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5 18:22:40
(原标题:“偏科”巨人港股涅槃:奇瑞21年的上市突围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何煦阳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敲响的港交所钟声,回荡着奇瑞汽车二十余年的风雨兼程。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成功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HK,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最大车企IPO。
奇瑞汽车开盘表现亮眼。以34.2港元/股开盘,较30.7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11.22%,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截至收盘,奇瑞汽车股价为31.92港元/股,市值回落至1840.90亿港元,仍展现出资本市场对奇瑞汽车的认可。
回溯奇瑞的发展历程,从1997年安徽芜湖城北一家废弃砖瓦厂的小草房开始,到如今产品远销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奇瑞走过的28年,是一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奋斗史。尹同跃斑白的两鬓,见证了这个品牌从无到有、从国内到海外的艰辛历程。
在行业增速放缓的当下,奇瑞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奇瑞成为中国前十大乘用车企中增速最快的品牌,更是全球前二十乘用车企中,唯一在新能源、燃油车、国内外市场均实现同比超25%增长的企业。
海外市场更是奇瑞的“王牌战场”,使其稳坐“出海王者”宝座。2024年我国汽车总出口586万辆,奇瑞海外销量达114.5万辆,相当于全球每卖出5辆中国车,就有1辆来自奇瑞。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自2003年起,奇瑞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第一”,这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其在港股获得近2000亿港元估值的关键差异化长板。
但光环之下,奇瑞的“偏科”现象也不容忽视。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乘用车收入中燃油车占比超过六成,新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智驾路线历经“全栈自研”到“自研+合作”的多次摇摆;研发投入占比仅3.3%,远低于比亚迪的8.3%。
薄利多销:渠道为王的“汽车界传音”
翻开奇瑞的招股书,其“汽车界传音”的特质清晰显现——海外市场贡献了近四成收入。
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 291.5 亿、745.3 亿、978.7 亿、196.4 亿元,占乘用车收入比例依次为 35.3%、49.3%、39.7%、40%,自 2022 年起始终稳定在近 40% 的水平,2023年甚至达到近一半的占比。
与传音聚焦非洲不同,奇瑞的出海 “大本营” 是俄罗斯,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其在俄罗斯的乘用车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 14.6%、26.8%、18.6%、10.9%。尤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市场对奇瑞海外销量的贡献更为显著:2023年,来自俄罗斯市场的收入达405亿元,2024年更是高达459亿元。
据奇瑞招股书统计,奇瑞全球累计销量已超过1300万辆。2024年,奇瑞分别在欧洲、南美和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一,在北美及亚洲(中国除外)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第二,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29.5辆,同比增长49.4%,增速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
但令人诧异的是,出色的全球销量和增速背后,却是奇瑞低于同行的行销费用和汽车产品毛利率。
费用控制上,奇瑞堪称 “勤俭持家”。
2025 年第一季度,其销售、行政、研发、财务四大费用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 3.2%、1.7%、3.3%、1.3%,合计仅 9.5%。对比同为港股上市的比亚迪与吉利,比亚迪同期四大费用合计占比 13.7%,吉利为 11.44%,奇瑞的成本控制能力可见一斑。
毛利率方面,奇瑞则略显逊色。
整车厂健康毛利率通常在 15%-25%,而奇瑞 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 13.8%、16%、13.5%、12.4%,始终低于主流水平。
2025 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吉利、长城毛利率分别为 20.1%、15.9%、17.84%,进一步凸显奇瑞的盈利压力。
在低费用、低毛利的情况下,奇瑞能实现高销量增长,关键在于两大秘诀。
一是 “广撒网” 的渠道布局。
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国内外经销商网点从 3901 个增至 6621 个,且收入高度依赖经销商渠道。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通过经销商实现的收入占比超 90%,2022 年至 2024 年占比也均在 84.5% 以上。
二是高昂的 “客户销售返利”。
一般而言,车企为了激励经销商多卖车,会约定如果经销商在一定周期内(比如一个季度)卖够了多少辆车,车企就给经销商一笔 “奖励金”,这被称为“客户销售返利”。从招股书可以看出,为激励经销商,奇瑞的销售返利长期维持在 2023 年 56.6 亿元的高位水平,持续推动终端销售。
“省着行销的钱,铺成渠道的网”,毛利虽“低如纸”,网点却“密如棋”,正是这套打法支撑奇瑞登陆港股。
“偏科”困境:燃油车依赖与电智化短板
但看似圆满的 IPO 背后,奇瑞 “偏科” 的隐忧不容忽视。
首先是对燃油车的依赖多大。尽管奇瑞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增长,但 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乘用车收入中,燃油车占比仍超六成。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燃油车收入占比分别为 75.9%、87.8%、69.6%、63.0%,新能源车收入占比则为 13.2%、4.9%、21.9%、27.3%,尚未突破 50%。
而同期国内新能源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2025 年 8 月已达 55.3%,创下月度新高,连续六个月超 50%,奇瑞的电动化转型速度明显滞后于市场节奏。
更严峻的是盈利结构问题。
奇瑞燃油车毛利率同比下滑,从 2024第一季度的 16.3% 降至 2025第一季度 的 14.4%,奇瑞解释系因“海外市场竞争加剧,且2024年第四季度起,俄罗斯对进口汽车征收的报废税有所提高。”
其新能源汽车也长期处于亏损或低盈利状态。2022 年至 2025 年 第一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毛利率分别为 - 2.6%、-5.7%、0.4%、0.1%、5.7%,其中对于 2023 年的亏损,奇瑞解释系“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相关政策,小蚂蚁及QQ冰淇淋旗下部分纯电动汽车车型的售价有所下调”。
即便 2025 年第一季度凭借降本与规模效应实现 5.7% 的毛利率,仍远低于燃油车 14.4% 的水平。
研发投入不足则是奇瑞电智化转型的另一大短板。
2022 年至 2025 年 Q1,奇瑞研发投入分别为 36 亿、67 亿、292 亿、22 亿元,研发费用率仅 3.9%、4.1%、3.4%、3.3%,而比亚迪 2025 年 Q1 研发费用率高达 8.3%。
研发投入的差距,让资本市场对奇瑞在电智化领域的技术储备与未来竞争力存疑。
事实上,这些 “偏科” 问题并非首次困扰奇瑞,而是其过去二十年间数次 IPO 折戟的核心原因。
2007年,当时奇瑞为了快速占领市场,采取了低价竞争策略,虽然销量增长迅速,但利润率持续下滑,单车利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降低了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估,最后上市失败;
2009年,奇瑞一口气推出瑞麒、威麟、开瑞三个新品牌,推行多品牌战略。但新品牌之间缺乏清晰的差异,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和重叠,最后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旗下子品牌之间存在重叠,依然是如今奇瑞被诟病的弊端之一;
2016,当时奇瑞新能源的业务高度依赖奇瑞汽车,缺乏独立生产资质。而且奇瑞新能源销售表现不佳,除了小蚂蚁车型表现尚可外,其他新能源车型全年销量均不到2万辆;
2022年,奇瑞发布了"瑶光2025"战略,宣布未来5年研发投入不低于1000亿元,但也使净利润率约为6.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奇瑞智能化布局呈分散态,雄狮科技、大卓智能、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等多主体并行,导致研发重复。大卓智能前CEO谷俊丽还曾因坚持“L2+与L4双线并行”的技术路线与奇瑞的开发理念冲突。
加速转身:品牌整合与双线转型
为破解 “偏科” 困境,奇瑞终于启动大刀阔斧的改革。
品牌层面,奇瑞成立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艾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任事业群总经理,iCAR、智界和捷途则保持独立运营。
新架构以技术路径与市场定位为核心划分,彻底解决此前品牌散乱、定位重叠的问题。
· 星途、风云、艾虎三大事业部,各自走纯电、混动和燃油三条技术路径;
· QQ事业部专攻A0/A00级下沉市场,与比亚迪、吉利在小车领域直接竞争;
· 独立运营的三大品牌中,捷途聚焦家庭旅行和户外越野,iCAR瞄准热衷科技和崇尚自由的Z世代客户,智界服务追求智能化、高性能与创新性的用户群体。
智能化领域,奇瑞转变 “全栈自研” 的高成本思路,转向 “资源整合优先量产”。奇瑞将旗下子公司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进行整合,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下设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数字架构等业务模块,优先冲刺汽车智能产品的量产交付,避免研发资源浪费。
而为了更快地进行新能源转型,奇瑞采取 “插混与纯电两腿并行” 策略,借鉴 BBA、沃尔沃及长安、吉利的路径,从更易落地的插混切入。
这一策略已初见成效。从招股书里可以看出,2022 年插混汽车收入占比仅 1.6%,2025 年第一季度 已升至 17.5%,同比增加 12.4%;纯电收入占比从 2022 年的 13.3%调整至 2025 年 第一季度的 12.8%。
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新能源车收入达 186.7 亿元,占比提升至 30.3%,转型速度明显加快。
高端化方面,尹同跃已将所有资源倾斜智界,将智界作为“毫无保留的第一战略优先级”品牌,所有的产品线、品牌都要为智界“让道鼓掌”。21记者此前曾独家报道,奇瑞首款MPV产品星纪元E08已停止开发,奇瑞将首发豪华MPV的机会交给了智界,该车将基于E0X-L平台打造,代号“EHV”。
今年8月29日,智界S7和R7“改头换面”,预售阶段就拿下5.2万辆的小定数据,正式上市后,24小时内大定突破1万辆,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奇瑞还与华为成立“智界新能源公司”,实现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作,是鸿蒙智行旗下首个拥有独立公司的品牌,同时智界将拥有上海与深圳双设计中心。“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遭受挫折,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尹同跃曾表示。
根据招股书披露,奇瑞此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以下五个方面:
· 35%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
· 25%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
· 20%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
· 10%用于提升公司位于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
· 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此次 IPO 募资的用途,更凸显奇瑞转型的决心:一边加大新能源与智能化研发,一边巩固海外市场优势,奇瑞正试图补齐 “偏科” 短板。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曾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对于奇瑞而言,这场迟到 21 年的 IPO,不是终点,而是电智化转型的新起点。“没钱、没人、没技术,一切都一无所有”的尹同跃带领着奇瑞,从芜湖的一间小草房跑到了港交所。
未来,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竞速赛中,港股股价的每一次波动,都将是对奇瑞转型底气与成色的检验。镁光灯熄灭后,尹同跃和奇瑞的奔跑,才刚刚进入关键赛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智通财经
2025-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智通财经
2025-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智通财经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