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首日大涨近150%!汇川技术分拆联合动力上市,十年一剑成就智能“双子星”!|人民智行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9-25 23:34:00

(原标题:首日大涨近150%!汇川技术分拆联合动力上市,十年一剑成就智能“双子星”!|人民智行)

“如果2016年汽车业务不独立运作,那么我们‘双王’战略就不可能成功。”汇川技术(300124)董事长朱兴明面对证券时报记者,一语道出子公司联合动力(301656)实现分拆上市的关键。

9月15日,联合动力启动招股,发行价12.48元/股,募集资金36亿元。9月25日,联合动力正式创业板上市,上市首日公司股价上涨147.6%,报收30.9元/股,总市值超740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潮流下,联合动力用不到十年时间,迅速成长为国内独立第三方汽车动力总成供应商巨头;下一步,联合动力将在汽车智能化时代从“跨界者”向“颠覆者”转变,致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朱兴明说,未来的汽车实际是四个轮子的机器人,行业竞争核心将是智能化与硬核安全,联合动力正在布局智能底盘,发挥运动控制以及数字化、标准化等优势,引领汽车行业开启智能化革新。

“双王”战略成效卓著

2016年,朱兴明首次提出“双王”战略,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工业自动化并列为集团两大战略性业务,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拓展在工业控制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形成覆盖驱动总成、电源总成产品的动力总成系统能力。随后的2018—2019年,是新能源汽车业务投入最大的时候,汇川技术持续大量“输血”新能源汽车业务,集团业绩承压,公司股价一度跌至最低点。

对于当初坚定押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决策,朱兴明说:“从汇川内部来讲,2014、2015年我们一直在寻找市场空间超级大、距离C端更近的行业,如何搭上‘时代列车’。”他坦陈,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但国产汽车产业的渗透率提升之快的确超过想象。

得益于“双王”战略前瞻性布局,汇川技术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机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渗透率从2016年的1.8%大幅提高到2024年的40%以上,2025年更是有望超过50%;同期,集团营收规模增长超过8倍,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205亿元。与此同时,承载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联合动力迈上强劲增长轨道,2022—2024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远超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今年上半年,联合动力实现营业收入91.38亿元,同比增长五成,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约九成。

朱兴明说:“独立运作以后不光把业务做起来了,关键还培养了团队。”在他看来,团队的成长比业务突破更重要。面对极致的压力与快速变化,联合动力团队练就了识别变化、适应变化甚至创造性应变等能力,战斗力显著提升。这种发展模式,让汇川技术内部形成“两王相争”的良性竞争,即使工控业务面临行业景气度下行的压力,仍保持利润增长。公司的成功实践,也为中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某种借鉴。

汇川技术董事长、联合动力创始人朱兴明

相比工业控制行业,汽车行业产业链企业在产品设计、验证、量产甚至社会服务等环节都面临更为严苛的要求,信息披露要求也更为严格。

对于为何要将联合动力独立分拆上市,朱兴明表示,最核心在于解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问题。他说:“当汇川把联合动力孵化到一定行业地位时,我们发现母公司提供的信息披露平台,无法满足汽车行业上下游对联合动力的了解、理解需求。把它单独分拆出来之后可以更加透明、更加专注,它的角色更纯粹,这样更容易得到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的信任,因为信任是交易的基础。”独立分拆上市后,联合动力面向汽车客户和供应商等信息披露将更加专注、准确。

做太平洋的“快鱼”

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细分行业,呈现独立第三方供应商与主机厂自研体系并行的双轨模式,并且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技术加速迭代。联合动力作为第三方独立供应商,新能源乘用车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的市场份额。

据NE时代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10.1%排名第二,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公司新能源乘用车定子装机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11.3%,排名第二;另外,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总成和OBC产品在中国市场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七。

在朱兴明看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汽车行业就是“太平洋”,市场空间足够大、机会足够多,足够让优秀企业活下去,而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变化快,产品淘汰速度也快,联合动力就是一条善于在滔天巨浪中捕捉机会的“快鱼”。

面对主机厂自制动力总成的竞争,朱兴明谈到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概念,即成本不仅包括采购成本,还包括研发、制造等综合成本。经团队测算,只有当汽车年销量超过30万—50万台,主机厂自制才具备优势,反之,从第三方供应商采购的成本更占优。

独立第三方供应商的优势在于规模化和灵活性:联合动力已经服务超40家主机厂、170余款车型,积累了数百款动力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多客户合作摊薄成本,模块化设计复用研发成果,能快速响应车型迭代、上量及高可靠性需求。当前公司苏州和常州基地稳健运行,匈牙利米什科尔茨与泰国罗勇府基地全速建设,构建起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高效本地化服务网络。

凭借快速响应和模块化等优势,联合动力客户已经覆盖理想、小米等造车新势力,广汽、奇瑞、长安等知名民族汽车品牌,以及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国际主流车企。

“联合动力立志成为最优的第三方供应商。”朱兴明表示,公司采取灵活的合作态度,“未来年产50万台以下(主机厂订单)都可以交给我们,主机厂50万台以上一些主要模块也可以跟我们合作,这对整个产业是非常好的,太平洋足够大”。

同时,联合动力还将深挖电机、电控、总成、电源方面竞争力,按照“储备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的节奏,以模块化的理念构建综合竞争力。

“我们一定要做创新者”

汽车行业的“太平洋”正在跟随技术加速演进,形成不同生态。朱兴明预测,未来汽车行业非单一车型“一统天下”,而是“三分天下”的格局:混动汽车市场占1/2弱、纯电汽车占1/3强,传统燃油车接近1/4的水平。

作为汽车零部件厂商,就要紧跟整车厂发展趋势,调整发展方向。联合动力立志提供更多的创新性甚至颠覆性解决方案。颠覆性机会,就来自于汽车智能化和强化核心安全趋势。

“未来的汽车实际是机器人,四个轮子的智能机器人,我们会把机器人的理念移植到汽车行业。”朱兴明指出,以机器人维度来看,汽车需要实现XYZ轴运动控制,其中,X、Y轴就是平面,Z轴就是上下方向震动。据了解,机器人领域的运动控制软件算法、设计理念和工程经验,正在迁移和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尤其在电控系统、底盘线控化和自动驾驶领域有望催生大量创新。

目前,汽车行业正处在从电动化快速迈向智能化的阶段。“汽车全智能不光是智能驾驶,最重要的是有的零部件必须智能化。”朱兴明说,以前从方向盘到刹车都是通过机械连杆,现在的电子线控比机械连杆的安全度更高,在电子和软件赋能下,汽车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这是机电进化带来的成果。

朱兴明介绍,联合动力正在积极布局底盘智能化技术。底盘智能化的前提是数据化,数据化就要求标准化、模块化,这正是汇川技术天然优势所在,将有力推动联合动力布局汽车智能化。

麦肯锡《2030年汽车产业展望》预测,全球智能底盘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800亿美元,其中线控技术相关模块占比超60%。随着汽车向智能化方向深度演进,底盘逐渐成为整车智能决策与感知能力的重要延伸。

“我们要创造奇迹、要做更大,一定不能做跟随者,我们一定要做创新者,甚至要不破不立。过去我们成功是这样做的,未来我们也会这样做。”朱兴明表示。

fund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