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世汽车
2025-09-26 12:53:03
(原标题:从雷军年度演讲,看小米汽车改变了啥?)
2025年9月25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雷军第六次站在年度演讲的舞台上。这一次,他的主题是“改变”。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五年前,小米刚跨过2000亿营收门槛,却在高速增长背后陷入深层次的战略迷茫。是从此安于“互联网公司”的标签,还是毅然转身,投身硬核科技的深水区?雷军和小米选择了后者。
而汽车,正是这场“改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战场。
图源:小米
“过去五年,无论对小米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场彻底的蜕变。”雷军在演讲中说道,“我们用五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灵魂。”小米汽车,成为这场蜕变中最具冲击力的产物。
改变认知:从“手机公司造车”到“全球性能标杆”
2021年,当小米宣布造车时,外界充斥着质疑。“一家手机公司造车,能行吗?”“新兵蛋子,凭什么挑战百年工业?”就连雷军自己也坦言,最初的目标“今天想起来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但小米汽车并没有选择保守的跟随策略。相反,它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全球性能的制高点——纽北赛道。
“保时捷是我心中的神,我们能不能造一辆车,在纽北干翻保时捷?”一位工程师在线上会议中激动地提议。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最终成为小米汽车性能基因的起点。
然而,挑战纽北并非易事。
2023年8月,小米首次联系纽北官方,却连续发出20多封邮件石沉大海。“对方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一家中国的手机公司,为什么要跑来刷纽北?”雷军在演讲中回忆道。
直到三个月后,小米的诚意与技术方案才打动了对方。而更戏剧性的是,原定2024年10月的测试日,连续两天大雨,计划彻底泡汤。
“跑纽北,第二个困难是什么?天气。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机会。”雷军说。
但小米没有放弃。10月28日,小米终于获得“一圈的机会”——仅仅10分钟。正是这一圈,SU7 Ultra原型车创下纽北总榜第三的成绩,量产车更是刷新纽北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
“如果不是工程师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向往,如果不是我们始终坚持不肯放弃,小米绝无可能诞生这样的奇迹。”雷军感慨道。
从被质疑到被敬畏,小米汽车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改变了全球汽车工业对中国品牌的认知。
改变产品逻辑:从“摸着理想过河”到“走自己的路”
如果说SU7 Ultra是小米汽车的技术宣言,那么YU7则是其市场智慧的体现。
据介绍,2022年夏天,当SU7还在开发关键阶段时,YU7项目悄然启动。彼时,理想L9凭借“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设计成为现象级产品,不少车企纷纷跟进。
小米内部也曾激烈争论:是跟随市场热点,还是坚持自己的路径?
“吵到最后,大家不得不制定了一个君子协议:实在吵不下去,相互拉黑24小时,冷静一天再接着吵。”雷军笑着说。
最终,小米选择了“为驾驶者设计一辆好看好开的SUV,兼顾家庭使用”的路线。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运动型SUV在大众市场少有成功先例。
但小米用数据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YU7家庭用户占比69%,有孩家庭占比85%。“哪怕是买了一辆SUV,在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一个人开。”雷军说。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米在最后一刻将原定620公里续航的标准版直接替换为835公里的长续航Pro版,且定价不变。“采购的同学差点哭晕在厕所里。”雷军笑称。
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小米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更展现了其“体验平权”的决心。
“科技平权、体验平权,就是小米的目标。”雷军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
改变服务逻辑:从“效率优先”到“工匠精神”
如果说YU7是产品层面的突破,那么“小米定制服务”则是服务逻辑的根本变革。
在“效率为王”的时代,定制服务似乎与规模化生产背道而驰。它要求量身定制、工匠精神,对供应链、工艺、管理都是极大挑战。
“这项服务非常复杂,成本很高。你需要专属的设计团队、稀缺物料,很多工序要靠技师手工完成。”雷军坦言,“全球只有几家豪车品牌才做得了。”
图源:小米
但小米依然选择了推进。紫水晶车漆采用双层清漆、精抛工艺,耗时50小时;定制轮毂需20多把刀头削切11小时,全程40小时完成。
“我还希望能让更多人享受到顶级豪车的体验。”雷军说。
这项服务每月仅限40台,起订门槛10万元,却标志着小米从“制造”向“智造+匠造”的转型。
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店,占地400余平的定制服务中心成为用户与工匠直接对话的空间。“你甚至可以亲手参与皮具的制作。”雷军介绍。
这种“可见可触可参与”的服务模式,不仅是商业逻辑的改变,更是品牌与用户关系的重构。
改变底层技术: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小米汽车的改变,并非孤立的产品成功,而是基于底层技术的系统性突破。
2025年,小米自研的3nm芯片玄戒O1正式发布,使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具备3nm先进制程设计能力的公司。
在汽车领域,SU7系列成为20万以上最畅销轿车,YU7创下18小时锁单24万的行业纪录。
更重要的是,小米逐步构建起“人车家全生态”的技术闭环。从手机到汽车,从家电到芯片,小米正在打造一个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互通、体验无缝的智能生态。
“我们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坚定的迈向了智能制造的新战场。”雷军说。这种改变,不仅是业务范围的扩展,更是技术逻辑、组织能力、战略视野的全方位重构。
五年来,小米研发投入从93亿元增长至300亿元,研发人员从1万人翻倍至2万人。更重要的是,小米吸引了一大批像阿灿这样的“痴迷者”。
阿灿是小米首席测试车手,童年在家乡修车厂长大,大学泡在汽车论坛,业余时间苦练赛车并多次夺冠。得知小米造车后,他毅然举家搬迁加入团队。
“正是这样一群热爱汽车、野心勃勃的工程师,让小米汽车有了灵魂。”雷军说。
组织文化的改变,是小米能够持续创新的根本。从“互联网速度”到“硬核耐力”,从“用户参与”到“工程师文化”,小米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组织基因——既保持敏捷,又坚守长期主义。
未来之变:小米汽车的下一个五年
改变从未停止。
雷军在演讲中透露,YU7已在纽北赛道开启测试,未来将继续打磨底盘与驾控,目标成为“最好开的SUV”。
图源:小米
同时,定制服务也将逐步扩展车型与项目,联合巴斯夫、PPG等顶级供应商,计划三年内推出100款车漆。
更重要的是,小米将继续推进“科技平权”,让高端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改变本身就是希望。路可以重走,梦可以重做,未来可以重新书写。”雷军在演讲结尾时说。
结语:小米汽车的五年,改变了外界对中国汽车“低端跟随”的刻板印象,改变了产品定义中“盲目跟风”的行业惯性,改变了服务逻辑中“效率至上”的单一价值观,更改变了一家公司的技术底座与组织基因。
这也进一步印证,只要敢于破局、坚持信念,任何企业与个人,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正如雷军说:“从迷茫到蜕变,有时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只隔了一层窗户纸。”
汽车之家
2025-09-26
快科技
2025-09-26
快科技
2025-09-26
快科技
2025-09-26
快科技
2025-09-26
汽车之家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