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30 17:02:26
(原标题:通快中国区总裁杨刚:机床行业还未出现大规模整合,两三年见分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全球机床行业当前仍然面临来自低价与同质化竞争的巨大挑战,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通快中国区总裁杨刚时隔一年后,近日再次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他指出,近两年来,以规模为导向去进行成本优化的中国机床市场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当人口红利弱化、市场需求呈现小批量特点的情况下,中国机床产业正在步入整合阶段。
通快是德国全球激光与机床设备龙头企业,于二十多年前进入中国市场引入了钣金设备。作为工业4.0的发起者之一,通快不仅将中国视为重要销售市场,更深度实现本地化研发与生产。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过去一年,通快中国的销售额达5.15亿欧元,实现30%本土化生产。
然而,在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既为企业带来了灵活的市场适应性,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低下、精度难以保证、成本居高不下等挑战。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内卷”也蔓延至机床行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价格竞争挤压利润空间,企业降本增效考验产品特性和供应链韧性。
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杨刚曾分析全球激光与机床设备的市场需求,正在从单一、大批量的生产需求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以及个性化的需求。由此导致供给端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例如,由于光纤激光切割技术的门槛相对较低,与二氧化碳激光器相比,它更容易被采用,这使得许多企业能够生产出基本可用的激光切割机,从而带来行业的快速增长。
但在杨刚看来,这种增长也导致了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最终演变成了“价格战”。
“今年看来,这样(同质化)的竞争趋势还在延续。”杨刚相信,最近几年行业需要出现大规模的整合。
事实上,行业的整合是必然的。
一方面,随着智能制造装备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激光切割机与焊接工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这是当前机床行业转型升级的一大趋势。其背后,也伴随着需求的升级。
例如,在传统的机器人焊接工艺中,示教过程繁琐且耗时,适用于单一化、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然而,当前需求转向多样化和定制化,要求其能够快速适应产品变化。
另一方面,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低价竞争的问题,不能保证我们行业在盈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话,这必然会动摇行业发展的根基。”杨刚认为。
杨刚判断,机床行业的大规模整合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观点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