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07 15:04:36
(原标题:上海中秋的鲜肉月饼 | 十月行记)
一转眼,我来上海工作已有十年了。每到中秋,上海风里的香味就和浙江老家不一样了。
我的老家是浙江的一座小城——金华。金华城中央,一条婺江穿流而过,将整座城市分为江南与江北两部分。在江的两岸,道旁种着许多的桂花树。一临近中秋,整个金华城的空气中就洒满了桂花的香甜。
在上海,提醒人们中秋来到的风物另有不同。
倘若在临近中秋的时节,人们路过淮海路、南京东路时,街头乍吹起湿润的热风里,时常裹着股荤香,油酥气混着鲜肉的鲜,爽利地钻鼻子。一嗅就知道,是鲜肉月饼开炉了。
其他地方的人总纳闷,月饼该是甜的,豆沙、莲蓉、五仁,哪样不是甜丝丝的?偏上海人要在月饼里塞一团鲜猪肉,烘得油汪汪的,咬一口,酥皮簌簌地落,肉汁烫舌头。
你要问上海人为什么独爱这一口,他们多半笑笑:“鲜肉月饼么是买给自己家人吃的呀。”
鲜肉月饼,符合极了上海人的消费观,它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里子。那些包装漂亮的月饼只是流通货,而鲜肉月饼才是实打实自己家要吃的。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只需要趁热。新鲜的、刚出炉的鲜肉月饼一定是最好吃的。
说起“鲜肉月饼”的来历,倒是一桩趣事。
有人说,鲜肉月饼的前身是高桥松饼。位于老上海淮海中路瑞金路路口的“高桥食品厂门市部”是上海最早做鲜肉月饼的地方,所以“上海鲜肉月饼”也叫“高桥鲜肉月饼”。
另一说,过去老大房这些苏式茶食店中,有种鲜肉饺很受欢迎,后来师傅将其形状大小改变,就成了鲜肉月饼。
还有说法称鲜肉月饼最早由普陀区悦来芳卖出名气,这家1926年成立的老字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销售鲜肉月饼,每到中秋,人们提着脸盆、水桶在长寿路上排队。
不过,上海人并不太计较这些渊源,他们只认准一条:皮要酥,肉要鲜。
上海的鲜肉月饼,讲究一个“酥”字。
酥皮得用油酥和水油面皮反复叠压,行话叫“叠被子”。皮子若是叠得不错,月饼烤出来一层层的,轻轻一碰就散开,但又不会散得太过分。
对于做月饼的方法,老吃客分为了两派:一派是觉得锅炉烘的第一,说炭火平底锅烘出来的皮子更松脆;另一边觉得烤箱烘得圆润整齐,也不错。但无论哪一派,都受不了月饼皮厚肉少,好像这种“馒头”似的鲜肉月饼违背了上海“务实”的精神。
好的鲜肉月饼烘烤后咬开,肉馅是一层层有层次的,咬上去有弹性和切断层层叠叠肉馅的快感。一枚好的鲜肉月饼必定是balance的,是多重味道对于味蕾夹击而又不失主角的佳作。
对于月饼品牌,上海的“老法师”喜欢光明邨的鲜肉月饼。中秋前的淮海路,总能看到一溜长队从光明邨门口蜿蜒到街角,拐弯排到成都南路上是常事。在队伍的尾部,有时能看到“最后一位”的牌子。
排队的多是“老上海”,穿得清清爽爽,手里拎着布袋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阿拉每年都来买,但是今朝人特别多,平常没噶许多的。平常总归排在前面,顶多排一两个钟头。”有位姓钱的阿姨,每年都要买几盒给兄弟姐妹送一盒。“阿拉买了自家人送送,排队四五个小时,哪能办呢?”
这长长的队伍里,有尝鲜的,有怀旧的,也有凑热闹的游客。但无论为了什么,总归是为了那一口上海独特的中秋味道。
朋友来上海的时候,有时我们会送他们一盒上海广莲申的点心,让他们带走。若是临近中秋,或许会在外卖平台上点几枚老大房的鲜肉月饼给他们尝尝。总听得他们说:“好吃的,从来没吃过。下次回金华,带你们去吃那家店,味道也很不错。”
彼时彼刻,蓦地意识到,自己已是一个落地在上海很久的人了,离开家乡业已很长时间。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