚天、消费达人刘淑生、军工专家舒灏、全球投资专家苏圻涵、港股实力派盛骅等,形成了覆盖全赛道的能力矩阵。
华安基金拥有科技联盟、医药军团、新能源舰队、港股通团队等特色投资组合,这并非简单的“人才叠加”,而是有机生态下的能力聚合。通过内部高效联动机制,宏观与行业研究、量化与基本面分析、国内与海外视角,最终在投资层面整合为完整的“作战地图”。新锐基金经理的市场敏感度与资深老将的周期经验,在兼具深度、广度与高效的内部讨论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更坚韧、更适配市场的投资策略。
华安基金科技联盟:产业基因驱动
华安基金科技联盟的人才结构颇具特色:
一方面,团队吸纳了来自台积电、华为等企业的产业背景人员,具备一线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集结了计算机、电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拥有科研能力与前瞻视野;同时,团队中亦有在资本市场长期从业的投研人员,熟悉投资逻辑与市场节奏。
多元人才的结合,使团队在产业认知、技术理解与投资执行方面形成互补,有助于把握科技创新相关的投资机会。
在华安基金科技联盟看来,“新质生产力”不仅在TMT,还包括制造方法和工艺的创新,以及机器人平台给制造业的赋能。AI技术串联起的也不仅是单个行业,还覆盖对未来商业的赋能,例如医药技术的突破、机器人大脑小脑的创新,这些都与底层技术突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汇聚起的华安科技投研团队,其研究领域以创新为主轴,以技术为突破,在不同生态领域里都可以找到投资范式,做到科技全产业链覆盖。
华安基金科技联盟团队成员覆盖芯片、电子、机器人、AI医疗、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胡宜斌、栾超、桑翔宇、刘畅畅、金拓、许瀚天、熊哲颖、马丁等绩优基金经理。
2015年,胡宜斌从科技企业走进华安基金投研团队,他对硬件软件都非常熟悉,当年由他接手管理的华安媒体互联网混合基金,数年后深受投资者的喜爱。
栾超擅长成长股投资,拥有12年证券从业经验,超8年证券投资经验,他构建了一套宏观大类资产择时、行业景气度比较、兼顾公司成长性发掘的投资框架,追求在捕捉科技股“红利”的同时,为投资者打造舒适的投资体感。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加入华安基金的刘畅畅,早年研究员时期曾深入跟踪机械、钢铁等周期性行业,对高端制造非常熟悉。当AI赋能机器人技术之后,刘畅畅也快速把握住从制造业底层穿透整个新技术爆发的投资机会。
马丁是电子工程系的光学博士,研究覆盖光学工程、信号处理、微纳器件等领域。他从Ai赋能视觉、光学的技术叠加入手,着力专攻电子、计算机和通信领域。
华安基金医药军团:深耕全球医药价值
2015至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用第一个十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飞跃——中国创新药企业从代工生产模式转向全球自主研发,在国际医药市场的话语权逐步提升,也随之在资本市场迎来价值重估的契机。
创新药领域的投资难度不容忽视:医药行业本身研究壁垒高,创新药企业的技术迭代、临床进展、政策影响等变量更增加了研判复杂度。对基金经理而言,不仅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完成企业估值与定价,想要构建穿越周期的致胜组合,更离不开深厚的产业认知与投研功力。
华安基金医药军团凭借多元化产品矩阵满足不同需求,汇聚产业专家,以科技投资思维构建研究体系。这套体系如同一套精密的作战方案,使其既能在创新药爆发的风口精准擒获阿尔法收益,又能灵活运用跨市场、跨资产的配置策略,有效构筑防线,抵御市场波动。
其中,基金经理刘潇拥有14年医药投研经验,历经多轮行业周期考验,注重医药行业整体趋势和各子行业的产业脉络,结合对于经济和政策的理解,顺应产业逻辑下精选子行业并持续跟踪,子行业多领域布局,重点长期专注医药行业中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两条主线。其组合偏成长风格,选股立足长期、重点关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注重估值和交易的动态调整。
新锐基金经理桑翔宇拥有生物工程+经济学复合背景,曾有8年研究员经验,研究覆盖医药16个子行业全领域研究,尤其擅长医疗服务、中药、器械、创新药等领域的个股挖掘,对行业贝塔与阿尔法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从行业判断来看,华安基金医药军团认为今年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了三端共振,首先是政策端医保局给予了创新药重要支持,首发定价松绑、现金回款改善;其次,供给端中国在ADC、双抗等领域逐步实现了对于欧美的弯道超车,海外MNC蜂拥而至抢购中国资产;最后,报表端多数龙头企业迎来盈亏平衡拐点,高收入增速未来会确定性带动利润端加速提升。展望后市,创新药仍处于产业加速向上的周期。
为持续把握行业机遇,团队以“政策+技术+全球化”三维框架为锚,既能在创新药爆发期捕捉阿尔法收益,亦能通过跨市场、跨资产配置抵御波动。桑翔宇的预期差挖掘、刘潇的消费、医药融合、倪斌的精细化管理,共同构成了差异化的竞争力矩阵。这种攻守兼备的策略布局,使其成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布局医药长牛赛道的优质选择。
华安基金新能源舰队:捕捉新能源2.0机遇
当下,新能源行业正迎来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储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多领域热度持续攀升,新能源2.0时代的机遇已悄然开启。在此背景下,华安基金新能源舰队凭借团队成员深厚的投研积淀,着力捕捉行业发展红利。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各细分领域亮点纷呈。
储能行业政策目标明确,规划至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超1.8亿千瓦,直接投资将达2500亿元。当前储能需求端高增,叠加海外订单放量,产业链价格企稳回升,企业盈利预期持续向好。
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率不断突破,车网互动与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政策层面推动换电技术与低温电池应用,钠离子电池量产进程明确,续航能力突破500公里,计划2026年批量供货,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光伏行业价格反内卷成效显著,多晶硅n型料均价环比上涨,产业链价格修复逻辑持续强化;风电设备中标价回升,行业自律公约推动盈利拐点临近;核电装机预测连续上调,国际机构预计2050年全球核电容量或达当前2.6倍。
技术创新更是为新能源2.0时代添薪加柴,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提速,低空应用与机器人领域有望成为商业化突破口,进一步打开行业增长空间。
面对新能源2.0时代的机遇,华安基金新能源舰队的核心成员各展所长。
熊哲颖拥有14年机械、新能源投研经历,超过3年的基金管理经验,在新能源行业萌芽阶段便介入研究,形成了成熟的投资框架。她的投资能力圈覆盖高端制造+AI下游,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等领域具有深厚投资经验的沉淀,同时在AI相关的计算机、机器人、端侧智能体等方面具备投研积累。
陈泉宏拥有10年行业研究员经验,管理基金已超2年,在研究员期间重点覆盖新能源、有色、汽车研究,聚焦新能源全产业链,且经历完整新能源行业成长周期。他具有清晰的中观思路,擅于把握未来3-5年较高增速的行业。
蒋璆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已超10年,他擅长GARP策略,偏好精选高景气赛道中估值合理的好公司,在构建组合时注重战略布局和战术机会的有机结合,在长期战略性配置中主要选择成长行业中的领跑型公司,中短期战术性机会则聚焦成熟行业中的进取型公司。
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医药出海等时代机遇的深化,华安基金主动权益团队的体系化优势或将进一步凸显。
其“老中青”梯队可持续覆盖不同周期的投资机会,垂直投研体系能快速响应产业趋势变化,方法论复用机制则保障了策略的稳定性与可复制性。这种以体系为核心的投研模式,为应对市场风格切换提供了相应支撑,也为践行长期投资理念奠定了基础。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