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9-26 05:11:01
(原标题:毛利率逼近恒瑞,仿制药年赚1.4亿,海西新药为何二次递表港股?)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近日,海西新药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华泰国际、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已是其年内第二次冲击港股上市。今年1月首次递表后,因招股书6个月有效期届满未能推进,此次携更新数据卷土重来,试图在资本市场打开新空间。
与多数赴港的生物制药企业依赖创新药管线讲故事不同,海西新药是妥妥的仿制药盈利派。公司目前已获批14款仿制药,不仅已经实现盈利,更撑起了超80%的高毛利率。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背后还有福建国资背书,为其市场准入、渠道合作添了一重保障。
但光鲜业绩下,隐忧也同样突出。公司长期聚焦仿制药也导致创新能力薄弱,虽已布局创新药研发项目,但2024年研发费用率14.5%,远低于创新药企30%以上的行业研发投入水平,核心在研创新药还停留在临床早期,短期内难成第二增长曲线。
此次二次递表,海西新药能否靠仿制药基本盘与国资背景获得投资者青睐?
1、康心汕主导国资股权受让,关联资金交易引关注
海西新药实控人为康心汕,但公司从诞生之初便带有国资印记。
时间拉回到1993年,康心汕踏上赴美留学之路,最终斩获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制药工业界深耕多年,积累了前沿的研发理念与行业资源。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2008年,带着归国投身医药产业的决心,他加入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担任首席药学家。在贝达药业的三年半时间里,康心汕深入熟悉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逻辑、市场环境与政策导向,为后续参与创立本土药企埋下伏笔。
而此时的福建,也正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积蓄力量。
早在2009年,福建省便前瞻性出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不仅从政策层面给予扶持,更主动组织上海、北京等地的闽籍医药人才代表团回闽考察,积极推动创新药企的筹建工作。
这一战略布局,恰好与康心汕归国创业的想法契合,为双方的合作搭建了关键桥梁。
2012年3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与支持下,海西新药在福州正式落地。
起初,公司由福建省三大国有资产平台——大同创业、福州投资及华侨实业联合康心汕共同发起设立,成立之初,省、市两级政府便注入3000万元资本金,这三家企业分别持股37.5%、25%、12.5%,合计持股75%,康心汕持股25%。
随着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康心汕的核心地位逐渐确立,股权结构也迎来关键调整。
2017年11月,康心汕正式出任海西新药董事长,全面主导公司运营。
同年9月,三家国有股东将手中40%的股权以2000万元的对价转让给康心汕,这一价格,较最初的投资成本溢价800万元。
而康心汕收购这部分股份的资金并非来自于自有资金,而是从华鑫悦投资贷款而来。
彼时,康心汕为筹集资金,与华鑫悦投资签订2000万元可换股贷款协议,约定贷款年利率10%、期限5年,华鑫悦投资拥有将贷款转为公司股权的“换股权”,行权时贷款免息,转股价格按“4亿元估值”或“最近一轮融资估值的75%”(取较低者)计算。
2021年12月,华鑫悦投资决定行权,康心汕通过股权转让,将自己持有的海西新药约5%股权转让给华鑫悦投资,完成后,康心汕在该贷款安排下的所有责任全部解除,相当于2000万元可换股贷款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结清,贷款最终转为了华鑫悦投资持有的公司股权。
天眼查显示,华鑫悦投资于2017年1月成立,其唯一普通合伙人为李仙花,持有20%合伙权益,余下股份由尚晓丽、涂师红等18名合伙人持股。公司执行董事陈枢仪也是华鑫悦投资的有限合伙人之一。
不仅如此,天眼查显示,公司董事长康心汕曾对华鑫悦投资持股2.5%,但于2025年5月21日退出。也就是说,此前的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
(图 / 天眼查(上)、公司招股书(下))
华鑫悦投资2017年1月刚成立,9月就向康心汕提供2000万元可换股贷款支持其收购国有股权,且康心汕是该机构早期合伙人之一,这种“短时间内关联方精准提供资金”的合作,背后是否存在特定的商业合作约定?对此,「创业最前线」向其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尚未回应。
2018年之后,海西新药又获得展鸿达投资、鸿壤投资、华鑫悦投资等多家机构的投资,合计融资约2.78亿元,最后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19.5亿元。
(图 / 公司招股书)
随着新资本的进入,公司总股本扩大,原有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因同比例稀释进一步降低。
截至2025年1月,国有持股格局最终稳定,福建省国资委通过华兴创业、福建医药集团间接持股13.87%,福州市财政局通过福州创投持股6.96%,国有资本合计持股降至20.83%。
国有持股比例在13年间持续稀释,逐步完成从“主导”到“适度参与”的角色转变,公司控制权也彻底向核心创始人康心汕集中。康心汕通过直接持股18.97%、间接控制泰瑞和投资持股7.44%、妻子Feng Yan持股14.76%,合计掌控41.17%股权,成为海西新药绝对控股股东。
2、36名销售撑起4.66亿营收,仿制药毛利率逼近恒瑞
从海西新药的发展脉络来看,其采取仿制药与创新药双线并行的布局策略,且明确以仿制药业务的盈利与现金流,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支撑与反哺。
2020年6月,公司首款仿制药安必力获批上市,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该产品于2021年入选第四批国家VBP(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计划,并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公司的营收主力。
(图 / 公司官网)
至今,海西新药已成功获批14款仿制药,覆盖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炎症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这14款仿制药当中,有四款入选国家带量采购计划。借着集采政策的东风,公司近三年业绩实现了翻倍增长:2022年营收还只有2.12亿元,到2024年就涨到了4.66亿元;赚钱能力也同步提升,同期净利润从0.69亿元增加到1.36亿元。
要知道,海西新药只有36名销售人员,也就是说平均每位销售人员对应的营收约为1294万元。
从产品来看,公司靠仿制药撑起一片天,毛利率更是高达80%以上,高于行业均值。
国内仿制药行业受集采降价、产能折旧等因素影响,平均毛利率仅维持在40%-50%区间,即使是头部企业恒瑞医药,2024年毛利率约85%。而海西新药的毛利率已逼近甚至超过部分创新药同行企业,在以仿制药为主业的企业中,这样的盈利水平堪称突出。
(图 / 公司招股书)
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的营收来源主要依赖安必力(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海慧通(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占全年营收的比例在70%以上。这其中,海慧通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胆固醇血症,2024年,以1.87亿元的销售额在中国以59.3%的市场份额在其产品类别中排名第一。
(图 / 公司招股书)
但仿制药行业的政策依赖性极强,尤其是价格层面受政策调控的影响显著。无论是国家集采的中标价谈判,还是省级联盟采购的价格联动,均以降价为核心导向,这使得仿制药的定价弹性大幅降低,一旦核心产品进入集采或面临续约,价格下行将直接对利润产生冲击。
这种政策驱动的降价压力,在海西新药核心仿制药的价格走势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22年至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营收主力之一的安必力,平均价格从0.46元逐步降至0.43元,虽单期降幅看似温和,但持续的价格下滑已开始侵蚀单品利润空间。
而另一核心产品海慧通的价格波动更具代表性,2022年其平均价格尚为3.54元,2023年因纳入第八批国家集采,价格直接跌至2.19元,且后续两年始终维持这一低价水平,未能实现回升。
(图 / 公司招股书)
在仿制药价格持续承压的行业环境下,海西新药布局创新药成为必然。
3、核心管线处临床早期,港股募资成研发“及时雨”?
从资本层面来看,创新药布局是提升企业估值的关键筹码。
当前创新药企平均估值显著高于仿制药企业,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总市值均达数千亿元规模,还未实现盈利的药捷安康今年于港股上市后的估值一度涨至2000多亿港元。海西新药若能在港股IPO成功,创新药管线进度将直接影响融资规模与估值水平。
但众所周知,创新药的研发从早期药物发现的高通量筛选、临床前研究的动物实验,到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与数据监测,再到上市后的真实世界研究与全球市场推广,每个环节都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且研发周期长达10-15年。
据Fierce Pharma数据,全球创新药平均研发成本已突破20亿美元,部分复杂靶点的肿瘤药研发成本更是高达30亿美元,这样的资金门槛让不少中小型药企望而却步。
从资金面来看,因福州生产基地建设需要资金,海西新药的资金储备并不多。截至2025年5月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融资产不超过3亿元。
这样的资金规模与创新药研发所需的巨额投入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仅为3482万元、3606万元、6752万元,总投入1.38亿元。以2024年为例,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14.5%,远低于创新药企30%以上的研发投入水平。
从管线储备来看,公司目前已建立4款在研创新药,涵盖癌症、眼科及呼吸系统疾病,但全部停留在临床早期阶段,无接近商业化的候选药物。
(图 / 公司招股书)
海西新药核心在研产品C019199,是一款多靶点肿瘤免疫调节剂,适应症包括骨肉瘤、乳腺癌、结直肠癌、及TGCT(腱鞘巨细胞瘤)等,从适应症的最快进度来看,公司骨肉瘤治疗已完成I期临床并启动II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目前,骨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化疗及放疗等传统方法为主。然而,对于复发、转移及难治性骨肉瘤患者,除了化疗之外,并不存在其他治疗方案。公司表示,C019199预计将成为填补二线及晚期骨肉瘤治疗空白的同类首款疗法。
但该款产品同样面临着激励的竞争。目前,全球有多款处于Ⅰ期临床阶段的针对骨肉瘤的创新药,比如正大天晴的TQB2928以及艺妙医疗的IM-83 (CAR-T)。
此外,还有多款处于II期、III期的骨肉瘤创新药,比如翰森制药的HS-20093,恩乐迈生物的ALMB-0168。如果这些药物后续顺利获批上市,将提前抢占市场,对C019199后续上市后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带来竞争压力。
(图 / 公司招股书)
与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相比,海西新药在品牌知名度、研发资源和市场推广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临床阶段距离获批上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为提升其仿制药及创新药的产能,海西新药正在福州建设自有制造设施,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这导致2024年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高达3.79亿元。现阶段,无论是创新药研发还是建设福州生产基地均需要资金投入。
在此背景下,公司今年已在港交所两次递交招股书,募资拟用于创新药研发、拓展商业化能力、优化生产体系及补充运营资金。
不过,港股市场对创新药企的投资态度向来审慎,对于像海西新药这样处于研发早期的企业,投资者会更加关注其创新药的研发进展、临床数据的可靠性,以及未来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
海西新药能否在港股市场成功募资,并赢得投资者的认可,关键在于后续能否在创新药研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及如何向市场清晰展现自身的价值与潜力。
*注: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创业最前线
2025-09-26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9-26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9-26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9-26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9-26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