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24 19:39:43
(原标题:千亿资金“竞逐”中尺寸IT面板)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面板巨头不约同“盯”上了中尺寸IT面板:京东方(000725.SZ)相关投资630亿元、维信诺(002387.SZ)相关投资550亿元,TCL华星相关投资295亿元……
自2023年11月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显示面板行业在同一个细分领域——第8.6代OLED生产线的公开投资计划总额,已约达1500亿元。这些巨额投资所争夺的,是未来数年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中尺寸高端显示屏的市场主导权。
在这一连串的巨额投资中,TCL华星是最新入局的一个。2025年9月12日,TCL科技(000100.SZ)公告,拟与其子公司TCL华星及广州市政府方面共同投资295亿元,建设一条8.6代印刷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一种在材料通电后可主动发光的显示技术)产线。与该笔巨额投资形成对比的是,在2024年5月7日,针对当时的市场传言,TCL科技曾发布过一份澄清公告,内容很明确:“公司(包括下属控股子公司)目前无新建8代或8.6代OLED产线的投资计划。”
当然,整个行业围绕8.6代OLED的布局,也并非完全没有分歧:一方面,是早已开工且建设进度飞快的京东方和维信诺,以及将于2025年年底启动试运行,并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全面量产的三星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市场和财务的审慎考虑而明确推迟第8.6代OLED投资的LG Display(乐金显示)。
除了投资节奏的分化,面板巨头们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亦有不同:京东方与三星显示坚持走技术最成熟的“蒸镀”(一种主流的OLED面板制造工艺,指在真空环境下将有机发光材料加热成气态,使其附着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像素点)路线,这是目前市场的主流选择;TCL华星则把295亿元投向了“印刷”(一种新兴的OLED面板制造工艺,类似喷墨打印,通过高精度喷头将液态发光材料“印刷”到玻璃基板上)路线;维信诺也另辟蹊径,把550亿元押注在其自主研发的“ViP”(维信诺自研的一种技术,采用半导体光刻工艺替代“蒸镀”工艺中的部分环节)技术上。
那么,这些巨额投资为何会集中涌入被行业内部称为“中尺寸”的IT面板领域?在已经过去的16个月的时间里,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TCL华星对8.6代线的投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转变?面对共同的目标,在上述几条不同的技术路径背后,相关企业又有着怎样的具体盘算?
一块必须拿下的市场
动辄数百亿元级别的投资,为什么都指向了同一个名字——8.6代OLED产线?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一块玻璃说起——所有显示面板,都切割自一块被称为“玻璃基板”的巨大原材料。“所谓‘代线’,指的就是这块玻璃基板的尺寸规格,尺寸越大,代数越高。”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一块玻璃基板,为何要分几代?简单来说,就是尺寸和效率的问题:用一大块布裁衣服,总比用一些小块布料拼凑要划算。这些代线的尺寸规格在过去主要用于切割不同尺寸的LCD(液晶显示屏)电视面板,但面板的代数并非简单的线性升级,每一代线的尺寸,都是为当时主流产品的最高切割效率而量身定制的。
过去的6代线,玻璃基板尺寸通常是1500mm x 1800mm,这个尺寸是为切割智能手机这种小屏幕设计的,效率最高,但如果用它来切割尺寸大得多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屏幕,就好比用裁袜子的布料去做西装,边角料太多,浪费严重。
根据相关上市公司的公告,新的8.6代线,玻璃基板的尺寸统一为2290mm x 2620mm,这个尺寸,就是为了高效切割中尺寸IT面板而优化的。有产业链人士告诉记者,一块8.6代基板能切出的13.3英寸面板数量,是6代线的两倍还多。
效率上的差异,最终也会体现在成本上。CINNO Research的资深分析师刘雨实向记者表示,即便部分6代OLED产线能在改造后小规模转产中尺寸产品,其经济性也不如专门的8.6代IT产线。
这笔账,面板厂商们算得很清楚。但光有效率还不够,还必须得有足够大的市场,才值得投入数百亿元去建新的产线。
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5月7日,苹果公司发布了搭载OLED屏幕的iPad Pro。行业里最重要的客户一出手,大家就都看懂了,于是消费电子产品中利润最丰厚的高端IT市场,正式开启了从LCD向OLED的技术换代。
对于京东方、TCL华星等厂商而言,一个被头部客户验证过的、潜力巨大的新市场已经出现,这足以构成它们启动巨额投资的理由。
但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并不意味着所有不确定性都已被消除。就在苹果的OLED iPad Pro发布8个月之后的2025年1月,LG Display的首席财务官Kim Sung-hyun在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依然对市场表达了审慎态度,他认为IT领域对8.6代OLED的需求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公司需要市场发出一个“确定的信号”。
苹果OLED iPad Pro发布之初,产业链曾普遍预期其年出货量有望突破1000万台。然而,受其定价高于市场预期及IT设备需求整体疲软等因素影响,这一数字随后被多家机构下调至650万台左右。
在此背景下,LG Display最终的选择,是将8.6代OLED设备的投资计划推后到了2026年。
显然,对于“信号”的解读,出现了分歧。对一些厂商来说,苹果“做了什么”就足够了;而对另一些厂商来说,苹果的产品“卖得怎么样”,才是判断市场是否真正成熟的那个“确定的信号”。
这两种不同的判断,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时间视角,一种是基于眼下,关注第一款产品的实际销量,另一种则是越过眼前,押注未来数年的长期增长。
虽然头部客户的产品销量不达预期,但这场发生在中尺寸IT领域的、从LCD到OLED的技术换代潮,规模依旧可观。根据市场研究机构Omdia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AMOLED(OLED技术的一种主流路线,指每个像素点都能被独立控制,响应速度更快)面板,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3%;车载显示器的年复合增长率则在27%至30.6%之间;桌上型显示器的年复合增长率也有19%。
与此同时,OLED技术的主战场——智能手机领域,则已是一片红海。Omdia预计,2025年智能手机AMOLED面板的出货量在全球智能手机中的占比将突破60%。在一个渗透率已经如此之高的市场里,寻找新的增长点自然就会成为所有厂商的当务之急。
CINNO Research的资深分析师刘雨实告诉记者:“当前主流的6代OLED产线生产的主要是针对手机等市场的产品,建设之初并未考虑太多笔电等中尺寸需求,部分产线甚至根本不具备生产中尺寸产品的能力,即使仍有部分产线能够在改造后小规模转产,其经济性也不如专门的8.6代IT产线。”
刘雨实认为,要应对日益成长的中尺寸OLED需求,“建设专门产线仍是首选项”。
一方面,是一个由头部厂商明确引领且市场空间巨大的新增长点——中尺寸IT市场;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生产工具(6代线)在经济性上已无法满足新市场的需求。于是,一个巨大的、可预见的产能缺口就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对于京东方、TCL华星这些厂商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会。谁能率先建成专门的8.6代OLED产线,稳定地拿出兼具质量和成本优势的产品,谁就能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周期里,掌握最大的主动权。
这块市场,必须拿下,问题只在于,怎么拿,以及用什么去拿。
三种路径的分化演进
做出这些动辄百亿元的投资决策,各家厂商的经营状况和家底不尽相同。
从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来看,几家主要的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基本都处于上升或改善通道:京东方实现营业收入1012.78亿元,同比增长8.45%,归母净利润为32.47亿元,同比增长42.15%;深天马(000050.SZ)则在同期实现了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2.0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9.93%至174.75亿元;维信诺的营业收入为41.21亿元,同比增长4.79%,其OLED产品毛利率同比增加了10.98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LG Display的状况则更为复杂。根据其半年报数据,虽然亏损同比大幅收窄85%,但2025年上半年合计营收同比小幅下降3%,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2025年第二季度,LG Display再次录得营业亏损,中断了此前连续两个季度的盈利势头。
家底不同,让屏厂们在面对同一个市场时,亦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重金押注“确定性”。
这方面的代表厂商是京东方和三星显示,它们的共同选择是,投入巨资,采用行业内技术最成熟、已在6代线上被反复验证过的“蒸镀”工艺,京东方的投资额是630亿元,三星显示的投资额折合人民币也超过200亿元。
这笔巨资投入换来的是最快的时间和最高的确定性。根据公开信息,京东方在成都的8.6代线项目,2025年5月就搬入了设备,计划在2026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出货;三星显示在牙山的产线,则计划于2025年年底启动试运行,并在2026年第二季度实现全面量产,目标直指苹果下一代的高端IT产品。
关于公司相关投资的背后逻辑,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在2025年9月11日的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有过一次完整的阐述。当被问及对行业内不同OLED技术路线的看法时,陈炎顺首先明确了京东方的选择,无论是已成熟的6代线,还是正在建设的8.6代线,京东方在背板技术(即驱动像素开关的底层电路板技术)上都沿用了已得到充分验证的LTPS(即低温多晶硅,一种成熟的高性能背板技术,能支持更高分辨率)和LTPO(在LTPS基础上集成氧化物器件的背板技术,核心优势是能实现刷新率动态调节,从而降低功耗)工艺。
随后,陈炎顺也谈到了印刷和光刻等新的技术路线。对于印刷技术,他承认其“这两年有所发展”,并提及京东方早年也曾在小规模产线上进行过投入和验证,但他紧接着指出了将其应用于8.6代大规模生产的关键疑虑:“大尺寸能不能做出来?做出来之后的良品率、应用效果怎么样?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真实的市场使用。”
对于光刻技术,他认为面临同样的问题:“光刻技术也是一样……没用过,能够有多大的成功概率,良品率稳定性有多少,我们现在确实还不得而知。”
对于一笔高达630亿元的投资,这种不确定性显然是无法被接受的。陈炎顺亦同时明确表达了他的决策原则:“我个人的想法,我们因为8.6代线投630个亿,首先要保障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再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把我们的竞争力做强。如果不成功,那后面什么事都谈不了。”
先保障成功,再谈技术升级,这是最稳妥的算盘。但问题也不是没有,“蒸镀”工艺的核心设备蒸镀机,全球只有日本Canon Tokki和韩国Sunic System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提供,行业研究机构WitDisplay早在去年5月份就指出,三星显示预订了Canon Tokki在2026年之前的蒸镀机产能,而京东方则预订完了Sunic System在2026年之前的产能。这意味这,其他厂商的设备进场,可能要等到2026年之后。
第二种路径,是技术“绕道”,寻求“非对称”优势。
这方面的代表厂商是TCL华星和维信诺,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避开了主流的“蒸镀”工艺,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突围。
TCL华星的选择是“印刷OLED”,这条路线的核心,是用类似“喷墨打印”的方式,将发光材料精准地喷涂到玻璃基板上,其最大的不同,在于绕开了对蒸镀机的依赖。
TCL华星CEO赵军告诉记者,印刷技术有望解决中尺寸OLED长期面临的“高成本、低良率和形态受限”三大难题。他给出的一个数据是,印刷OLED的材料利用率可以达到90%,而蒸镀工艺只有30%左右。
他进一步解释了印刷技术在高分辨率下的优势:由于发光材料是通过印刷方式直接打印在像素上,RGB像素可以实现非常规则的排列,显示的画质会“清晰锐利、非常细腻”。
TCL华星295亿元的投资额,不到京东方的一半,规划的月产能约为2.25万片玻璃基板。作为对比,京东方630亿元的投资,规划的月产能为3.2万片玻璃基板。
TCL科技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55.6亿元,同比增长6.65%,归母净利润18.83亿元,同比增长89.26%;其核心子公司TCL华星,同期实现营业收入504.3亿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74.0%。
赵军告诉记者,“任何一个新兴的技术,未来都要面临一定的风险。你说没风险,这个显然不太现实。”但他同时表示,在团队内部,包括与头部客户之间,都对印刷OLED路线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和论证。他认为,印刷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尺寸OLED长期面临的“高成本、低良率”等难题,最终能“以亲民的价格推向消费者”。
在TCL华星自己的叙事中,这次投资被定位为一次从“跟跑”到“领跑”的尝试。正如其公告所称,印刷OLED是“首个由中国企业引领全球进入商用阶段的显示技术”。
至于维信诺,押注的则是其自主研发的“ViP”技术。
根据其公告,这项技术通过半导体光刻工艺,替代了传统的精细金属掩模版(FMM),同样旨在绕开主流工艺的设备和材料瓶颈,其在合肥投资550亿元的产线,建设速度也很快,2025年8月就完成了主厂房封顶。
这两家厂商的算盘,是以技术上的“非对称”优势,去博取成本上的后发优势,如果它们的新技术能够顺利实现大规模量产,并保持高良品率,就有可能拿出比主流厂商成本更低的产品,从而在市场上实现“绕道超车”。
但风险也正在于此,正如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所言,这些新技术路线,在8.6代线的规模上还没有经过真正的市场检验,它们的风险不在于资金,而在于技术本身能否稳定落地。
第三种路径,是固守“现金牛”,谨慎布局。
这方面的代表厂商是深天马和LG Display,它们的共同选择是,暂不参与这场数百亿元级别的8.6代OLED投资竞赛,而将战略重心放在各自的优势领域。
LG Display首席财务官Kim Sung-hyun在2025年1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市场信号还不够“确定”。最终,在OLED iPad Pro实际销量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下,LG Display决定将相关投资计划推迟到2026年。对于财务承压的LG Display而言,优先保证现有产线的盈利能力,显然是更现实的选择。
深天马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利润主要来自于成熟的LCD业务,特别是常年保持全球出货量第一的车载显示业务;而其新建的产线,包括OLED产线在内,都还处于投入和产能爬坡阶段。
因此,深天马暂时没有跟进投资8.6代OLED,而是将330亿元投向了一条8.6代的LCD产线,继续巩固其在IT、车载等中尺寸领域的优势。在OLED领域,深天马则选择在现有的6代线上进行技术升级和品牌突围,于2025年9月联合OPPO发布了高端OLED技术品牌“天工屏”。
这条路径的逻辑,是以盈利稳健的“现金牛”业务为根基,规避巨大的资本开支和新技术风险,再用更小的投入,在OLED领域保持跟随和追赶。但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如果中尺寸OLED市场爆发速度超出预期,可能就会错失抢占第一波市场份额的最佳窗口期。
上述三种路径的背后,是各家厂商对市场、技术、资金和风险的不同判断,京东方与三星显示,赌的是技术确定性和先发优势;TCL华星与维信诺,赌的则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成本优势;深天马与LG Display,则把赌注押在了经营的稳健和风险的可控上。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