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世汽车
2025-09-29 15:08:30
(原标题:追觅汽车150亿订单背后:新势力格局再添变数?)
谁能预想到,在看似“饱和”的2025年汽车市场,竟然还能出现跨界“造车新人”?
此前以智能清洁闻名的追觅科技,其旗下的追觅汽车业务板块,尚未发布任何量产车型,却已一举获得超过150亿元的订单。
这一数字,不仅远超许多造车新势力初创时期的融资额,甚至超过了部分二线新势力车企的年营收。
订单来自何处?是资本市场的又一次豪赌,还是产业链对其技术实力的提前押注?
这150亿订单,绝非简单的商业合作,它更像是一份行业“信任状”,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竞争下半场的新逻辑、新动向与全新战局。
“未造车先爆单”,订单从何而来?
追觅汽车“未睹其车,先闻其单”的现象,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发布-试驾-交付”的常规路径。这150亿订单的来源,是其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首次公开验证。
那么,105亿的巨额订单,可能来自哪里呢?在此,盖世汽车做三种猜测,并未向企业方求证,仅作分析参考。
第一种可能性,追觅科技作为智能家电领域的“黑马”,其本身已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和供应商体系。这150亿订单中,或许可以认为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生态链合作伙伴、核心供应商乃至关联企业的战略性采购。
追觅可以通过这笔巨额订单,向资本市场和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资源整合与动员能力,为后续的独立融资铺平道路。这是一种“抱团取暖、风险共担”的进阶模式。
图片来源:追觅汽车
第二种可能性,追觅在智能清洁领域建立了核心技术壁垒。市场普遍预期,这些技术将“平权”至汽车业务。尤其是智能驾驶(感知与决策算法)、智能座舱(人机交互)以及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等领域,与追觅的原有技术基因高度契合。
这150亿订单,可以看作是产业链下游(如经销商、大客户)和战略投资者,对追觅将其技术积累进行高效跨界迁移能力的“信任投票”。
他们赌的不是一款具体的车,而是追觅团队将技术产品化的整体能力。
第三种可能性,当前新能源汽车资本市场经过几轮洗牌,头部效应明显,投资标的趋于饱和。资本急需寻找能够打破现有格局、具备高成长潜力的“新故事”。
追觅汽车的横空出世,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拥有成熟的母公司背景、清晰的技术标签和一张可供描绘的“白纸”。这150亿订单中,很可能包含了来自顶级投资机构的战略性投资意向和预售承诺,其目的就是在新一轮竞赛中提前“卡位”,抢占下一个可能的“蔚小理”。
这是一种基于对未来市场格局预判的超前投资。
150亿订单意味着什么?
早期的跨界造车,更多是互联网思维与资本的开路,强调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创新。
而追觅汽车的案例标志着“跨界造车2.0时代”的来临。其核心驱动力从泛化的互联网理念,转向了具象化的、可迁移的硬核技术。这为那些在特定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的科技公司提供了样板和信心。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在机器人、人工智能、能源等领域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以类似的路径切入汽车赛道。
行业的竞争维度,将从“谁更会讲故事”,深化为“谁的核心技术更能定义下一代汽车”。
此外,“量产交付”曾是衡量新势力生死的第一道门槛。然而,追觅汽车表明,在量产之前,获取巨额的、具有信服力的订单,从而确保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正在成为一张新的、更具分量的“入场券”。
这极大地抬高了新玩家的入场门槛。
过去,一个漂亮的PPT和一款炫酷的概念车或许能融到第一笔钱;现在,潜在的竞争者必须在产品亮相前,就展现出强大的资源聚合与市场号召力。这将加速行业的洗牌与分化,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和具备独特优势的“实力派”新玩家集中。
即便是对于“蔚小理”等头部企业,这也是一个强烈的警示:竞争从未停止,颠覆者可能来自任何意想不到的角落。未来的对手,可能不再是传统的汽车公司,而是任何一个掌握着颠覆性技术、并能快速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巨头。这迫使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生态布局,不敢有丝毫懈怠。
快科技
2025-09-30
快科技
2025-09-29
汽车年轮
2025-09-29
盖世汽车
2025-09-29
快科技
2025-09-29
汽车年轮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