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8 08:33:00
(原标题:常德生物医药的差异化突围:如何探索中部产业化答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报道
在传统的认知当中,生物医药在湖南生根发芽的土壤并不强大,然而随着区域政策扶持对产业土壤的培育,湖南常德正在摸索一套中部产业化弯道超车的新打法。
“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常德科创能力暂时还不是那么出众,交通条件也还不是那么便利,生活配套还提升空间,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常德市副市长陈计伟在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坦言,道出了中部城市在生物医药产业竞争中的思考。
在长三角、珠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度集聚的背景下,常德市并未跟风追随前端研发“红海”,而是锚定“中试转化”这一核心环节,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这种战略选择基于三重考量:其一,作为全国重要的生物酶制剂、甾体原料药生产基地,常德拥有60年发酵产业积淀;其二,依托洞庭湖平原丰富的农业资源,可形成"生物质资源-中试转化-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其三,地处中部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既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又能辐射中西部广阔市场。
而数据也印证其成效,2024年,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企业达35家,产值突破125亿元;2025年1-8月产值同比增长24.01%,利尔生物、鸿健生物、引航生物等重点企业增速更是分别达到103.9%、101.1%、48.3%,发展势头强劲。
培育产业土壤
常德布局生物制造,从打造产业根基开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常德津市便以发酵法制成晶体味精,开创湖南省生物制造之先河。历经数十年发展,如今的常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酶制剂、甾体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产业基础扎实。
为破解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常德将中试平台作为产业“共享基建”重点攻坚。位于常德的湖南生物制造中试基地,已建成覆盖发酵、分离、纯化、精制全流程的多条产线,配备88个0.5吨至20吨的各类中试发酵罐,可精准匹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放大验证需求,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架起关键桥梁。
政策层面,常德的探索同样走在前列,出台全国首部生物制造领域地方性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化保障;湖南省政府专门下发“合十条”专项政策,定向支持常德生物制造产业突破;同时组建高规格的常德市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汇聚贺福初、赵国屏、印遇龙等多位院士专家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顶层智力支撑。
“我们坚持客户思维,为各类创新主体准备了一系列‘解决方案’。”陈计伟向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记者介绍,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存续期长达15年、容亏比例70%的科创引导基金,降低起步门槛;针对成长型企业,依托2.3万吨代工产能,最快可实现10个月产品下线,加速市场落地;针对成熟型企业,预留万亩生物制造用地,并协助争取不低于1000万元的创新课题项目,支持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为科学家团队则搭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合作模式,配套200万元种子基金投资,推动智力成果向产业价值转化。
这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举措,获得了市场主体的积极回应。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先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常德独特的产业生态与区位优势是吸引企业落户的关键。“常德不仅是中部的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还具备坚实的工业基础。其地处中部、承东启西的区位,是承接产业转移、辐射广阔市场的理想选择。”
蒋先芝特别指出,常德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生物制造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前瞻性规划,这与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当地在土地、能源、人才等要素方面的保障非常有力,政府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服务,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氛围,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慕恩生物在常德的第一个微生物制造工厂于2023年正式投产,实现了年产微生物制剂超2万吨的产能。
跑出中部企业样本
在政策托底与平台支撑的双重驱动下,常德集聚了一批深耕细分领域、手握核心技术的生物制造企业。
其中利尔生物的“精草铵膦”作为全国36个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之一,不仅拿下美国市场全球首张登记证,更占据全球60%的产销量,成为细分领域的全球领跑者;慕恩生物则拥有超33万株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构建起从菌株筛选到工艺放大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慕恩生物董事长蒋先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常德,我们能快速完成产品中试验证,产业化进程加快很多”;主导制定胆汁酸国家标准的云港生物,通过生物酶催化技术实现畜禽胆汁高值化利用,相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变废为宝,使产品成本降低近90%,业务还延伸至动保、化妆品等多个领域,打开更广阔市场空间。
此外依托湖南文理学院搭建的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基因编辑、菌株设计等底层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经开区、津市、安乡三大产业基地则差异化定位,分别主攻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基材料,形成“核心技术研发+细分领域落地”的互补格局。
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常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三个转变":从跟跑向并跑转变、从分散向集群转变、从制造向智造转变。2025年1-7月,全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核心企业产值达76.89亿元,同比增长23.52%。同时,常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高达16.1%,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这是一种"不拼基础拼特色,不比规模比生态"的发展哲学。
常德的实践,为中部城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有益借鉴:相较于盲目追逐“从0到1”的原始创新,聚焦产业化关键环节、构建适配自身的生态体系,或许是更具可行性的路径。当一线城市在前端研发领域激烈角逐时,常德正以中试转化为“钥匙”,持续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化的“中部答案”。(实习生沈珍熠对本文亦有贡献)
和讯财经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